分享

庄子(四)——庄子哲学综述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庄子

RECOMMEND

作者:庄子及其后生

推荐语:洸洋自恣以适己

01

写在前面

说完了庄子文本最核心也是中国文化中极为独特的存在:道,对我们之后逐步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你是读《老子》还是《庄子》,想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首先要明白的是他们的本质都是反文明主义者,他们都对人类文明本身是否合理发出了质疑。(当然细细考究的话,主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人类中心色彩,这里且按下不表。)

如果说孔子的目标是复周礼的话,老庄的目标应该是复部落,回到最原始的部落形态,《老子》中的圣人也不是孔子口中的君子而是部落的血亲长老,如果不懂这一点,那你很容易只是在文本外围打转,无法理解他们哲学的启发性。

好了,闲话少说,如果要给庄子这座雄伟的哲学宫殿一个结构的话,庄子的哲学体系的起点是安命,方法论是齐物,其终点则是逍遥。E。D

02

天与命

之前说了,庄子可能是孔门后生,但是从哲学概念来看,可以说和儒家的主流观念大异小同,这里以天与命作为区分。

首先我们看看孔子的天是什么意思,《论语》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里的天明显是有自我意识的主宰者,在孔子的语下,“天”主要是指人事的神性依据,即人的精神支柱,是人格的神,譬如,中国人常说的老天爷,其实就是这个含义,换句话说,孔子的天指向的是神。

而庄子呢?《大宗师篇》说过,生死,命也,庄子虽然也讲天,但庄子所说的天接近于大自然的含义,完全是无意志的,无目的的,也是无情感的。

这里展开说一点,我们常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其实这个说法是很成问题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神论者,只不过这个神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状态,一个是人格神,像上帝,老天爷都可以归为这一类,一类是自然神,像道家说道法自然,或是斯宾诺莎提出的神即自然,在学术上叫泛神论,包括爱因斯坦等等都是泛神论的信徒。

说完了天,让我们看看命是什么?

孔子的命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命是天命,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事,儒家虽多讲命定,但主张奋发有为。

但庄子的命不同,庄子的命中总带着一股无可奈何之意,在《大宗师》写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在庄子眼中,命不是客观意志,赏善罚恶的结果,而是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必然性(类似于西方的存在主义)。如果说,要给庄子的命一个核心词的话,应该是一切都要不得已而为,“不得已”是庄子学派的重要生活准则,这种态度即是安然顺命、无所作为。

由此,庄子构建起自己哲学之路的起点:安命无为,这种安命论是自周以来的命定论与道家的无为论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庄子认为天是无意志也是无目的,命是人力无可奈何之事,《德充符》写道:游於 羿 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意思是“后羿” 是有名的神射手,一个人来到他的射程之内,而且是中央,也就是最容易被射中的地方,后羿却失手了,原本,应属偶然,但庄子认为这也是命。

命不仅包括必然,而且包括偶然。一切都应归之于命,亦即一切都应归于必然。《大宗师》中写道: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既然一切都是必然的,而且天又是无目的的,那么自然,面对苦难不必为之烦恼,忧愁,遗憾,从而获得心灵的绝对安静。

虽然听上去十分完美,但是对于命的必然性,庄子其实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论述过程,其思想的重点不在于解释命的来源或命的内容,而是为了论证安命无为的合理性,这也是后世很多人将其视为消极哲学的原因。

当然,从只言片语间,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庄子也是有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在其中,《德充符》中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安之若命,若这个词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的深深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在其中,之前也说,“不得已” 是庄子的重要观念,反映了庄子安命无为的基本主张。

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古希腊的犬儒主义学派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传闻,有一天, 亚历山大巡游某地,第欧根尼正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晒太阳,亚历山大走到他的身边,自我介绍:“我是亚历山大大帝,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第欧根尼抬起眼皮看看他,连动都没动,说道“请你让一让,别挡着我的阳光。”

庄子的哲学根本上仍旧是建立在悲观之上乐观主义,它也使中国历史上许多失意的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避难所。

