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反舰导弹“鱼叉”详解(下)

 fairyfail 2023-02-15 发布于天津

A/R/UGM-84 Block 1A

第一批鱼叉导弹(A/R/UGM-84A型)属于Block 1A,使用JP-5涡轮用燃油,最大射程约111km,最小射程13km。在迫近目标时,鱼叉Block 1A采用Pop-Up攻击模式,先跃升至1800m的高度再以7度的角度俯冲而下,穿入敌舰舰体或在上空引爆,摧毁其上层结构与电子系统;这种攻击模式是考虑到苏联远洋舰艇吨位庞大,不可能光以弹头仅200kg的鱼叉导弹直接击沉,还不如让其失去战力,航空母舰再派遣飞机加以击沉。

A/R/UGM-84 Block 1B

鱼叉Block 1B(UGM-84B及RGM-84C)则是为英国皇家海军所开发,尔后亦被美国海军采用。鱼叉Block 1B改用燃烧效率较高的JP-10燃油,射程增至130km,并改良寻标器,终端弹道也改为贴海直飞,直接攻击目标舰的水线部位。

A/R/UGM-84 Block 1C

1985年服役的鱼叉Block 1C(A/R/UGM-84D)是Block 1B的进一步改良型,改良重点在于导引系统,包括提升电子反反制能力、增加可靠度、改良引信 以及增加突防能力等,并能依据海况或目标性质选择的终端攻击模式(平飞或拉高俯冲)。突防方面,鱼叉Block 1C的导引系统能 预先设定三个巡航转折点,使敌方无法得知发射舰的原始方位,此外还能改变飞行高度,并变换主动雷达开启的时间点与目标距离,以混淆敌舰的防空系统。为了闪避地形或避开其他目标,鱼叉Block 1C可选择在发射初期以较高的高度巡航,越过障碍物后再恢复贴海飞行。鱼叉Block 1C可选择不同的终端攻击模式,包括Pop-Up以及直接攻击水线,在发射前由操作人员输入导弹。

此外,鱼叉Block 1C的导弹射控系统升级为AN/SWG-1A(V),能配合Block 1C的诸多战术特定如寻标器扫瞄模式、转折点、修正搜索模式(Offset Search)、终端攻击模式等,使导弹的突防效率提高。例如在经过计算后,设定几枚导弹的转折点,使这些导弹能在同一时间以不同的方位攻向敌舰,让目标舰的防空系统顾此失彼。早期的鱼叉Block 1A/B随后均已提升至Block 1C的水平

A/R/UGM-84 Block 1D

鱼叉Block 1D(A/RGM-84F)进一步改良导引系统并延长射程, 导引系统改用速度更快、存储器更大的中央处理单元,强化电子反反制能力,并采用若干AGM-84E距外陆攻导弹(SLAM)使用的技术。鱼叉Block 1D增加了名为“苜蓿叶”的立体交叉搜索模式(Cloverleaf Search Pattern),如果其进入目标区后找不到目标或因受到诱饵干扰 等因素使第一击失手,便会自动进入等待航线并展开立体交叉搜索,以寻找真正目标重复攻击。鱼叉Block 1D的弹身加长1480px以增加燃料装载量,使得 最大射程增至278km,导弹总重则增加90kg。鱼叉Block 1D增加射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延长攻击距离,而是提供立体交叉搜索模式下所需的额外航程。

为了因应弹体增长对稳定性的影响,鱼叉Block 1D的弹翼略往前移。由于弹体延长,无法兼容于美国潜艇的533mm鱼雷管,因此鱼叉Block 1D并未推出潜射型,而且无法装入MK-13单臂发射器或MK-16八联装发射器。鱼叉Block 1D在1991年9月4日由贝克纳普级导弹巡洋舰的朱特号(USS Juett CG-29)进行五次试射,全部命中目标;不过随着前苏联解体,鱼叉Block 1D的新弹量产计划遂遭到取消,不过还是有生产改装套件来替既有的鱼叉Block 1C进行升级。此外,依据鱼叉Block 1D发展而来的Block 1G,拥有新型寻标器并具备重复攻击能力,在1996年通过测试,并于1997年投入外销市场。

A/R/UGM-84 Block 2

鱼叉反舰导弹下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Block-2,型号为A/R/UGM-84L,基本上是以鱼叉Block 1C为基础大幅改良而成,弹长4.6m,弹重691kg,射程约152km,兼具反舰与陆攻两种能力。鱼叉Block 2换装新型主动雷达/红外线双寻标器,大幅增加突防能力,其新型导引系统整合有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GPS/INS)、L波段数据链系统以及新的软件与控制系统, 其中GPS天线、接收器与数据链来自于波音SLAMER距外陆攻导弹,寻标器部分沿用自AGM-65D小牛空对地导弹,GPS/INS系统则沿用于联合直接打击弹药(JDAM),大量使用现有组件能有效降低鱼叉Block 2的研发与生产成本。

