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穷,无外乎这三个原因

 爱读书的百合 2023-09-14

一个人穷,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受外界影响,而是由自己决定的,也就是人的本能。

一个人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时,就很难应对改变,想要心力越来越强,想要内心越来越富足,就要反本能。

在卫蓝的《反本能》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人改变很难,之所以大部分人总在错误中重蹈覆辙,都是因为受本能系统的影响。

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更愿意做简单和舒适的事,造成没有任何结果的努力假象,这也是一个人持续穷的三种因素:

第一个原因:僵化认知模式,不愿走出舒适区

听过这样一句话:睡前千万路,醒来走老路。

很形象,很真实。我们总是给自己规划很多个美好的人生:

明天要6点钟起来读书;

一定要谨言慎行,克制情绪;

要好好吃饭,早睡早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计划很丰满,执行很骨感,每次都信誓旦旦给自己定下了很多目标,但是在践行的时候,一次次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不愿意挪动。

就好比大部分人,明明知道鸡汤文太碎片化,能用的知识很少,但还是“躺在”鸡汤文给的即时满足中。

它的某个观点,某种情绪恰好触动了你,让你觉得这鸡汤真是太给力了,太让自己醍醐灌顶,甚至心血来潮要发愤图强。

然而等鸡汤的新鲜劲刚过,那些让你心潮澎湃的东西早已被搁浅,于是你又恢复了闲聊、吐槽、抱怨以及持续的焦虑之中。

制定了无数的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无一例外被拖延,索性就放弃挣扎,选择摆烂。

习惯是有惯性的,僵化的认知思维,只会让你相信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有结果,不如选择一种更舒服的方式面对人生。

而心穷,就是在舒适的温水中,一点点滋生的

第二个原因:急功近利,带来的情绪内耗

经常会有人提到两个字“内耗”,也就是心累和没有缘由的疲惫,主要来源于急功近利的热切。

绿绿这几天刷朋友圈,越来越焦虑,吃不下,睡不着,觉得同学和同事都那么优秀,又美又瘦又有钱,再看自己也挺勤奋的,但似乎怎么努力都没有结果。

这让绿绿对自己十分怀疑,做什么事都很焦躁和缺乏耐心,陷入了深深的内耗。

在绿绿看来,朋友圈那些原本不如自己的人,越混越好,而自己却一直都在走下坡路,这让她感到了忧虑,却又不知道从哪去突破。

但绿绿忽略了一个前提:她做事常常只是三分钟热度,一会信心满满要做个知识博主,一会看着情感博主也不错,又过一会想要做短视频。

但最后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没做好。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总是想要更快,更大的果实,却忽略了太急功近利,反而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情绪内耗。

看着别人风光无限,赚得盆满钵满,轮到了自己,看似也很努力,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这就是急功近利带来的负面影响。

卫蓝在《反本能》中给出了三个解决的办法:

第一,先察觉是哪些因素导致自己静不下心来;

第二,静下心来时,是因为做对了什么?

第三,之前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迁移到新事物中。

一个内心强大的富足的人,不仅不会急功近利,反而更懂得延迟满足,做坚定的长期主义。

想要摆脱情绪内耗,就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优点,来扩大化自己的缺点,而要将80%的精力,放在20%重要的事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越是急功近利地追逐快捷目标,越会陷入“知道”的误区,却无法做到。

知道感,是我们自以为已经懂了,但因为缺乏足够的练习,只是把知识进行了浅加工,很难把知道变为做到。

当无法做到时,就会陷入内耗,有了“这山望着那山高”,却连个小山坡都没爬上。

急功近利,不仅不会有结果,反而陷入持续“心穷”。

第三个原因:低配的生活,产生的拖延

很喜欢卫蓝说的一句话:战胜低配的自己。

越想赚钱的人,越赚不到钱。这是因为太想赚钱的人,只关注了金钱,却忽略了能力,自动忽略了有用的信息,只被一些噱头而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当我们将自己的思维圈定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很难看到更宽阔的世界,也就没办法多维度看问题,更容易被别人的言语蒙蔽,被被人牵着鼻子走,最终过着低配的生活,以及为了逃避而产生的拖延。

似乎不去做,就不用面对失败和无能的自己。

高配的生活,要远离“海绵式学习”,而要追求“淘金式学习“,前者看似学得很多,但是却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利用,而后者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进阶。

拖延既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恐惧背后的逃避。

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直面心穷的时候,就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足,而不找各种理由来否定别人,逃避自己的失意。

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自己,也就解决了成长过程中大半的问题。心穷是可以通过察觉来纠正的,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反本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