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的来源与文献价值考略

 逍遥_书斋 2023-02-15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主要由法国傅尔蒙皇家文库、法国新基金会(Nouveau Fonds)专藏、奥古斯丁(Lesouef Auguste)专藏、伯希和A藏B藏专藏、伯希和敦煌写本等部分构成,另外还有满文、藏文、粟特、龟兹、回鹘、西夏文文献等等。1902年,古恒(Maurice Courant)编纂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中文目录时,将法国傅尔蒙皇家文库、法国新基金会专藏、奥古斯丁专藏中的汉籍,结合四部分类法和西方图书分类法,重新加以编排,冠以“Chinois”(法语的“中国”)为索书号,装订为9080册。伯希和A藏B藏专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为伯希和A 1-329、伯希和B1- 1743,共2072个索书号,约4700余种古籍。这部分藏书是1908年前后,伯希和从中国西安、北京等地购买所得。再就是伯希和带回法国的敦煌写本,包括汉文文献4000余件、藏文文献4000余件,这部分文献最为世人所关注。

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汉籍的来源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始于17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枢机主教马萨林(Cardinal Mazarin)捐赠给法国国家图书馆的20余种汉籍,以及17世紀白晋假托中国康熙皇帝赠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礼物,后经18、19世纪法国传教士和汉学家陆续在中国的收集,逐渐积累而成。

1.1 传教士带回法国

(1)1685年,白晋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委派,以法国科学院“国王数学家”的身份到中国传教,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1697年,白晋回国时,呈送给了路易十四22种49册中文和满文书籍,这部分书籍的封面用蓝色或黄色丝绸装饰。笔者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从事汉籍编目工作中,有幸得以较多地了解到这部分古籍的情况。现举其中几种重要者为例:

明万历2年刻、万历6年重修《六臣注文选》六十卷,封面用黄色丝绸包裹。书前有明万历2年《刻文选序》《梁昭明太子小传》,后有明万历戊寅徐成位识语,记重修事宜。全书共六十卷,现存卷一至四十,《目录》亦作四十卷。实为书贾作伪。

明天启甲子(1624年)重印本《新编直指算法统宗》十七卷,明万历壬辰宾渠旅舍刻、天启甲子圣益轩重印本。蓝色丝绸包裹封面。此书后有牌记“万历壬辰五月宾渠旅舍梓行”,此书初刻于明万历壬辰年。书名页题“甲子重刊/新镌笄法统宗大全/圣益轩梓”,经对比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壬辰宾渠旅舍刻本,二者为同一版本,仅仅更换书名页而已。

文章图片2

明崇祯间刻本《崇祯历书》八十五卷,明徐光启等著,黄色丝绸包裹封面。清康熙24年内府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六十四卷,蓝色丝绸包裹封面。明万历30年陈邦泰校刊本《月令广义》-十四卷,明末清初刻本《孝经小学集注》,清康熙5年汇贤斋刻本《字橐补》十二集,清康熙23年金阊绿荫堂文雅堂印本《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明崇祯间刻本《书经注疏大全合纂》五十九卷,清康熙29年赠言堂印本《书经大全正解》十二卷,明崇祯间翼圣堂印本《性理标题综要》二十二卷,明刻本《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满文本《日讲书经解义》,满文本《御制性理精义》,满文本《四书》,满文本《日讲易经解义》等22种古籍。

我们发现,这部分古籍以明、清刻本为主,书籍的外在形态比较美观。清朝康熙年间,内府刻书很多,按理康熙皇帝当选择清内府刻本作为国礼,但康熙帝赠送给路易十四的图书,多选用前朝刻本和坊间刻本,而舍弃当朝的皇家刻本,不合常理。除《古文渊鉴》《本草纲目》封面为黄色丝绸包裹外,其他的都用蓝色丝绸包裹。用丝绸包裹封面,在中国传统的古籍装帧中十分少见。中国的丝绸在法国享有盛誉,这是白晋按照法国人的习惯,为了迎合路易十四的心理而做出的努力。白晋作为使者返回中国时,路易十四仅仅送给了康熙一本装帧豪华的拓片集。白晋又故伎重演,说服安菲特利特号(LAmphitrite)商船.冒充来华“朝拜皇帝”的御船[1],恰好也印证、坐实了这部分藏书存在白晋作伪的实情。