一般传统的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由于无法克服沿岸地形杂波对寻标器的干扰,因此很难攻击停泊在港内的舰艇。而鱼叉Block 2反舰导弹则因为拥有高精确度GPS/INS,能导引导弹击中特定的瞄准点,与雷达寻标器是否受地形回波影响完全无关,因此能有效攻击停泊在港内的舰艇或沿岸目标。而在执行传统反舰任务时,导引系统也能利用射控数据库中的海岸线地形影像图(由卫星提供,定时更新)或目标外型影像图,结合GPS/INS提供的导航定位信息以及红外线寻标器获得的侦搜影像进行比对过滤 ,加上操作人员可透过数据链介入导弹的操控,遂大幅增加了中途导引的精确度,使操控者能在岛群、近岸地形甚至船团中辨识出特定目标加以攻击。即使在离陆地非常近的海岸,鱼叉Block 2都能维持极高的命中率。但是到13年为止,美国海军本身并没有购买。

A/R/UGM-84 Block 3

鱼叉Block 3则是针对美国海军原有的鱼叉Block 1C进行改良,利用一些升级套件进行;然而,由于升级套件中的数据链开发延误、国防预算删减等因素,鱼叉Block 3在2009年4月遭到取消。虽然如此,未来美国海军还是可能继续对鱼叉Block 1C进行改良.

AGM-84E SLAM

供美军军机使用的AGM-84E距外陆攻导弹(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SLAM)从1990年开始服役,系以鱼叉导弹为基础发展而来,沿用鱼叉导弹的弹体、推进系统与战斗部,改采AGM-65D小牛导弹的红外线寻标器并加装GPS以及供发射机传输指令的L波段数据链,装置在战斗机上以攻击陆上目标,在波斯湾战争中有不错的表现。

AGM-84H SLAM-ER

而SLAM在1990年代末期也出现了新的改良型──AGM-84H增程距外陆攻导弹(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SLAM-ER),于1998年开始交付,2000年达成初始操作能力(IOC)。SLAM-ER主要的改良包括采用更大的战斗部与推进段、一对新的大型海鸥式前弹翼、新型高分辨率热成像寻标器 ;随后进一步改良的SLAM-ER ATA(型号为AGM-84K,2002年达成初始操作能力)增加一个具备自动目标锁定(Automatic Target Acquisition; ATA)的新型任务模块,可自动识别导弹红外线寻标器获得的影像,能分辨目标特定部位,进行精确的定点打击,同时防止误击的发生。与战术型战斧相同,SLAM-ER不仅能攻击发射前预设的目标,还可在飞行途中透过导弹数据链临时更换攻击的目标。

特别的是,SLAM-ER拥有“停止运动瞄准点修正” (SMAU) 的能力,飞行员透过数据链获得导弹寻标器的目标影像,并将此影像“冻结”在显示器上,利用游标选择特定的命中点,然后控制导弹攻击此一定点,直到导弹距离目标926m都还可以更改命中点。当SLAM-ER飞至距离目标5.56km处,便会自动对目标进行毁伤效果评估并回传至发射机 。当然,SLAM-ER也延续了鱼叉Block 1D的反覆攻击能力,一旦目标脱锁,就会在附近空域兜圈子重新寻找目标。SLAM-ER弹长增至4.4m,战斗部增至400kg,翼展增至2.43m,有效射程则为278km以上。在2002年5月,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在太平洋靶场进行了一次SLAM-ER的试射,导弹由一架F/A-18C负责携带。导弹F/A-18翼下的SLAM-ER的攻击计划并非如以往般在起飞前便预先设定好,而是由靶场控制室透过战术传输单元 (TDM)向飞行中的F/A-18C传送目标位置信息,而F/A-18C在距离目标93km外发射导弹。一同参与试射的还有一架S-3反潜机,机上挂载一具AWW-13资料传输荚舱,向导弹内的SMAU发送控制讯号,控制导弹朝向理想的瞄准点。

在2003年10月,美国海军在南加州靶场试射了一枚拥有改良型软件的SLAM-ER,来自美国海军VX-9实验中队的F/A-18C在目标145km以外发射一枚SLAM-ER,随后则由VF-31中队的F/A-18F战斗机尾随发射后的导弹进行导控,直到导弹命中目标。在导弹飞行途中,红外线寻标器的目标影像透过先进武器数字传输荚舱传送给三架参与实验的F/A-18以及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控制室,导弹的控制权则由VX-30中队的F/A-18F机员所掌握。SLAM-ER在2002年9月通过美国海军的测试评估,随后美国海军订购了首批376枚SLAM-ER,订购总数将在700枚。

(韩国F-15K发射SLAM-ER)

两伊战争

鱼叉导弹从80年代两伊战争开始接受战争洗礼,获得不错的表现。鱼叉导弹第一场实战记录发生在1980年11月的两伊战场,伊朗以先前购自美国的RGM-84A鱼叉反舰导弹击沉伊拉克海军1350吨级L-78号两栖支援舰(俄制Polnocny-D级)。

