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因材施教,长大后因材打造;盲目一刀切可能变废材

 复本归元 2023-02-14 发布于广西

【复本归元】

「打开视频再阅读,世界更多彩」

寻遍万水和千山,终见一股清流来

每个瞬间的感悟,都源于当下生活

所有灵感的启发,来于并寄于当下

而我们,只是大自然智慧的翻译者

                           ——我是复元

前言
            
人都喜欢听喜欢看自己喜欢的
不喜欢听不喜欢看事情的真相
自己喜欢的,错的它也是对的
自己不喜欢的,对的也是错的
所以当下
便有了这么多的爽文和爽短视频
但是今天我们就要说它个真的


今天,我们大多数父母培养孩子,就像挤地铁一样,被人群推着前行,有时候被推得脚都不着地,即使发现搭错了车次,也无法回头下车,显得相当的无能为力。

为什么?因为排错了车次,站错了位置,当发现车次错了的时候,已经无法脱身,只能被人群推着进了错误的车次。

进了车厢后更惨,发现里面的人更多,想转身下车都根本做不到,只能眼睁睁的跟着车开走,离自己实际想坐的那趟车,是越来越远。

这就是当下我们总觉得很多事情,让自己无能为力的那种生动又无奈的形象。

在工作上的无能为力,家庭关系的无能为力,孩子培养的无能为力。

因为我们站在了被人群包围着的位置,而这个位置还是错的,当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离开了。



所以,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只有从源头开始做:

明确自己要坐的是哪趟车
需要去的是哪里
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去哪里

或者更合适去哪里

而不是看哪里人多就凑过去跟着排队,因为他们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者他们要去的地方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这就是源头。

就像一颗树苗,我们要了解它的品种和属性,才知道把它种在哪里才能长得最好,才能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或像一棵大树,我们要了解它的材质和特性,才知道它最适合用来打造成什么类型的产品和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如果用在人的身上,就是要了解他的特性和天赋领域,是什么样的基因和种子。

那样对于孩子的培养来说,才知道往哪方面培养最适合,才最有机会成才。

而对于已成年的大人来说,才知道把力气往什么方向使,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简单的说就是
小的时候要因材施教
大的时候要因材打造

如果人云亦云,盲目的按照同样的模板一刀切,很可能就会切中要害,产生严重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


拔苗助长这种事情,在我们当下的孩子培养当中,是非常的常见的,这种方式和行为,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

用现在的现象来形容“拔苗助长”,无非就是生拉硬拽的逼着孩子变强变厉害,一定要排前几名做学霸。却完全不考虑孩子的特质是什么、优势特长在哪里,天赋基因怎么样。

比如一味的背着一句话:只要敢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

就这么一句从头到脚充满漏洞的伪格言,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幸福的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人生,不但没有了快乐的童年,也淹没了未来幸福的成年。

如果,不看孩子是什么材料特质,来培养和发挥合适他领域的最大可能性,而是就硬要按自己的主观希望来培养和打造他,觉得只要够用力就能成,那么,就和赶鸭子上树,逼着鸡去游泳没什么区别,结果都是铁铮铮的摆着,不用等。

因为,这就是大自然设定的规律和规则。




我们之所以会有拔苗助长的这个行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心急”
等不了它自然生长,别人家的都开始冒芽了,自己家的还没有动静,那哪能行。
就像挤地铁一样,因为被推着走,别人都在起跑线上就拼命的跑了,自己再不拼命跑,就落后了,赶不上了。

至于一开始用力过猛,后面还能不能继续跑得动,会不会扭到受伤,不管,到时候再说。所以,因为心急了就拔苗助长。



第二个是“对比”

看到别人家的苗长得很好,心理不服气/不甘心/要面子/怕输,所以拔苗助长。

这就是人性,当只是看自己家的苗时,觉得长得都挺好的,但是只要再看看别人家的,如果觉得输了,心情就开始不那么美丽了,凭什么我家的比你家的差?

但却从来不问问自家的那颗苗,它自己是怎么想的,它也是心理不服气/不甘心/要面子/怕输,所以要放弃自己快乐的童年吗。所以,因为不能输就拔苗助长。


我们通常很少关注和进行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的培养和种植方法不对,不合适。


比如,明明自己种的是水稻,却学着人家用种小麦的方法,方法是一样了,但结果却相反了,别人家的活得很好,自己家的却枯萎了。

一个是水种的水稻,一个是旱种的小麦,能一样吗。

甚至有时候还怪种子不行,怪水稻自己长得不争气,因为自己又没少施肥,甚至施的肥比人家的更多更好。

所以就常常理直气壮的说:我对你那么好,什么都给了你最好的,还要我怎么做。

但恰恰忘了
水稻首先更需要的是水
而不是多好的肥料


这就是不懂物性,不看特性,不看基因,只按自己的喜好和认知来培养的结果。

而自己的那个认知,只是从看到了别人种小麦所得来的方法,却把这种方法用到了种水稻的身上。

就像不懂人性一样,不看基因,也不看天赋领域,硬是学别人,用同一个所谓的成功的模版去培养孩子,但每个孩子的特性不一样,喜好便会不一样,他所能发挥的特长和天赋领域就不一样。
最后弄得小孩不开心,父母不省心,甚至导致了不可接受的后果。

就像拔苗助长的农夫,最后苗枯萎了,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让它好好的,健康自然的生长,虽然长得慢,但它至少健康的活着,健康的活着就有机会和希望。

要是当初,心不那么的急,不那么的想当然,就不会用了这么愚蠢的方法,而且还是不可挽回的,无法重来的方法。


我们当下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要求,呈现了前高后低的现象。


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按照自己的想法的规划,为孩子定制了一个属于父母心中的样子,起点越高就越好;

到了小学阶段,就开始考核孩子的“KPI业绩”了,一定要排在前几名之内才算合格。甚至都不看分数了,只认排名。
比如一个班40个人,35个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排在前10名,那剩下的25个怎么办?注定要跪搓衣板吗?

到了中学阶段,孩子的基因和天赋特质开始呈现了,性格特性开始明显了,是水稻还是小麦开始越来越清晰了。

如果原来的培养方法不对的话,已经开始发生明显的后果了:

——叛逆,不听话,抑郁,甚至厌世等等。



到这个时候,父母才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来试图弥补和挽回然后,在这样的过程里:

大人被弄得精疲力尽,无可奈何
孩子被弄的歇斯底里,生无可恋

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了,就无可奈何的慢慢降低了要求,该怎样就怎样了,只要能健康的活着就好。


父母们对孩子的设置和要求
从一开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执拗
到无奈接受“尽人事听天命”的坦然


这样的被动变化过程,都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关注孩子的基因天赋和特性,拔苗助长,忽略了因材施教才能健康成长的自然规律,总不断的和孩子的天性对着干,才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
了解特性,才能未雨绸缪
了解天赋,才能因材施教
了解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本文原创作者/编辑 :复元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巧合与刚好」
「更多的是缘分和注定,比如在这里相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