(2)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中,一部分为梁弘任旧藏,包括清康熙二十九年阎兴邦刻本《文庙礼乐志》不分卷,明福建景教堂刻本《涤罪正规》四卷,明末清初汲古阁刻本《孔子家语》十卷等等.书中钤有朱文印“梁弘任”,可知为梁弘任所藏。

梁弘任(Artus de Lionne),曾先后在中国广东、福建、安徽、江苏等地传教,曾担任罗萨利主教、四川宗座代牧,以巴黎外方教会代表的身份,向罗马教廷陈述该会对中国教区的“礼仪之争”[2]。

(3)法国耶稣会(Societe de Jesus)捐赠给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有:明末清初钦一堂《重刻二十五言》《重刻西学凡》,明崇祯5年《励学古言》,明末清初闽中景教堂《十慰》,清康熙间《文行粹抄》等等。以天主教文献为主。

耶稣会、外方传教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遣使会是天主教五大修会和传教会,耶稣会是在中国传教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会。

(4)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Etrangeres)捐赠给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有:明天启5年《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通鉴释文辩误》十二卷,明崇祯3年《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正编》五十九卷《续编》二十七卷,明万历41年《[万历]福州府志》七十六卷,清康熙23年《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明崇祯翼圣堂《性理标题综要》二十二卷,明万历25年《性理大全书》七十卷,明刻本《新刻性理大全》七十卷,明万历27年《人镜阳秋》二十二卷,明崇祯间《童幼教育》二卷,清顺治2年《五十言余》,明崇祯10年《天工开物》三卷。

外方传教会于1653年在巴黎创办,1683年大举入华,至新中国成立被逐出中国,共有近350年的布道史。

1.2 汉学家带回法国

(1)1728-1732年,汉学家马若瑟将原属“法国驻中国宗教使团”的51部藏书寄给了桑波比诺(Jean- PaulBignon),入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其中包括8部写本,22部基督教著作,3部伦理学著作,11部小学类著作,1部政书和1部1735年4月7日发生于中国部分省份和朝鲜的月食图[3]。其中包括汉文和满文文献。后来,他在1733年10月6日写给傅尔蒙的信中,提到将在华收集217部几千卷汉籍邮寄给当时在法国皇家文库工作的比尼昂教士,如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十三经注疏》、明万历间刻本《元曲选》、清康熙刻本《康熙字典》。这部分藏书是傅尔蒙皇家文库专藏的主要来源。

马若瑟对于汉籍的选购具有明确的标准,曾在1731年8月30日的信中提到:“在北京可以获得两套重要的系列藏书。一套包括所有的道家著作,另一套则涵盖了儒家最优的作品。……在我看来,上述书籍将用来装点和丰富世界上最伟大的国王的图书馆。”

马若瑟,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汉学家,其代表作是《汉语札记》,是西方汉学史、西方汉语语法研究史具有奠基意义的一部作品。他还把《赵氏孤儿》译成了法文,后被译为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对法国文坛也产生一定影响。

(2)钱德明与法国国家图书馆两任馆长比尼翁(Jean-Paul Bignon)和小比尼翁(jerome-fredericBignon)保持密切联系。钱德明在书籍版本的选择上,主张以皇家刊本为本,坊刻本为辅。比尼翁把图书馆中文書目寄给钱德明,以免在书籍搜集工作中出现重复。1767 -1792年,钱德明把他所搜集的大量中文、满文书籍寄给法国国王图书馆。据让娜·玛丽·柏海蒙(Jeanne- Marie Puyraimond)撰写的《国家图书馆写本部东方文献分部满文藏书目录》前言:“钱德明经常以法文翻译汉文和满文文献的题名,为其编撰目录并加入必要的注释,同时将大量汉文出版物的复本寄送回法国。在寄送的复本中,他通常会加注一些题词,使人们能够辨认出这些书籍原属于他。”[4]

钱德明翻译的《御制盛京赋》在欧洲引起了很大反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13年内府刻本《御制盛京赋》三十二卷,书前有1788年钱德明写的提要。明嘉靖晏宏刻本《资治通鉴纲目集说》五十九卷《前编》二卷,明扶安辑、明晏宏校补,书前有两页纸,是1727年钱德明撰写的提要,据此提要可知此书是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旧藏,后来辗转至钱德明手中。清雍正6年刻本《御定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明万历刻本《程氏墨苑》十二卷,清乾隆7年明善堂刻本《五经四子书》,清康熙47年《藏书》六十八卷,前有钱德明撰写的提要。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史记> -百三十卷,前有钱德明撰写的中法文标题。拓片《岣嵝碑》《禹碑》,前有1777年钱德明撰写的法文翻译。据钱德明写给贝尔坦的信,可知,钱德明还寄回法国国家图书馆半部清雍正4年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包括《乐律典》一百三十六卷、《边裔典》一百四十卷、《字学典》一百六十卷、《神异典》一百二十卷。

