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建国:才高绝流俗—记一个姓李的北宋东平文士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3-02-15 发布于山东

【建国说史】

才高绝流俗

文  /   颜建国

很多历史片段是枯涩的,但如果串起来,还原一些本来面目,就会鲜活生动起来,闻到鲜活的气息和人物。一旦历史人物丰满起来,读史的人就会无比的快乐与激动,和那人、那时、那事同歌与共舞。

几周前,查找北宋东平文士韩铎的材料,偶尔发现词人贺铸所写的一首《送李易初还汶阳》五言律诗,于是赶紧把它存了下来:

送李易初还汶阳
贺铸
客宦怆离群,徐方复得君。
青衫初试吏,白面颇能文。
画舸浮春水,清樽醉舞裙。
它年会相访,分卧北山云。

贺铸身材高大,眼睛上吊,是北宋出名的丑词人。他能诗文,更善为新词,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词人。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还汶阳”的好友李易初,让我感到很纳闷:这个北宋东平的文士李易初,到底是怎样的家世和成长故事呢?

看一些宋朝研究学者的文集,竟然还有个别人知不道北宋诗文中的“汶上”“汶阳”“汶”很多时候是郓州城须城的别称,由此可知多读书、读透书的重要。贺铸的笔下,李易初是一个年轻官员,他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他长得令贺铸羡慕,是个白面书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贺铸和几位朋友为李易初送行,在画船上歌女漫歌,诗人们则吟唱抒怀。希望再过几年相会的时候,能够过上闲适的生活,“北山云”之语出自 唐朝诗人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一诗中的“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之句,可见贺铸、李易初都是熟知唐诗的人。

李易初是白面书生,他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恰巧,熙宁六年即1073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在位时期,支持“新法”的曾布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礼部会试,上报了合格士子的名单;接着,到四月,宋神宗亲自主持了集英殿策试,选拔出了进士及第出身的余中、李夷行、陈唐、管师 仁、管师渐等四百人,虽然在可知的史料余中是状元,李夷行既不是榜眼也不是探花,但是他的名次在四百人中是绝对排在前面的。在东平的科举进士录上,应该增加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1073年考中的李夷行。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济州钜野即今山东省巨野县文士晁补之,因为地缘关系,他和同期须城文士交往颇多,在他的《鸡肋集》中,有一篇《李夷行易初赞》,简要介绍了一些李夷行的事迹:

  元丰初,補之教授北门,而易初为掾汶上,以事至魏,相与语,甚欢。

建中靖国改元,補之守蒲津,而易初在幕府,始得其为人之详。易初形貌神意无尘俗累,趣闲而技通,中介特而外猗移,輔之以学问,未见其止,古之所谓可畏者。為之贊曰:

颀然而长者君之状,如竹如松。翛然而远者君之意,冥冥飞鸿。退然而藏者君之行,有时女容。介然而高者君之操,云间孤峰。蔚然而葩者君之词,草木青红。盎然而和者君之气,触物皆同。载是六者,虚而游世,孰叶唐许,舞车彼视。

晁补之的这篇李夷行赞只有二百壹拾贰字,但时间跨度较长:从1081年写到1101年,足足走过二十年。这是一个公职人员的大半工作简历。1081年,考中进士两年29岁的晁补之任北京即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在汶上即东平任属官的李夷行因事到大名,因此见到了晁补之,在这里,可以知道李夷行有一个字,叫作“易初”,此词出自出自屈原的《楚辞·九章·怀沙》一诗,本意为改变初衷,可引申为追寻初心、不忘本源,不知道李夷行的易初更侧重哪一点?

