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歌】森林、平原、草原上的音乐记忆——索伦鄂温克民歌赏析

 CZi5 2023-02-15 发布于河北
幸会音乐,创造你我的音乐生活
图片
写在前面的话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其关于文化记忆的著作中论述了:记忆在人脑中,并非单纯的处于神经维度,而是需要社会维度的交流,及文化维度的符号化。【1】也就是说,“文化记忆”是建立在人们“交往记忆”的基础上,是一个群体共享的知识,包括知识本身,及其范围、阐释和传播的问题。探究一个族群的文化记忆,离不开族群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背景。文化记忆以多种方式呈现,如雕塑,碑文,仪式,节日等。音乐记忆,则是以音乐形式记忆的文化,例如,仪式中的神歌部分,口传艺术中的唱段,世代流传的民歌、舞蹈等。本专题以笔者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为例,力图呈现一幅森林、平原、草原上音乐记忆的存承画卷。

图片

鄂温克族是一支跨越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跨界民族,在中国境内称“鄂温克”,在俄罗斯境内称“埃文基”。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分为使鹿、索伦、通古斯三支部落。

索伦部落的“索伦”称谓,是从清朝时期延续过来的。当时的“索伦”属于半军事化的社会组织,包括鄂温克族人、鄂伦春族人和达斡尔族人。文献中有记载“世居黑龙江人,不问其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着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假其名以自壮。”【2】“索伦部的鄂温克人”这一他称,后改成索伦鄂温克人,即我们文中的“鄂温克索伦部”、“索伦鄂温克”。【3】

今日索伦鄂温克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聚居地,主要分为以下各地:鄂温克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以及巴彦鄂温克民族乡。【4】

索伦鄂温克内部、以聚居地主要生产方式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法,将部落分为“山区索伦”、“农区索伦”、和“牧区索伦”。山区索伦,指的是生活在阿里河、萨马街的索伦鄂温克人;农区索伦,指的是生活在阿荣旗、莫旗的索伦鄂温克人;牧区索伦,指的是生活鄂温克旗的索伦鄂温克人。但是,有一些聚居地属于兼有两种地形地貌的地区,因此也呈现出混合状的生产方式。

索伦鄂温克的民歌称为“zandalege”(赞达勒格)或“zandale”(赞达勒)。赞达勒——鄂温克语意为“唱歌”。鄂温克族学者丽娜,将索伦鄂温克的赞达勒分类为布特哈地区的赞达勒和辉河地区的赞达勒。笔者在田野的过程中,根据鄂温克族传统音乐传承人何秀芝老人对鄂温克族人迁徙路线的梳理,将索伦鄂温克的赞达勒分为山区、农区和牧区的赞达勒。

图片

(1)山区赞达勒与何秀芝

何秀芝老人儿时,因家中起火,从萨马街迁至阿里河。禁猎前,阿里河镇倚靠的大兴安岭森林,就是鄂伦春族人与鄂温克族人共同狩猎的森林家园。何秀芝老人谈及赞达勒,讲的最多的就是她童年的故事。她出生于康德元年,她的童年,是浸泡在鄂温克赞达勒,达斡尔族民歌,日本歌、蒙古歌、汉族歌中成长的。对于民歌的族属,何秀芝老人并没有格外清晰的划分,于她而言,鄂温克的赞达勒和达斡尔的扎恩达勒,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她的赞达勒演唱与扎恩达勒演唱,风格相似,共用衬词“讷耶耶”,且以慢颤音的唱法为主。

在何秀芝老人的口述中,赞达勒是鄂温克族人排解忧愁与苦闷的一剂良方——无论心中是悲伤、痛苦或是思念、无奈,都可以用歌来表达。“生活越苦,心里越苦,歌越多”,她如是说。在何秀芝老人演唱的赞达勒中,节奏自由的长调韵味十足,沧桑悲凉,偶有一两首欢快的短调,数量也是少的。

图片

为孙子赶制婚服的何秀芝老人

何秀芝《大胡子老头》

歌词大意:

别人的老公穿上皮衣

肩膀宽宽的那么有神采

我的老公穿上皮衣

个子不大点儿撑不起来

图片

(2)农区赞达勒与杜主义

笔者在2018年——2021年的田野调查中,认识了自幼生活在阿荣旗的杜主义老人。阿荣旗的鄂温克族以农业为主,杜主义老人婚后,因丈夫工作调动迁至鄂温克旗。杜主义老人说自己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唱歌了。近几年,在家族聚会中,才开始回忆年轻时候的歌。

