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南口〉17 南口第一网红店 乌兰杂碎馆 南北佳肴舌评优差, 东西美食嘴说高下。 —潇卜 京北小镇南口,位于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上。如果你站在八达岭长城的烽火台上,眺望着夜空上那轮冷艳清辉的秦时明月,你能充分想象到左手举着手把肉,右手托着茐油饼的惬意。向北,出张家口进锡林郭勒大草原,可以放肆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点上篝火,唱着〈敖包相会〉,那是马背上的快活与豪情。向南,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盛产小麦玉米,一家一户的庭院,一架葡萄,两棵枣树,煮一盘饺子,烫一壶56度二锅头,或是一碗过水炸酱面,摘两条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剥一头带泥新蒜…舌尖上的南口,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乌兰杂碎馆,是南口第一网红店。没吃过的听说过,吃过的就成了回头客。出老宅营区北门,沿南口东街一路向北不到一公里,就到了原鹿牌保温瓶厂大门口,向西进南口交通街东口,过一个部队营区大门就到了。乌兰杂碎馆,鼎鼎大名,小小门脸。向北望去,绵绵燕山清晰可见。极普通的小门脸,并未装修,一大一小两间餐厅,十多张小长桌。 老板做的是味道,不是脸面。老板谙熟一个简单的道理:肚子比脸面重要,味道比广告重要。到了这家杂碎馆,30元让你吃好,20元让你吃饱。虽是快餐,品质丝毫不含糊。要了一碗羊杂汤,两个烧饼,一顿午饭解决了,前后只用了20分钟。香菜,辣椒,陈醋是羊杂汤的绝配。 每到中午饭点,小馆门口要排队等候就餐,可见小馆生意确实好。小馆每天从早上6点开门营业到下午2点半闭馆,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过了中午12点多,小馆才渐渐安静下来,就餐的客人陆续走的多,来的少。舌尖上的南口,应该感谢乌兰杂碎馆的老板,为南口奉上的每一碗羊杂汤,都带着浓郁的蒙古包味道,那是来自大草原的厚爱。南口的北方就是有2.4亿多亩草场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十多年前的锡林郭勒市,市容市貌与南口镇相似,在城北贝子庙旁边,也有一家乌兰杂碎馆,生意很火。切两斤手把肉,上一壶热奶茶,来半瓶草原白,一碗草原野韭花酱,放开嘴巴大快朵颐。那味道好极了,那感觉更是好极了。难怪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能横扫亚欧大陆,直抵匈牙利。肉食为主的民族,大都爱酒且豪饮,也是特别能战斗的民族。饮食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体格。南口乌兰杂碎馆,保留了大草原的原汁原味,餐厅朴实无华,食品地道味正。小馆没有辜负南口,南口人吃火了小馆。舌尖上的南口,并非徒有虚名。南口人的嘴不好忽悠,能把一碗羊杂碎汤吃成网红第一店,远近闻名。乌兰杂碎馆,从大草原开到小南口,一家地地道道的羊杂碎馆。当南口遇上了乌兰, 南口就有了大草原的味道。 当乌兰爱上了南口, 乌兰就有了口口相传的美誉。 (乌兰,是蒙古语红色之意) 将生活嚼的有滋有味,把日子过的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网友言)舌尖上的南口,占地理之优势,容农牧之口味,北咸南甜,东辣西酸,一应俱全。但我还是更青睐这家乌兰小馆,在这里就餐,吃的不是奢华,吃的是味道。细嚼慢咽之中,舌尖上溢出肥羊嫩乳的味道,脑海里浮现出羊群如雪的景色:乌兰小馆,给舌尖上的南口,又添了一道大草原的味道。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