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陕西华州杜家堡村“满门忠烈”的杜氏家族后人,建起“红色家族珍宝箱”。四年来,家族成员注重对家族老革命者的遗留文物,进行“抢救式”的收集收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杜氏家族的“红色珍宝箱” 他们在做好“红色一代革命者”的文物收藏的同时,从红色传承的长远谋划,开始对“红色二代”后人,在上世纪(20世纪)保存的有文物价值的物品进行收集收藏。截至2013年初,这个家族有“红色珍宝箱”1个,存有各种价值文物20余件。分布在各二代家庭的“红色珍宝分箱”有6个,收集上世纪各种有价值重要物品五十余件。《华州文史荟萃》网媒,曾称杜氏家族珍宝箱是“红色小小博物馆”。这个已建成的“红色珍宝箱”,为家族下一代了解家族革命史,弘扬家族老革命的精神,自觉做好红色基因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家族集中分类收藏和各家庭专箱收藏的文物和“准文物”有:1.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回忆中国革命几个时段的革命经历,以及回忆建国后在国家文字改革建设经历的个人《回忆录》书籍。3.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撰写,四十年代首次出版,八十年代修订再版的《同音同韵字典》。4. 1926年秋季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返回途经上海时,与革命烈士吉国桢等三人的合影照。这张照片保存已近百年。1. 载有杜绪寿1927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华县党史资料》一册。3. 六七十年代经常给村里孩子们讲故事的两本《故事书》。1. 回忆自身经历的抗日战争年代和建国前受党指派参加东北工业建设的《回忆录》。1. 刊登有回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文章的《金秋》杂志一册。2.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获颁发的“和平纪念章”。3.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祖国慰问团慰问时发的“慰问箱”一个。5. 刊登有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文章的《金秋》杂志一册。1. 《缺失的语文课》书籍两本。此书中央电视台曾给编辑、播音员每人一本。1.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部队学习用过的《毛泽东选集》一本。2. 七十年代在部队任参谋时用过的“陆军指挥尺”一枚。4. 六十年代在部队用过的腰带(帆布材质),也称“武装带”,上面写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字样。1.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部队戴过的65式皮毛军帽一顶。4. 七十年代在部队读用过的《毛选》(战士读本)一本。6.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的军功章4枚。8. 八十年代获国务院港澳办奖励的“优秀作者”奖章一枚。9. 八十年代在部队和邮电企业的肩章、徽章、工号牌若干枚。11. “赴疆戌边五十年”纪念章(背面有持有者所在的营、连名称和个人姓名)一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