在杜主义老人的童年记忆中,大人对于“唱歌”和“说书”的人,都是轻视的,认为那是命苦的人才做的事情。尽管大人们在务农时,偶有唱歌的行为,也是禁止孩子们模仿的。杜主义在阿荣旗妇联工作时,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一名学校教员。成家后,由于丈夫的工作调动,一家人从阿荣旗搬迁至鄂温克旗,居住至今。在老人的记忆中,她唱歌的日子都有明显的起止时期:小时候,大人不让唱——当姑娘的时候,唱了几年歌——成家之后,忙于家务和生活,一直没唱歌——老了之后,反而开始回忆年轻时的歌。老人唱歌,大多是在做家务、或家族聚会时演唱。她喜爱唱达斡尔民歌,因为年轻时,她总是听阿荣旗的一位达斡尔大叔唱歌,所以学了很多达斡尔族民歌,比如《老席勒哥哥》《采韭菜的歌》等。搬迁至鄂温克旗之后,电视里,演出活动里总是有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歌,所以她听得多,唱的也就多了。于老人而言,唱歌一定是表达开心,欢喜的情绪,是在心情舒畅的时候进行的。

图片

可爱的杜主义老人

杜主义《猎归》

《猎归》是一首长调赞达勒,源于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猎民,他是一个优秀的猎手。每次猎归,都会给自己的妻子讲述今天的打猎趣闻。例如,今天到了哪个山头,看到了一种什么野兽。每次回来讲述的打猎故事都不一样。一天,猎人照例出门打猎,可是一去不返。妻子在家等待丈夫,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很多年过去了,猎人都没有回来。妻子在思念丈夫时,演唱了这首赞达勒。这首赞达勒有多段歌词,除第一段外,其余每段歌词都是妻子在回忆和复述丈夫猎归的讲述。

图片

(3)牧区赞达勒与娜仁琪琪格

笔者在2018年的冬天,通过田野联络人丽娜老师的引荐,在鄂温克旗喜桂图嘎查娜仁其其格家中采访了她。她质朴端庄,有着鄂温克族妇女安静淳美的性格特点。笔者刚刚进门,她就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奶茶让笔者暖暖身子,还盛了一盘用羊血做馅的特色血包子给笔者。笔者喝了茶,吃了包子,身体立刻暖起来,听着娜仁琪琪格优美嘹亮的歌声,觉得十分幸福。

图片

歌唱的娜仁其其格

娜仁其其格《萨基格涅萨那》

歌曲介绍:

喜鹊鸟 嘻嘻叫 哲文哲贵楞

鞋底子 唰唰响 哲文哲贵楞

额库楞 德库楞 哲文哲贵楞

额库楞德库楞 德西楞 哲文哲贵楞

赞达勒,存承了索伦鄂温克的音乐记忆,体现了山区、农区和牧区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混合”的风格特点。索伦鄂温克在鄂温克族群内,人数最多,分布地也最为分散,这些歌儿像生命力旺盛的野花一样生长在山区、平原和草原上,期待着更多发现美好的心灵看见、听见。

【往期链接】

【注释】

【1】(德)扬·阿斯曼:《宗教与文化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2】(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二《索伦诸部内属述略》;(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上文献引用来自于《鄂温克族简史》,《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修订本编写组,民族出版社,北京,2009年。

【3】索伦,满·通古斯语中表示“原木柱子”。

【4】黄仁远、那晓波著,丹珠昂奔主编:《鄂温克族》,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沈阳:辽宁出版社,2011年。第149页。

【参考文献】

(1)(德)扬·阿斯曼:《宗教与文化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2)吴守贵:《鄂温克族社会历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3)乌云达赉:《鄂温克族的起源》,乌热尔图 整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8 年。

(4)樊祖荫:《阿美与布农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1。

(5)金铁宏:《内蒙古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比较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年。

(6)博特乐图:《长调民歌的腔词关系及曲调结构》,中国音乐学,2011-1。

(7)苗金海:《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3-5。

(8)丽娜主编:《太阳姑娘——鄂温克族使鹿部传统音乐传承人玛尼·尼格来·固德林专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4年。

(9)古香莲 斯仁巴图主编:《敖鲁古雅鄂温克语读本》,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

(10)金祥婧:《记忆的坚守、延续与重建——鄂温克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考察与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 论文,2022年。

【作者简介】

图片
金祥婧(金柯尔·南玎)女,达斡尔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师。硕士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专业,师从于高缨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学专业,师从于樊祖荫教授。博士论文题为《记忆的坚守、延续与重建——鄂温克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发表论文:《论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浅析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短调哈安歌曲的形态特征》《从生活到艺术——浅析萨马街鄂温克族“野猪舞”到表演过程及动律特点》等。

曾获得2014年CCTV音乐频道争奇斗艳冠军歌手争霸赛达斡尔族最具人气歌手奖;2014年内蒙古卫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歌手大奖赛达斡尔族亚军。原创歌曲《诺恩吉雅随想》获得2008年沈阳音乐学院“鲁艺杯”歌曲创作大赛三等奖。
栏目主持:张媚、叶水秀
美编:张媚

执行编辑:阿蓉老师 张媚  

责任美编:梦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