钱德明还搜集了大量的满文藏书,包括清乾隆25年刻本《尚书》.清乾隆30年刻本《周易》,清乾隆33年刻本《诗经》,清乾隆20年刻本《四书》,清乾隆36年刻本《御制增订清文鉴》,清乾隆6年刻本《御制避暑山庄诗》等等。例如满文本《诗经》前有钱德明题签,说明此书为清乾隆帝主持翻译。[5]

(3)沙畹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被公认为“欧洲汉学泰斗”。他的汉学研究多少与碑文研究有一定关联。他和伯希和一起把《道藏》的一部分带回了法国,并通过碑文来研究道教。沙畹带回法国的拓片也较为可观,并编纂了《沙畹拓片典藏目录》。

法国国家图书馆写本部还购买了一部分德国著名语言学家亨利·于勒·克拉波斯(Henri-Ju-IesKlaproth)、法国汉学家儒莲等人的汉文藏书。

(4)在伯希和带回法国的典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写本。在敦煌汉文写本方面,据法国现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著录,多达4000余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万历间刻本正统《道藏》(两套,有残缺),这部书在欧洲至今仍然是孤本。至此,西方才开始了对中国道教的研究。[6]

其实伯希和带回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汉籍远远不止于此。伯希和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汉学家,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缺乏已经刊印的书籍,对于敦煌写本的研究则无从谈起,鉴于欧洲的图书馆所藏的汉文典籍极为匮乏,伯希和在西安、上海和北京等地居住期间,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共获得了“近3万卷(本)汉文书”。其中地方志和丛书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伯希和敏锐地觉察到地方志和丛书是“从事所有汉学研究都必需的主要书籍”[7]。据王重民统计,丛书“约可百五十种,每种以包括十五部书计,亦不下二千二百余种,况内有几部大丛书,每种均在百种上下,实则恐能超过二千二百种以上。”①检阅古恒所撰写的馆藏汉籍目录,我们会发现,伯希和之前,法国国家图书馆旧藏汉籍中的丛书极为罕见,《通志堂经解》是为数不多的丛书之一。

伯希和还从中国带回了大量的金石拓片,共1320种。王重民《伯希和拓片典藏目录》书前题识:“本简要目录是伯希和于1909年从中国带回拓片的完整名录。该目录按照中国皇帝在位时间的顺序排列;经书及佛经集中在后面叙述。我列出每张拓片的作者、书法家、立碑日期(总是根据阴历转换成阳历)及地点。附录部分有《沙畹拓片典藏目录》:主要是元代的宗教敕令和泰山题铭。王重民,1938年2月19日。”

伯希和以学者的眼光与态度对待敦煌写本,并为欧洲汉学家研究敦煌写本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1.3 法国军队的掠夺

(1)《圆明园四十景图咏》,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明刻本《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书前有法文简介,记录了此书的入藏情况: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一位法国士兵从圆明园掠走,后来交给了外方传教会,教会呈缴给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3)《朝鲜王室仪轨>共191种,包括孤本18种。是1866年法国海军攻打朝鲜江华岛后所掠夺。《朝鲜王室仪轨》是朝鲜王朝档案文献的精髓,详细记载了国家举行重大活动的过程与仪式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大都为朝鲜王室抄本,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2007年,《朝鲜王朝仪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记忆项目。现已全部数字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可以查阅,原书已经归还韩国。

马若瑟、钱德明、伯希和所搜集的汉籍,占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的主体部分。他们都有着独特的学术眼光,马若瑟购买的《正字通》等小学类著作和《元曲选》,在法国汉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钱德明在古籍搜集方面,注重版本的选择,大大提升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的文献价值。伯希和搜集敦煌写本和丛书相辅相成。汉籍的传人,推动了法国汉学的发展。

2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的目录编纂

关于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中国学者谢辉在《欧洲图书馆所编早期汉籍目录初探》-文中有所论述,笔者在此文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和考述。