1101年,由于宋徽宗赵佶重用“新党”,晁补之以五品的吏部郎中任河中府即今山西省永济市的知府,李夷行也在这里任幕府随员。当时河中府是永兴路的辖域,安抚使为从三品龙图阁直学士衔的范仲淹四子范纯粹,他在政治上属于关心民众的“旧党”体系,因此他把李夷行接纳为自己的幕属,可知李夷行在理念上接近于“旧党”,难怪1073年就考中进士走向仕途的他近三十年后还需要依附要员而寄世。

晁补之对仕途失意的李夷行是肯定的:这个人不仅长得高挑,且品格高尚,如松竹似飞鸿近高峰,且善于填词,可以和圣贤唐尧、许由两人比肩,晁补之此赞夸张了些,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李夷行是那个时代品格出众的人。

在1081年到1101年的时空穿越里,李夷行其实是一个拥有丰满人生的人。贺铸还有一诗,写给去河阴县级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任主簿的李夷行。因为元祐年间旧党当政,先后在京任宰相的刘挚、傅尧俞、梁焘都是须城人,他们都是李夷行的长辈,为此对李夷行稍有提携,在此诗 的小序中可以寻到蛛丝马迹:

送李主簿夷行之官河阴四首
贺铸
李字易初,翰林邯郸公孙,少年苦学。元丰壬戌任东平户曹掾,摄彭城钱官,余实为代。元祐丙寅相遇于京师,九月溯洛之官,索诗为别,遂赋彭城。余赠李诗有“它年会相访,分卧北山云”之句,诗在别卷。
其一
夙昔一樽酒,相从清泗滨。
回首歨四载,长安逢故人。
交情久益淡,辞笔老加新。
送子复西去,劳生悲重陈。
其二
古来英特士,往往沈下僚。
念君鸾鹄姿,俯首栖蓬蒿。
霜气敛陂泽,伊流才半篙。
舟行何以尉,酌酒诵离骚。
其三
君才本高绝,流俗固难谐。
桂生樗栎林,宁免相突排。
勾稽谅多暇,帘箔蔽公斋。
圣贤在黄卷,差可遣人怀
其四
少小縻一官,身世两相补。
为饱西复东,志愿劣儿乳。
不无同心友,颇压折腰膂。
寄语北山云,异时吾与汝。

诗序点明:李夷行字易初。在南宋范仲淹后人范公偁所著《过庭录》中记载:李夷行,炳大,可知李夷行的有一字也叫炳大。此“翰林邯郸公孙”之语,在加上诗中第四首的“身世两相补”之语,简明指出李夷行的祖父曾在翰林院工作,老家是邯郸即大名府人,先后曾出过两人宰相。这样一来,就把李夷行的家世交代其清楚了:宋初大名府做过丞相的李姓是李沆,他是947 年生人,1004 年去世,生前曾任宋真宗时期的参知政事。李夷行是1073年考中的进士,他的出生之年再造早也就会推至1030年左右,这样和李沆的生年也相差了接近80年,按照古代一代人查不到20岁计算,李沆和李夷行之间就是五代人,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祖孙关系,那么谁是李夷行的“翰林邯郸公”祖父呢?

看诗序,李夷行在元丰壬戌即1082年任东平户曹掾,此时他已经考中进士9年。经过数次吏部考核,他还是在老家东平担任低级属官,可见仕途并不顺。东平在宋朝曾任宰相的李姓只有李参一人,他于1071年在尚书右丞任上因和王安石不和离职去世。李参生于998年左右,他和947年出生的李沆生年差了51岁,基本是正常的爷孙关系;李参的生年早李夷行40岁左右,这样也是正常的祖孙关系。这样可以断定:李沆和李参是祖孙关系,李参和李夷行是祖孙关系,李沆和李夷行是曾祖和曾孙的关系。这样贺铸诗中的“身世两相补”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李参是从父辈还是自己这一代由邯郸迁居须城的,尚不能找到具体史料。既然是以须城人称之,就已经成为东平人。在宋英宗赵曙和宋神宗赵顼在位时期,须城的李姓士族只有李参一门。另一位须城名士李师中其伯父李昌龄虽然也曾位至参知政事,但他属于楚丘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的李姓,且后来子孙中没有再至相位者,李师中迁居须城的时间要晚李参家族数十年。由此可以推知,同期家世不明的词人李元膺也是李参的后人,只是不能确知他们之间的辈分关系。

