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灸法篇—— 灸法保健 220 灸法祛病保健的原则①

 感悟_johnson 2023-02-15 发布于福建

灸法祛病保健,其总的原则,是以虚症、寒症、阴症为主。一切阳气虚陷、久病、久泄、痰饮、厥冷、痿痹等症,皆可用灸。另外,某些阳、热、实症,也可选用灸法,或针灸并用。如《针灸大成》中说∶"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以灸保健,虽然其方法易于掌握,但在实际操作时需注意避免发生烧伤、烫伤等事故,注意防止艾庄翻滚和艾火脱落。施行灸法保健,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灸法操作的学习,还要注意施灸程度的掌握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凡是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较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可采取小艾炷分次施灸;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等皮肉浅薄处施灸者,其艾炷不宜过大,壮数不宜过多;在腰背、腹部等皮肉深厚处施灸者,其艾炷可大,壮数可较多;而其他以艾条、温灸器等不分壮数者,施灸时也可以参照此规律来控制其施灸的程度。

灸疗和针刺具有某些相同类的原理。它们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相应的穴位,以激发机体经络的某种功能,从而使其发挥作用。虽然灸疗和针刺的手段不同,灸疗用灸,针刺用针,但是其目的都是要通过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调节,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状态,以达正气充足,精神充沛,精力旺盛,体健强壮。中医养生学认为,因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故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散结消瘀、调和营卫、振奋机体功能的作用。而现代医学实验和研究表明,灸法对于机体免疫、呼吸、消化、生殖、神经、内分泌等各系统,以及对炎症渗出作用,对镇痛、杀菌等综合作用都有深远影响。目前国际上对灸疗治病还有着温热刺激效应、非特异性自体蛋白疗法学说、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和芳香疗法等几种看法。

一、温通经络、祛湿散寒

中医理论认为,寒邪与湿邪均属阴,为阴邪。

寒性凝滞。一旦阴寒之邪偏盛,机体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气血阻滞不通。气行则血行,血凝则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则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小便短涩、大便不爽、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关节疼痛并迁延难愈、小腹胀满、女性带下等。《素问·调经论》说∶"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由于艾叶苦、辛、温,具有"生寒熟热"的特点,艾火的热力能透达肌层,可良好的温经行气、祛湿除寒,此时灸之可温寒散寒,使热力渗透肌层,温经行气,使阳气恢复其温煦、推动之功用,气血得以正常运行则经络通和,寒痹可除。此温灸疗法尤对因寒所致院腹冷痛、手足厥冷、四肢屈伸不利、痛经、久泻等效果显著。经常温灸机体相应俞穴,亦可激发体内阳气,疏通经络,自动优化机体调控功能,而健体强身。

二、益气扶正、回阳固脱

《扁鹊心书》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这说明艾灸有培补元气,固脱回阳之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类经·摄生类》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难经·八难》亦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属阳,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和气化作用。意思是说人体之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推动和激发人体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运动的原动力,是防御机体外邪入侵、防止机体内一切液态物质的无故流失、是促使机体内一切新陈代谢的源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反之,阳气虚损,则机能减退,则御邪无力,则疾病扰之。采用灸法可振奋机体阳气,终达回阳固脱之效。灸法具有补气培本、回阳固脱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脾肾阳虚、阳气暴脱之症,如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久泄、遗尿、阳痿、脱肛、少腹冷痛、四肢冰冷、经期延迟、经色黯淡、痛经、子宫脱垂、阴挺、寒厥等,疗效迅速。

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灸法可使局部乃至全身感到温暖舒适,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使气机调畅、营卫和谐,起到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正如《黄帝内经》有云"热气至则痛止矣"。中医学认为,体内之"瘀",多因寒湿所致,灸可使气机温调,营卫通和,气血运行加快则瘀结自散。经络通畅,则"通则不痛"。临床常用于治疗痛肿、乳痈,以及因寒湿所致各种疼痛。另外,艾灸亦能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头晕、乳少、经闭等。无病常灸也可调顺气机,从而聪耳明目,延年益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