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灵寿】千年名刹幽居寺

 吐蕃君 2023-02-1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幽居寺,初称禅室,后名定国寺,又名祁林寺,亦名祁林院,坐落于灵寿县寨头乡砂子洞村东南部,曾是正定府到五台山朝圣的古道驿口。后,概因寺院四面环山、环境清幽、群峰叠翠、河水流长、宜于居住之故,更名为幽居寺。

幽居寺塔,是北齐砖塔的典型遗存,是目前我国已知高型砖石古塔中确切年代最早的一件难得的国宝级珍品。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幽居寺由定州官寺定国寺禅师僧标,草创于灵寿西北祁林山下、朱山之阳。初期,因规模较小,俗称“禅室”。禅室虽小,却是官办寺院。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睿为其亡父、母、伯、兄、妻及自身功德,在禅室原址上,捐资整修扩建,敬造了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和阿閦佛三尊彩绘石佛像,并置僧舍二百余间,择行僧二千余众居之。天保八年(557年),又建舍利塔,用于放置三尊佛造像和供奉佛舍利。一时间,寺院香火鼎旺,盛况空前,命名为“定国寺”。幽居寺,由官办寺院升格为了皇家寺院。齐亡寺废。唐代,社会安定,重修舍利塔。金代,香火依然鼎盛。

图片

元代时,幽居寺名为祁林寺,亦名祁林院,归真定路管辖。官府重建五台山寿宁寺时,对祁林寺进行了修缮,并将寺院及其田产分付给寿宁寺。祁林寺成为了寿宁寺的下院,辉煌一时。元大德年间的《祁林院圣旨碑》和《寿宁寺圣旨碑》,记载了灵寿幽居寺与五台寿宁寺的密切关系。

明清时,幽居寺虽不复当年盛况,但香火依然不绝。清末及民国初年,寺院渐趋静寂荒废。幽居寺最后的僧人于1933年冬圆寂,券葬于今砂子洞村入口处。从此,寺庙走向颓败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在生活物资匮乏年代,僧人券葬墓被移平,恢复了耕种。券葬墓所用石块垒筑了梯田。如今,在砂子洞村口不远处的和尚坟地名里还能寻找到幽居寺僧人的影子。    抗战时期,幽居寺所在的砂子洞村和麒麟院村同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边区政府被服厂,就建在幽居寺内。日寇扫荡时将存世的寺院百余间古建筑焚毁,仅剩一座幽居寺塔和其他一些石刻残物,见证着幽居寺那段极不平凡的红色岁月。

图片

幽居寺塔,创建于北齐,重修于唐代,系赵郡王高睿为放置三尊佛石像和供奉佛舍利而建,为密檐七级全砖结构方锥塔,高约23米,底宽5.23米,傲然屹立于幽居寺古遗址之上。塔基为砖砌台基,呈正方形。塔身优雅简朴,挺拔稳固,久经岁月。塔层第一层较高,往上逐层递减。塔檐呈棱角砖牙叠涩外出状。塔顶用仰莲托着塔刹。塔刹为山花蕉叶宝珠型。

幽居寺塔身4至6层的南、西两面存世彩绘,画技娴熟,线条丰满,虽处室外历经风雨,依然鲜艳如昨,堪为奇观。塔体一层南开拱券门,塔内中空,二层现用木板档口。塔内原置有3尊大佛和16躯大小石龛像,皆为北齐旧物,代表着北齐皇家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现珍存于河北博物院。

图片

1992年,三尊大佛中的阿閦佛首被盗。1996年,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二佛首和北齐卧碑等被盗。2014年初,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得到信众捐赠一佛头,经辨认,实为幽居寺塔内旧物。2015年5月,释迦牟尼佛身远赴台湾佛光山;23日,星云大师在佛光山举行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赠仪式,佛祖身首合璧。2016年2月26日,90岁高龄的星云大师亲自护送佛首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使有着1460余年历史的北齐佛首,颠沛流离20年后,终归大陆,在国家博物馆短暂展出后,于2016年4月,回到河北省博物院,成为了镇院之宝。

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灵寿幽居寺释迦牟尼佛祖身首合璧,更是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记录了海峡两岸中华佛教界开明人士的爱国热忱,记录了海峡两岸共同呼唤亲情、珍爱和平的真诚愿望,记录了海峡两岸共同维护华夏一统、传承华夏文脉的光辉篇章,必将载于史册、传于后世。

图片

作者:马东明


来源:网信办

编辑:程楠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