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鲁梅鲁冰花 2023-02-15 发布于北京

《跨过鸭绿江》,就是个电视剧。

她好的地方在于,宏观上抓住了一个重大题材,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讴歌抗美援朝伟大战争,一转舆论界的导向,使抗美援朝伟大壮举从舆论禁区中冲脱出来,堂堂正正地被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宏观层面,还原和表现出了这个伟大壮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和气势。

但在微观层面,粗制滥造的情形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的过程与理念的描绘,甚至是在歪曲事实,误导受众。

昨天看到五次战役部分之铁原作战,描写得就好!

但反观对二次战役的描写,在某些具体情境上,则完全是误导。

作战场景描述就不说了,有一个镜头,在志司指挥部,一位志司首长有句台词:“这次战役,38军表现突出,三所里、龙源里阻敌,贯彻执行上级意图坚决丶特别是松骨峰。”

要知道,不要说直接指挥二次战役的志司首长,但凡有丝毫军事知识常识,对38军1950年11月28日至30日作战情况有稍微全面一些了解的人,都不会说出这种话。

这种话,只能是出自编导们要么无知,要么刻意编造的意图,借志司首长的口说出来罢了。

二次战役胜利后彭总嘉奖令

松骨峰精神值得提倡与弘扬,但不能炒作。

经过不同形式的炒作,现在在导向上出了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写的是335团3连松骨峰无名高地战斗,为此专作。

实际上错了,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通过对松骨峰无名高地战场撷景描写,提升、抽象至对全体志愿军官兵的歌颂,"最可爱的人“,首先是指全体志愿军指战员,即便是在文学义意上,松骨峰也只是一个素材,一个浓缩点。魏巍写这篇报道,主旨并不是要把关注视角锁定松骨峰,让全国人民死盯住松骨峰一点,目不转睛的意思,相反,如前所说,即便在文学意义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创作主旨也是通过松骨峰无名高地战场一点,提示国人从志愿军全体官兵是"最可爱的人"的思考主题出发,关注抗美援朝整体,通过这样的关注,人们会发现:抗美援朝有更多远比松骨峰无名高地作战辉煌壮丽得多的点,人们可以通过对抗美援朝的关注、通过关注后对那些更多的点的观察,更全面、更客观、更正确地认知抗美援朝。

所以,我们说,即便从文学意义上,《谁是最可爱的人》都没有用松骨峰战斗涵盖和替代“最可爱的人"整体概念的意思,而只是希冀以松骨峰无名高地战斗为一个出发点,寻找更多可以充填"最可爱的人”这个概念的基点、信息,素材、表现,使其更加充实、真实、丰满。

文学意义上尚且如此,军事政治意义上即更是如此。

全局层面不说,单从二次战役来说,进行作战及取得胜利的军事政治意义考察根本点在于,什么原因导致了11月28日东京联合国军总部军事会议将原定土耳其收复德川,进入巩固防御态势,伺机再行北攻的决心变为了撤退的命令;什么原因导致113师完成向龙源里分兵的部署,锁死了敌人南逃的通道。

导致这些改变和稳定突发不利战境的如上两条关键因素中,没有一条与松骨峰无名高地作战有半毛钱关系。

退而求其次,在战术层面,松骨峰无名高地作战不是对38军整体南下阻敌作战具有扭转战局意义的关键节点,这次作战,关键节点是搭建好作战平台后的一个环节。因为,松骨峰无名高地作战在11月30日凌晨打响至上午10点。38军主力就渐次到达,沿书堂站(魏巍考察战场)以南到龙源里11公里展开,夾击突破松骨峰无名高地向龙源里前进的美二师一部。38军各部全面发起围歼美军是30日17点,这期间南逃美军由于龙源里被337团坚决卡住,有少部分美军丢弃重装备从突破口翻山向安州方向逃跑。而在此之前,三所里、龙源里深入敌后,孤立无援,腹背受敌、敌强我弱,给大部队围歼扎口袋、创造条件的阻击作战己经打了两天一夜,战况惨烈远超松骨峰。

况且,在书堂站一带(包括松骨峰)阻击美二师战斗的同时,美二师38团整建制徒步绕过335团阻击地域,到达龙源里,参与对337团的阻击部队的攻击。

如上,就是志願军将领口中不可能出现类似"38军穿插打得好,尤其是松骨峰阻击战"这样的话语的道理。

志愿军总部在二次战役后的经验总结:

松骨峰作战英勇不英勇?英勇!应不应该大力颂扬?完全应该!

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得好不好?好!太好了,经典之作!

但是,是不是因为《谁是最可爱的》以松骨峰战为例,松骨峰战斗就有了在军事、政治、文学意义上涵盖甚至取代二次战役38军南下穿插阻敌作战乃至二次战役、抗美援朝全局意义的意义?

没有。

讲老实话,魏巍也没有这样的创作意图。

《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两个表述层次,一个广义表述层次,一个是狭义表述层次。

松骨峰战斗是文章狭义表述层次的一项内容,这个内容是用来作提升广义抽象论述作工具的,不是用于涵盖和替代广义抽象论述的。

也就是说不能用文中论据性质松骨峰战斗本身具有的文学、政治、军事意义,在未经抽象提升前就去涵盖替代志願军整体作战的政治、军事、文学的整体意义。

依通则可知,作家创作选材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作品才会有对狭义选材进行抽象意义提升进入广义论述的过程。

书堂站(松骨峰)战场距三所里、龙源里战场不过十公里之遥,作者选材书堂站却未选三所里、龙源里,原因不得而知。这就是作者选材的局限性,谁都不可避免。虽然这丝毫不影响作者对作品选材做抽象广义提升,但这绝不意味着作者所选所写之题材本身所具的各种意义可以随意涵盖和替代作者未选未写之题材的全部意义。

因而,不能一提"最可爱的人“,就把所有目光都引向松骨峰战斗,似乎《谁是最可爱的》只有狭义表述功能,似乎《谁是最可爱的人》只为松骨峰而写,似乎松骨峰一战,就可以涵盖和替代"最可爱的人”这一理念的一切意义。

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即便对松骨峰战斗进行抽象提升表述,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两次作战的原形态意义,都是松骨峰作战无法比较的,更不用说各种意义上的替代。

一次是二次战役38军113师穿插敌后进行的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一次是五次战役63军铁原保卫战。

这俩次作战,一次对扭转朝鲜战局起到了根本作用;一次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志願军的生命!

这两次作战均未出现在魏巍笔端。

不可否认,《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松骨峰为例提出了"最可爱的人"的理念,选材精要,理念深刻,意义重大,影响广泛。

但是意义再重大,影响再广泛,也绝不表明抗美援朝只有松骨峰旁的无名高地一个战场,拟或认知”最可爱的人”只有这个无名高地之战一个视角。恰恰相反,《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再大,松骨峰无名高地之战也只能是伟大抗美援朝浪潮中之沧海一粟。

正确认知和解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只能站立于松骨峰无名高地作战这苍海一粟之上,通观波澜,对"最可爱的人“之理念进行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

主要的是,要把"最可爱的人”这一理念进行正确全面的宣传而不是炒作。

作者戎装照:

征文:三十八军荣获“万岁军”美誉背后的故事

征 文:双腿赛过汽车轮,先敌五分钟抢占三所里

征文:毛泽东主席力推的“38军二次战役的作战经验”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