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毅斌 | 老妈終生的遗憾…

 鲁梅鲁冰花 2023-02-15 发布于北京


老妈終生的遗憾…
 ■ 陈毅斌
看着眼前这张老照片,望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容,无尽的思绪涌上心头。有谁能想到,这些衣着朴素,仍充满激情的女同志,都曾经是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奉献出青春和热血,并立下汗马功劳的女军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女军人在战争结束后,在我军建设开始走向正规化的时刻,在全军上上下下喜气洋洋佩戴军衔的时候,不仅没有获得军衔,还被要求退出现役。她们就是1955年集体复员、转业的10万女军人。
此举,深深的刺疼了这些为共和国而浴血奋战的女军人,并给她们留下終生的遗憾。
她们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挺身而出,顶着巨大的压力,以柔弱的女子身躯护卫着祖国大地。她们有着像男儿一般的气概,用铁一般的意志,在战场上与男儿们共同并肩作战。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军人的奉献岂止在沙场。
那是一个时代,那是一代人,那是我们的母亲…
前排左起:方掬芳(老妈)、 李毓芳、 阮玉福 、查天杰。
后排左起:姚念平、 尹莲仙、 曾梦玲、 李萍。
妈妈们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女军人。

昔日女兵,共和国的风采。左一是老妈

入朝前夕的38军女兵,老妈和她的战友。右一是老妈。
当战争来临时,她们义无反顾。

 战火中的女兵。

胜利的喜悦

战斗中的小憩,对和平生活充满着憧憬。

1953年7月10日,发出《关于处理妇女同志转业及调整妇女同志工作的补充指示》,随后,总在《关于今后部队妇女同志工作问题解释要点》的文件中提出,部队女同志应大批转至地方工作或学习,有的要复员当家属。
这些政策,最终在1955年落地。1955年年初,军衔评定工作进入最后关头,国防部发布了《关于处理和留用妇女工作人员的决定》。
在这个《决定》中,有两条硬性的规定,即:
一、在军、师及其以下的机关、部队,除师属卫生营外,不论担任何种职务的妇女工作人员,应一律调离部队,分别按转业或复员处理,并限于1955年6月底以前处理完毕,期满后未处理者,停发薪金。
二、在军以上机关或后勤部门,现在担任各种职务的妇女工作人员,凡不符合该决定所指的范围者,均应作转业或复员处理……至1955年12月31日止仍未处理完毕者,一律停止供给。
文件中的"处理"、"留用"等字眼深深的刺痛了10万女军人的心。更何况在这份文件中,10万女军人都用"工作人员"来代替,丝毫没有提及她们曾经的军人身份,这如何能不令人心寒…
听老妈说,那时的口号就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凡是结了婚的女军人,都要复员回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动员说服自己的爱人退下来,做个贤内助,当好“军官太太”。据说,周总理曾经说过,女同志要当好内务部长。
可以说当时大多数女军人,都是不愿意离开已和她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她们和男军人一样长途跋涉、负重行军,爬雪山、过草地、趟冰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也一样拿起武器 出生入死的参加战斗。
建国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家已不需要保持那么多数量的常备军,由此而进行的转业复员工作是必须的。但为什么对女军人裁剪的数量如此之大?为什么在授衔时就对女军人“另眼相看”呢?

在这个时候转业复员,对这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女军人来说,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因而很多女军人不理解、不情愿、想不通。面对军令下的一刀切,她们无可奈何。
虽然心有困惑,心有不舍,但这些经历战火考验的女军人,表现出极高的大局意识。她们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含泪脱下心爱的军装,重启人生,义无反顾。至今想来,依然让人感动和尊敬。

"英雄儿女各千秋",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女子的身体的确不如男子强健,然而在特殊时期,女人也能像男人一般撑起半边天。这些女军人在革命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许多是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稍晚一些入伍的也参加了解放战争。由于性别的原因,女军人在战争中经历的艰辛,有时甚至比男军人还要多。她们做梦也没想到,全军实施军衔制之际,就是她们离开军队之时。

1955年,全军获得授衔的女干部只有4665人,10万女军人退出现役。

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军人。其中就包括许多著名的女革命家,如蔡畅、邓颖超、康克清…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女红军,左起陈琮英、蔡畅、夏明、刘英。

名震巴蜀大地的女将军张琴秋,是我军红军时期唯一的女高级将领。曾担任过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直至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可惜的是,这些在红军时期就入伍,在军中享有很高声誉,对建立新中国做出特殊贡献的一批女军人,因为在建国初期离开了军队,也没有参加55年授衔。她们虽然没有授衔,但永远是我军的光荣与妇女的骄傲!

参加55年授衔的1048名将军(包括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少将。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1955年5~6月间,心中充满了委屈和不甘的老妈,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火热的军营,离开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部队。
此时,老爸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学期四年。原确定转业的老妈接到组织决定:复员当家属。理由是为了让男同志更好的完成学业。

别了军营!难忘军中岁月,那里有她青春的奉献…
这是老妈拍的最后一张军人照。

复员后的老妈带着我与大舅的合影,脸上充满着无奈,身穿的短风衣是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战利品改的。

当老妈穿着一身没有军人标致的旧军装(因为刚下地方,还没来的及添置便服),以家庭妇女的身份第一次去街道开会,看到身边都是些老头老太太时,心情立刻一落千丈,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失去了自尊、没有了事业、这太不公平了!太气愤了! 在心情极坏的情况下,老妈在日记中写到:“以前开会在部队,而今开会在街道,这是怎么回事呀? 难道是历史在倒退,还是在嘲笑?这样的生活就是在浪费青春,虚渡年华!” 由于心情不好,思想上抵触情绪很大。每次街道通知活动,老妈都是极不情愿冷冰冰的。群众反映老妈,高高在上看不起群众。然而老妈岂是那样的人!

