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荷医典

 mhyf 2023-02-14 发布于河南
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成药中,生附子为毒性中药管理品种,此篇重点介绍外用
有大毒,忌内服;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等同用
中药介绍
附子取自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侧根(子根),因其为乌头子根,如子附母,且为生品,所以被称为“生附子”。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等[1-2]
主要药性
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四川。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3]
性状特征
呈圆锥形,长2~7厘米,直径1~5厘米,稍弯曲,表面灰黑色,顶端常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白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环纹内侧筋脉(导管束)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辛辣,麻舌[1]
储存方法
放置在通风干燥处,防蛀[5]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