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不懂规则的人,是走不远的!

 谋略那些事 2023-02-14 发布于江苏

每天为你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章和三年(辛卯,公元91年)

【原文】(可直接跳过不影响阅读)

窦宪既立大功,威名益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赋敛吏民,共为赂遗。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并所连及,贬秩免官四十余人,窦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尚书仆射乐恢,刺举无所回避,宪等疾之。恢上书曰:“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书奏,不省。恢称疾乞骸鼻,归长陵;宪风厉州郡,迫胁恢饮药死。于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无敢违者。袁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喑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

【译文】(可直接跳过不影响阅读)

窦宪立下大功以后,威名越发显赫。他以耿夔、任尚等人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用班固、傅毅之辈为他撰写文章。州刺史、郡太守和诸县县令,大多由窦氏举荐任命,这些人搜刮官吏百姓,一同进行贪污贿赂的勾当。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弹劾了一批二千石官员,连同受牵连者,被贬官或免职的达四十余人。窦家兄弟对此十分怨恨,但由于袁安、任隗二人一向行为高尚,声望甚重,因此也没有加害于他们。尚书仆射乐恢,监察检举无所忌讳,窦宪等人对他很是厌恶。乐恢上书说:“陛下正年轻,继承了帝业,各位舅父不应控制中央大权,向天下显示私心。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在上位的人以大义自行割爱,在下位的人以谦让的态度主动引退。这样,四位国舅才可以长久保有封爵和国土的荣耀,皇太后才可以永远没有辜负宗庙的忧虑。确实这是最佳的良策。”奏书呈上,未被理睬。于是乐恢称病,上书请求退休,返回故乡长陵。窦宪暗中严令州郡官府,胁迫乐恢服毒而死。于是朝廷官员十分震恐,全都观望风色而逢迎窦宪的意思,无人胆敢违抗。袁安因和帝年幼单弱,外戚专权,每当朝会进见之际,以及与公卿谈论国家大事的时候,未曾不呜咽流泪。上自天子,下至大臣,全都依靠信赖袁安。

【解析】

老规矩还是先说背景。
彼时汉和帝在位,不过是个十岁的小娃娃,按照汉朝传统,此时太后临朝少不得任用自家兄弟。
于是窦氏一族位列朝堂高位,权倾朝野。
随后,窦宪带兵灭北匈奴,勒石燕然,功勋卓著,风头一时无两,有了上面这段材料。
讲实话,上面这段材料想传递的意思无非是窦宪跋扈、党羽遍布,但还是有些官员敢和窦宪硬刚。
在感叹有人头铁如此之余,有些东西其实更值得思考,咱们分是三个问题来聊聊。
第一问,为什么开头要写窦宪这些爪牙?
或者说,朝堂中那些有名望的大臣都反对窦宪,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投靠在窦宪手下?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坏人同样也有队友。
如窦宪这般,他再强也过一人,他想要成事、成势,少不得集合众人之力。
而等他成了之后,自然少不得要与那些支持他的人共享这份利益。
直白的来说,这些了人跟着窦宪有好处,而且窦宪也愿意给他们好处。
所谓得道多助,并不是道德,而是人性底层对利益的贪婪和欲望,只要能够满足,自然有人支持。
你能说这些爪牙是非不分?
不,他们只是遵循了自身的利益考量而已。
第二问,官员弹劾窦宪的实质是什么?
官员弹劾窦宪就仅仅是他不法或嚣张跋扈?
看过咱们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本人一直认为,到了一定层级,所有的利益都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包装,这不是虚伪,而是抢占制高点,更是包装之后能让别人更好接受。
所以,官员弹劾窦宪的本质并不是窦宪这个人有问题,而是朝堂权力之争。
其实自秦朝,甚至更往前,朝堂的权力之争就如同三角平衡一般,帝权、士大夫官僚、外戚宦官,谁多一点意味着另两边就少一点。
汉和帝不过十岁,权力在窦氏家族手中,朝堂权力就这么多,给都了窦氏家族,士大夫官僚的权力不就少吗?
谁没有个亲戚、弟子、故旧想照顾,现在都你窦家说了算,都安排你们的人,那我们怎么办?
不行,得把窦氏合理出局,这样权力才能在士大夫官僚手中。
但问题是,窦氏家族等人可能会下野,把权力交给士大夫吗?
若真给了,窦氏家族反倒成了待宰羔羊,而窦太后和汉和帝也成了被欺负的孤儿寡母。
第三问,袁安为什么袁安和窦宪对着干没问题,而乐恢却被弄死?
严格来说,袁安与乐恢都是窦宪所厌恶想弄的人,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袁安和乐恢却并不是同道中人。
先说乐恢,对于此人,当真是道德楷模、品行高洁、嫉恶如仇。
他与窦宪斗是奔着要把窦宪搞出朝堂去的。
“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直白的说,就是要收回窦宪手中权力。
之前也提到了,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只会欲罢不能,通过交权来保平安等于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刀交到别人手中,并祈求对方不要伤害你,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窦宪看来你乐恢不是要保我们窦家,而是想方设法想把窦家一锅烩。
再看袁安,对于此人和乐恢差不多,但又差一点。
乐恢属于那种硬刚到底,你死我活的,而袁安并不想你死我活,对于窦宪他想的更多是在自保的基础上限制窦宪维持朝堂平衡局面不至于太差。
基于这一点,袁安的做法对于窦宪而言,也就是弄一弄他的爪牙、政见不合,并没有想要把窦宪怎么样,尚算是有底线。
再加上袁安名声,窦宪对袁安的忍耐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也就是如此,可以看出袁氏家族在后续东汉朝堂中灵活性。
否则“四世三公”光靠头铁就能站得住?
要知道汉和帝开始,后续东汉朝堂就没怎么太平过。
“四世三公”明面是说影响力,可实际上却是说在每一次关键站队(摇摆投机)上都做对了!
不然还“四世三公”,一次就给全窝端了!

【闲扯】

尽在不言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