03

齐物论

齐物论可以说是庄子哲学中枢性的存在,可以这么说,你如果没有了解齐物论,《庄子》这本书就几乎没读懂,对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我们来说,庄子的齐物论并不难懂,齐物论其实就是绝对的辩证法,庄子认为彼是双方的对立是普遍存在的,又是相因相依的,《齐物论》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任何事物都处于彼是的矛盾对立之中,每个事物都是矛盾的此方,又是矛盾的彼方;他反复论及了许多对立面,如是非、死生、有无、大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庄子不仅看到了对立的一统性,而且看到了对立的同一性,就现实世界来说,庄子是一个辫证论者、他不仅承认世界中充满了矛盾,而且承认矛盾的转化和对立面的统一。

至德者就是看到了这种万物差别之间的统一性,于是抹杀一切分别,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进入了绝对圆满的世界,这里无古无今,无死无生,没有空间的限制一无形无迹,无穷无联。这里无爱无恶,无失无得,无喜无优,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矛盾纠纷。

《齐物论》把这叫做“照之于天”。“照之于天”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

《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明”就是“照之于天”。

更通俗来说,齐物论讲的就是万物都是一回事,没有任何差别,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也是类同,都可以理解为在探讨直观经验万物的“始基存在单元”。

这个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更好理解,万物其实都是质量所构成,而质量又是能量(参考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 E=mc²),或曰万物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也就是由夸克和氢子组成,也大致可以一窥庄子所学。

从这个角度理解齐物论也能明白庄子哲学之深远。

当然,不得不承认,庄子的齐物论有一定诡辩论的痕迹,之后的文本细读中会有详细探讨,此先略过不提。

04

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是在安命论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超越现实的纯精神的自由,这种纯精神的自由是庄子无可奈何的现实境遇中所找到的精神家园。

逍遥即是纯粹的,完整的,抽象的精神自由,逍遥可以说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归宿,首先要说明的是,逍遥二字并不是庄子首创,早在诗经《郑风·清人》中就写道“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但庄子第一次把逍遥这个概念深刻的纳入了中国哲学体系当中,成了从古至今无数文人的最终心灵归宿。

但关于逍遥的达成,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注庄子的郭象认为,不仅鲲鹏可以逍遥,万物皆可逍遥,其只要能自足其性就可以实现。在中国哲学简史的冯友兰中也写道:《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的幸福。

但恐怕,如果仔细研读庄子文本的话会发现,逍遥并非那么简单,人人皆可为之,在庄子笔下,逍遥境只有极少部分真人,至人,神人通过“坐忘”“外天下物”"心斋:等等心灵修行才能达到,它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所说的一种 “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是个人自我感受的最高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有着很明显的境界区分,在逍遥篇中明确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对于耻笑鹏飞万里的二虫(蜩与学鸠),庄子非但没有给予褒扬,反而说出:之二虫又何知!用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作为延伸再合适不过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而庄子的真正关于逍遥游的定义应该是:鹏飞万里,以绝对的,超然的,统一的高度去看待世间的是是非非。

从根本上来说,古往今来误解逍遥是自得其乐者,还是把齐物论的思想完全代入了逍遥游当中,把逍遥游当作了齐物论的一篇注解,但其实,这是庄子哲学中两个相互平行的,互相独立的哲思体系。

05

写在最后

最后总结一下,庄子哲学以安命论为基础,以齐物论为起点与归宿之间的桥梁,以逍遥论为归宿,安命论又以道对万物和人生的决定作用为起点,逍遥论以 “体道” 或“与道为一〞 为最高境界,而齐物论则是方法论,将所有矛盾都瓦解在绝对的道的高度。

下一篇,会对庄子的哲学观念进行深入解析,之后就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

部分参考资料: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演变》

杨立华《杨立华讲庄子》

章太炎《齐物论释》

钟泰《庄子发微》

插画来自站酷SomuizSun《逍遥游》绘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