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颇具特色。诸如正月的谷子面灯盏盏、清明节的寒燕燕、结婚迎亲的猪头看饼、丧事上用的面猪面羊祭品、古庙会禳瘟放的自制焰火等等,是娄烦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是世代先贤智慧光芒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单说与正月廿五添仓节有关的点灯灯,在娄烦境内每年都有三次点灯灯的风俗。 第一次,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用软黄米面包上红豆馅捏成糕面灯灯,家庭主妇要给全家每个人都捏一个灯灯,叫“人口灯灯”,寓义新的一年人丁兴旺,家庭成员吉祥安康。 第二次点灯灯,就在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每户人家都要用谷子面包上馅,捏十二个灯灯,每个灯灯顶端捏一个灯盏,代表十二个月。等到谷子面灯灯蒸熟后,要看哪些月份的灯盏里积的蒸汽水最多,以此作为农业种植的依据,这叫“雨水灯灯”,寓义一年五谷丰登。 第三次点灯灯,是在二月二龙抬头节。这天是过去封建帝王祭拜社稷的日子,民间认为帝王是真龙天子,所以叫“龙灯灯”,寓义一年万事如意。 二月初二的龙灯灯也是用谷子面包馅捏成,独特之处是形式多样。主灯灯叫“满堂红”,捏五个灯盏,取“五子登科”之意。其余的灯灯,都捏两个灯盏,取男婚女嫁成双成对之意。门楣上放的是“看门狗”灯灯,水瓮上是“鲤鱼”灯灯,韛案上放的是“烧火老婆婆”灯灯,谷仓和面瓮上放的是龙型灯灯,灶王爷神位前放的是“满堂红”灯灯,天地爷神龛前放的是五谷灯灯……如此等等。 点灯灯时,还伴有不少民风习俗。人们在捏灯灯时,还要捏一只小巧的“狼”灯灯,被扣在一个大一些的窝窝底下,等到所有灯灯蒸熟并点亮前,先把“狼”灯灯取出,投喂给狗吃掉,喻意家禽家畜不受野兽侵害,六畜兴旺。不少人家还会专门准备一部分灯灯熟食,放置在便于人们取用的地方,方便没条件捏制灯灯的人们取用品偿。小孩子们也会成群结队,抱着自家捏的各种蒸熟的灯灯,相互展示,比赛品偿,看谁家捏的灯灯造型漂亮,味美可口。因“灯”寓有“丁”意,取人丁兴旺之意,在没有电灯照亮的年月,能带来光明,又能享用美食,可以改善人们一个正月里油腻的肠胃,所以,乡里村寨,家家户户,对捏灯灯尤为重视,不敢敷衍,故能相延而习,盛传成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