2.1 黄嘉略目录

1739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印了第一部馆藏文献目录,题为《(法国)皇家图书馆写本目录》(Ca to -logus Codicum Manuscriptorum Bibliothecae Regi-ae),黃嘉略编撰,包括《正字通>《康熙字典》《史记》《周易折中》《资治通鉴纲目》等汉籍300余种。后经傅尔蒙编订成《(法国)皇家图书馆藏中文图书目录》(Catalgogus Librorum Bibliothecae Regiae Sinico-rum),发表于1742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官话》第343- 511页。这部分图书,后来被编人傅尔蒙皇家文库专藏。该目录“不是一份简单的书籍清单,而是一篇介绍这些图书的文章。在每种书籍下面,他都用法文简明扼要地介绍此书的作者、出版年代和内容以及与此书有关的各种知识。为介绍一种书籍而写下的说明往往多达数百字,内容相当丰富,对于不懂中文的法国读者显然帮助极大。”[8]据统计该目录共收录225种,含天主教类89种,儒家类80种(含小学类24种),正史类、编年类22种,医学类14种,道家类4种,文学类6种,兵家类2种,政书类6种,丛书2种。这些藏书是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中最具版本价值的部分。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论述这部分藏书的价值说:“国王图书馆拥有的这批中文书籍在法国汉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得益于这些宝贵的收藏,19世纪的法国汉学研究才能把其他欧洲国家远远甩在身后。”[9]

黄嘉略,福建人,后移居法国,编有《汉语语法》《汉语字典》,其手稿《历史和地理词典》(索书号:Chinois 9301)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

2.2 儒莲目录

1853年,儒莲编撰了《帝国图书馆新基金会专藏中文、满文、蒙古文、日文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Mandchous, Mongols et Japonais duNouveau Fonds de la Bibliotheque Imperiale),法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为chinois 9311,共四册。

此目录将儒莲所撰写的卡片目录粘贴在空白页的书上,装订成书,按经典、宗教、政治、历史、科学与艺术、文学等类别分类。每个卡片上著录一种书。将汉文典籍、日文典籍等放在一个典藏目录下面,统一编号。共1000余种,约4740册。

儒莲,法国籍犹太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827年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1839年成为法国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著有《汉法词典》,翻译《道德经》《玉娇梨》《平山冷燕》《西厢记》等书,对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称之为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辩的大师。

2.3 古恒目录

法国东方学者兼外交翻译家古恒,在1902 -1911年,将该馆典藏的中文典藏编成《中、日、韩文书籍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Careenset Japonais),不知因为何种原因,仅仅完成了中文典藏的著录。全目按历史、地理、行政、经书、哲学、文学、想象作品等类别著录。对每部书的著录较为详细,每条目录一般含题名、作者、册次,并对每部书的内容作简要介绍。

古恒目录还对法国国家图书馆各个时期的专用印章作了专门著录,例如《佩文韵府》有拿破仑三世时期图书馆的印章,《五车韵府》有路易·菲利普时期的印章,《字汇数求声》查理十世时期的印章。通过这些印章,可以考见这部分图书的人藏时间,说明其主要是拿破仑三世、路易·菲利普、查理十世在位期间入藏。

2.4 王重民《伯希和A藏B藏目录》

1934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签署了交换馆员和出版物的一项协议。王重民以交换馆员的身份被派往法国,主要负责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中的伯希和专藏部分的目录编纂工作。此目录的分类方法糅合了西方分类法及中国传统四部分类法:第一章目录学类、第二章历史类、第三章地理类、第四章经学类、第五章哲学类、第六章文学类、第七章字书、辞书类、第八章艺术类、第九章科学类、第十章丛书及百科全书。每条目录以中法文的方式,著录其书名、作者、序、跋、出版者及出版年,没有明确出版者及出版年的就阙而不录。

通过此目录可知,伯希和选购的图书以地方志和丛书为主,改变了法国传教士购书以天主教和学习汉语所用的通俗读物与字书为主的做法。地方志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过程中,了解中国地方的窗口。丛书精选经史子集中传统要籍,是中国学术精华的体现,为伯希和带回法国的敦煌写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王重民在1938年写给伯希和的信中提到:“重民在图书馆所任工作,于上月秒,已将Pelliot A.B两库书内之单行本作完,因集部往往以“诗”“文”分帙,方志则时时将正续合装,若此之类,著之目录理应分别;故原有千七百号码者,分析之后,约可二千五百余种矣!又统计所有丛书,约可百五十种,每种以包括十五部书计,亦不下二千二百余种,况内有几部大丛书,每种均在百种上下,实则恐能超过二千二百种以上。在此种估计之下,知今年工作,非要特别努力不可!”通过此信,可见王重民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藏书目录工作的艰辛和努力。