1988年由于伊朗片面宣布对波斯湾的各国油轮展开无限制攻击,美国海军遂开入波斯湾介入两伊战争,交战时美国与伊朗均曾发射鱼叉导弹攻击对方。在1988年4月14日,美国海军罗伯斯号(USS Roberts FFG-58)误触伊朗水雷而受重创,美国海军遂在4月18日对伊朗发起名为螳螂行动(Operation Praying Mantis)的报复攻击。在4月18日上午美军陆续摧毁两座伊朗钻油平台后,伊朗海军一艘战士-II型导弹快艇 约珊号(Joshan P-25)接近一支炮击伊朗钻油平台的美国舰队,并发射一枚RGM-84A鱼叉导弹。

这支美国编队的贝尔纳普级巡洋舰温赖特号(USS Sainwright CG-28)与一架来自于诺克斯级护卫舰巴格雷号(USS Bagley FF-1069)的SH-2F反潜直升机立刻朝这枚导弹投射干扰丝;最后这枚导弹由温赖特号右舷通过落海,美军推测此时这枚导弹的寻标器已经失效;由于美军舰上的电子支援系统并未侦测到鱼叉导弹寻标器的雷达讯号,因此这枚鱼叉导弹可能是寻标器失效,或者由于双方距离过近而来不及开启。随后巴格雷号立刻还以颜色,对约珊号发射一枚RGM-84D鱼叉导弹,不过同一时间温赖特号与佩里级护卫舰辛普森号(USS Simpson FFG-56)也对约珊号发射总共五枚标准SM-1/2防空导弹(此导弹在必要时可当短程反舰导弹使用);由于超音速的标准导弹远快于次音速的鱼叉导弹,因此抢先击中了约珊号。

当美军这枚RGM-84D飞抵目标上空时,约珊号的舰体正迅速下沉,干舷过低,因此这枚导弹从目标上空掠过,在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落海。结果在这场罕见的鱼叉导弹大对决中,双方发射的鱼叉导弹都未立寸功。在当天下午, 两架美军A-6E攻击机与伊朗的1540ton英制MK.5型护卫舰萨汉号(Sahand)交战,美军攻击机先后以两枚鱼叉导弹和数枚雷射导引炸弹命中萨汉号,;随后,美军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约瑟夫·施特劳斯号(USS Joseph Strauss DDG-16)又以一枚RGM-84D命中该舰,最后满身疮痍的Sahand号在当夜沉入波斯湾。

美利冲突

1986年3月的美利冲突中,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首开实战记录。在1986年3月23日,美国海军以美利坚号(USS American CV-66)与珊瑚海号航空母舰(USS Coral Sea CV-43)为首的战斗群在利比亚锡德拉湾附近水域进行威吓演习。在3月24日,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号(USS Ticonderoga CG-47)导弹巡洋舰与另外两艘美国舰艇越过利比亚海军宣布的“死亡线”,进入锡德拉湾;利比亚立刻予以回应,对进入锡德拉湾上空的美国军机发射SA-5防空导弹,并派遣战机拦截,不过并没有成功。在3月24日晚间,一艘利比亚海军战士-IIG级导弹快艇Beir Glulud号利用夜色接近美国舰队,企图发动攻击,然而Beir Glulud号的一举一动早就被美国海军密切监视。

在晚间19时25分,美国号航空母舰派出两架隶属VA-55中队的A-6攻击机前往拦截这艘利比亚导弹快艇,其中A-6E攻击机在19时50分发射一枚AGM-84A鱼叉导弹并命中Beir Glulud号,使该艇起火并失去战斗能力;随后美军A-6E飞抵燃烧中的Beir Glulud号上空,投下激光导引的MK-20石眼集术炸弹,迅速将该艇击沉,艇上27人无一生还。在3月24日午夜左右,宙斯盾巡洋舰约克顿号(USS Yorktown CG-48)发射一枚RGM-84C,击中一艘先前已经被美国海军A-6E以石眼集束炸弹击伤的利比亚努奇卡-2级(Nanuchka II)巡逻舰Ain Zaquit号(舷号419),不过该舰并未沉没,被利比亚海军拖回军港。

演习

2021年6月2日美国“防务简报”网站报道,美国海军第4巡逻机中队(VP-4)的P-8A反潜机发射了两枚AGM-84D“鱼叉”反舰导弹,打击挪威海岸的一艘靶船。这是美军P-8A首次在欧洲战区使用这款空对舰导弹。美国海军P-8A反潜机此次实弹反舰演练,是在最近展开的“强大盾牌2021”(Formidable Shield 2021)北约多国联合演习期间进行的。在此次演习中,美方部署了三架P-8A反潜机,通过“鱼叉”反舰导弹挑战“敌方”海军,并支持进攻行动。

对乌军援

2022年6月15日,美国白宫对外宣布,美政府将再次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0亿美元的装备,包括岸基“鱼叉”反舰导弹系统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