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同样从军人到老百姓的转变也是要有个过程的。

军人就是要四海为家,老爸毕业后回到原部队,生活相对稳定了。在老妈的坚决要求下,她被安排到海龙县银行工作。

因属于55年复员女军人,不能按原干部待遇安排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银行工作时老妈,拍于1960年。


佩戴通信兵符号的专业女军人。


当老妈在军营操场上看到新招的女兵在训练,心中充满了不适。忿忿的说:“不是说部队不需要女兵了吗?不是说女同志的生理条件,不适合今后战争的需要了吗?怎么又招女兵了?当初处理我们时,我们也就二十三、四岁,正当青春年华,就让我们脱下军装当家属。不让我们干了!” 以至于有好长一段时间,老妈一看到女兵,总是绕着走,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理解前辈吧,这一切都源于她们对军队深深的爱…
62年底老爸奉调到海军部队工作。此时老妈刚刚熟悉并适应了新的环境,在领导的鼓励和同志们赞扬中,工作正干的热火朝天,风声水起,上级组织部门已把老妈列入重点培养对象。面对这良好的工作局面,为了更好的支持老爸的工作,为了家庭,老妈再一次做出了牺牲,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在银行的工作。
许多年以后,当老妈回忆起在银行这段短暂的工作经历时,并不为当时的辞职决定而后悔,反而为此充满了自豪。那是老妈一生中最高光的时期,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年。老妈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就是奉献,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事业,奉献给家庭,而留给自己的很少很少。
老妈随老爸搬家来到了辽宁旅顺,随后又搬到了海南榆林。不甘心、不服输的老妈,做起了完全是义务性的,没有任何报酬的家属委员会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十一年。
家属委员会的工作,虽说不是正式工作,但工作的繁忙琐碎和责任,一点也不亚于正式工作。有些人觉得老妈很傻,不该辞掉银行工作。但老妈认为,家属工作也是部队工作的一部分,尽管脱下了军装,但只要能为部队建设继续出力,就心甘情愿,也是她梦寐以求的。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更何况是为自己热爱的军队,她渴望着部队的生活,并以此做为精神安慰…

在旅顺时,部队家属大都分散住在新、老城区及老虎尾。每逢家属们学习和活动,老妈总是起早摸黑的步行往返于三地间,其中去老虎尾还要乘坐交通艇过海。
家委会除了组织家属到部队,做好人好事及调理家属之间的邻里关系外。还要排演节目,到部队去演出。记得64年庆“八一”联欢晚会上,家属们的一首“十送红军”受到了指战员的热烈欢迎,谢幕数次 掌声仍是经久不息。
不久,因北部湾局势紧张,老爸奉命带领南下作战支队参战,并在东海的一个小岛上待命了三年多。老妈除了做好原来的家委会工作外,还要一家家的走访,做好留守家属的思想工作,以解除前方指战员的后顾之忧。

此时文革爆发,全国兴起了佩带毛主席像章的热潮,家委会积极参加了敬制像章的工作。在时间紧,任务艰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为了让指战员们早日佩带上毛主席像章,家属们每天把家务事安排好后,就过海赶到老虎尾,精神饱满 全力以赴 加班加点的投入到此项工作中。为了制作更好更新颖的像章,还专门组织家属去当时武斗情况十分严重的大连,参观毛主席像章展览。
回想那一段日子,应该是老妈最艰苦的时期。老妈一个人在后方,含心茹苦的带着我们兄弟四个;还要用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家属委员会的工作中,其艰辛真是可想而知。
在旅顺的六年,老妈年年都被评为五好家属,并出席了部队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在旅顺时的老妈,拍于1965年。


     在榆林时的老妈,拍于1969年。

军人的奉献岂止在沙场,女军人更是如此...
当时大多数女军人被迫退出现役,成为普通的百姓,成为随军家属。她们既没有军人的荣誉,更没有军队的补贴。但她们对军队的感情始终没有变,军人本色在她们身上永恒。
她们响应国家召唤,服从组织安排,默默的奉献 任劳任怨,没想到却成了被遗忘一代人。直到八十年代初,有关政策才姍姍来迟…

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妥善解决一九五五年前后复员女同志政治、生活待遇和转业女同志不再回军队安置的通知 ([1982]政干字第233号1985年8月15日)
……考虑到复员后仍为随军家属的女同志中,有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有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为军队建设做出过贡献,……为此,经中央军委批准,现将解决这些女同志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要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和照顾那些复员后仍为随军家属的女同志。可根据她们原在部队时的职务、级别,按规定吸收她们听报告、参加学习和其它一些活动。同时,要关心她们的医疗和身体健康,使她们安度晚年。她们逝世后,由其所在单位妥为安葬,丧葬费列入“抚恤费”项内报销。二、一九五五年前后复员现仍为随军家属无固定收入的女同志,在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之前,可根据她们的不同情况,发给生活补助费: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到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伍(含同期参加革命工作,下同)的,每人每月六十元;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到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入伍的,每人每月五十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入伍的,每人每月四十元,符合以上条件已领取遗属生活补助费的同志,也发给此项生活补助费。……

当老妈看到这迟来的文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钱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她们当年所做出的奉献,在二十七年后終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真正的英雄,大都已死在沙场上,而不是回来拿奖章的人”,国家不能因此寒了英雄们的心。

过早的离开军队,成了那一代女军人終生的遗憾。情牵梦绕的军人魂,在她们心中永远,永远…

1949年5月武汉解放,老妈考入武汉中南军政大学。10月1日在武汉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群众游行队伍里,中南军大的腰鼓 秧歌队伍中,老妈是头排领舞者之一。
我心目中的老妈,永远的女兵…
2021.5.8.于青岛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