2.5 1886年出版《奥古斯丁所藏中文书籍与手稿目录》

奥古斯丁是法国日本和中国学研究联盟(Societe des etudes japonaises et chinoises)的成员,他所收藏的中文书籍捐赠给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奥古斯丁所藏中文书籍与手稿目录》(Cataloguedes Liures et Manuscrits Chinois Collectionnes parA.lesouef)著录中文经史子集图书一百种,每种书后有提要,简要介绍此书的内容,例如《幼学故事》有法文提要:短语、文学典故和历史故事的介绍,用于中国的教育(Explication des locutions,litterairesAllusions et Faits Historiques que DoiventConnaitre enChine les Personnes Instruites)。《幼學故事》即《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蒙学读物。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目录,主要面向欧洲读者,所以不侧重版本的鉴定,而以内容介绍为主。例如黄嘉略的目录,对《诗经》《周易》等书的内容有详细的介绍。1739年、1853年、190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先后补充完善了藏书目录,通过目录,可以考见法国国家图书馆汉籍入藏的历史和不同时期法国对中国文化关注点。

3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汉籍的文献价值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天主教文献,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的特色之一,鉴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清天主教文献》已经将这部分书的精华部分影印出版,不再赘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曾先后据其出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其价值不言而喻,学界对其研究较为充分,亦不赘述。此处主要介绍一下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刻印本中的珍善本。

(1)黄丕烈旧藏南宋本《南华真经》。此为除敦煌卷子外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之最早版本。

(2)刊刻于1550年的初刻孤本《郭氏易解》。该书以心学释《易》,试图会通义理与心性之易学,兼重文字训诂和象数易学,在明代易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张澍的稿本42种84册,约占现存张澍稿本的三分之一,系伯希和在西安段记翰墨堂碑帖铺购得。

(4)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颇多孤本和善本。

(5)明清大部头古籍善本较多,如明嘉靖间刻本《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明嘉靖14年徽藩崇古书院《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明万历37年刻本《天中记》六十卷,明刻本《性理大全》《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多种,明万历间至清康熙间刻本“嘉兴藏”,明末毛氏汲古阁本《十七史》,明崇祯15年黄国琦刻、清康熙11年黄九锡修补、清乾隆19年丁序贤递修本《册府元龟》一千卷,清雍正4年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康熙间刻本《通志堂经解》,清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清康熙间内府刻本《佩文韵府》一百六卷,清康熙59年内府刻本《韵府拾遗》一百六卷,等等。

(6)地方志多达600余种,且颇多善本。如明嘉靖14年《[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明万历45年《[嘉靖]山东通志》四十卷,清顺治17年《[顺治]河南通志》,清康熙23年《[康熙]江南通志》七十六卷,清康熙23年《[康熙]福建通志》六十四卷,清雍正12年《[雍正]西湖志》四十八卷,等等。

(7)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中与科举有关的汉籍数量较大,且有许多是国内已不易见到的。

近些年来,法国国家图书馆通过数字图书馆“加利卡”(Gallica)和欧洲数字图书馆“欧罗巴娜”(Eu-ropeana)等,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逐步数字化,其中刻本已数字化三百余种,天主教文献数字化一百余种。伯希和所购买的敦煌写本已经全部数字化,可以通过法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在网上阅读。法藏汉籍正在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陈恒新)
参考文献
1[法]伯希和.法中关系的起源:安菲特利特号船首航中国记[J].通报,1930:7.
2 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M].商务印书馆,2014:25-27.
3 同1:7.
4 [法]让娜·玛丽·柏海蒙.(法国)国家图书馆写本部东方文献分部满文藏书目录[M].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1979:1-20.
5 同/1:1-20
6杨建新.杨建新文集[M].民族出版社.2013:315.
7[法]蒙曦,[法]罗柄霞译.王重民巴黎往事追记(193/1-1939)[J].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五辑,201/1(7):21.
8 同2:280-281.
9[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的历史概述[J].中国文化研究.1993(2):131-1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