李参在1054年任河北都转运使的时候,因为治绩突出,曾被提拔两级,且安排他的一个儿子担任官职,可见李参是不止一子的,且他的儿子其时已经成人,按年龄当属于李夷行、李元膺的父辈的年龄。李参在文化上没有多大修为,主要是以管理、财务等立世的;但是经过积累转换,到他的子孙辈,就开始根据朝廷“重文轻武”的导向标而以儒业为立身之本了,随着经济上的宽余,再加上受穆修、“东州逸党”、梁氏等文化家族的影响,李参家族也出现了崇儒爱文之士,李夷行、李元膺两人就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夷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受爷爷李参的影响,采取了观望抵制的态度,因此仕途坎坷跌宕,1082年他由彭城钱官离任时,不知道家中发生了什么变故,即今江苏省徐州市钱官离职回到东平,前来接替他任彭城钱官的则是才子贺铸。根据诗序可知,贺铸所写《送李易初还汶阳》一诗就是此时所写。由诗首的“客宦怆离群”之句,大体可以推定李夷行家中有老人去世,因此是回须城守制的。守制结束后,李夷行曾于1084年到鄜延路经略使赵卨的属下担任属官。赵卨作为名臣,想方设法对付西夏军队的进攻,李夷行进入鄜延路的参谋班子,可见其管理上的过人之处。

即便是这样,李夷行也为新党所不容,大约在1085年左右,再次离开庆州即今甘肃省庆城县回到须城闲居。到元祐丙寅即1086年,李夷行、贺铸二人在京城开封相遇,期间无事,两人常有诗歌唱和。此时,宋哲宗赵煦才八岁,由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她起用“旧党”领袖司马光,曾经和司马光有过交往的李夷行等来了重返仕途的好机会。

司马光是在李夷行的祖父李参于1069年左右以尚书右丞身份任西京御史台留守去世后继任这一职务的,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身份任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安抚使,因为翰林学士范镇反对“新法”被解职而不满也要求离职,在1071年四月,朝廷准备让李参和司马光互调职务,没想李参此时年迈去世了。

李夷行在1073年考中进士前,曾有到洛阳居住的经历。或许祖父李参在这里的住宅尚存,他是前来处理这些财产的。在此,他见到了修筑独乐园编修《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且根据其所写《独乐园七题》写下自己的唱和诗,可惜仅仅流传下一首,且第一句也不知为何具体内容:

见山台
李夷行
□□□□□□□,纷纷红紫簇虚檐。
山光不肯饶春色,故向花间出数尖。

司马光虽是“旧党”领袖,但是他生活俭朴,“独乐园”是一个很小的园子,是他和好友的闲游之所,在当时的洛阳私家园林中是最为简单的,比如李夷行赞美的有山有花的见山台,不过是高几米的一个土台子。李夷行积极参与独乐园的雅集活动,可知他是一个反对“新法”的跟从分子。

1086年九月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去世,稍年长于李夷行的须城文士刘挚登上尚书右丞的高位,进入了宰执班子。因此,李夷行没有因为司马光去世而失落,因为属于“旧党”体系再加上和刘挚的乡党关系而得以安排河阴县主簿的新职。对新旧两党均不依附的贺铸虽系贺皇后族孙,但是此时也成了边缘人,一直处于闲散的待命境地。在离别之际,他不寄望李夷行能够建功立业,而是保重节操,可知贺铸深知李夷行不是一个为了仕途不顾一切的人,他是有着自己的脊梁和人格底线的。

李夷行在河阴县任主簿约有半年时间,约在1087年春天,他又调往长安任职,估计还是担任路属的闲职。为了告诉贺铸自己的调职,李夷行写信托人捎给在京城闲居的贺铸,得知这个消息后贺铸写下《汴上有怀李易初》七律相赠:

汴上有怀李易初
贺铸
何处经行特惘然,津头曾送木兰船。
桃花春水生前夜,杨柳秋风忆故年。
驿路尺书疑断绝,官仓斗米愧留连。
飘飘复作江湖计,从此长安是日边。

在1082年,李夷行和贺铸在徐州告别,李夷行归家须城;1086年九月,他们二人在开封告别,李夷行到河阴县任主簿;1087年春天,李夷行又到长安任职,为了吃饭而寄人篱下。贺铸盼望,此次李夷行到京兆路任幕属,安抚使是曾任礼部尚书的曾孝宽,他虽然是“新党”体系,但是做事比王安石务实得多,因此在“旧党”执政后,他虽然被排挤,还是被留有余地,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到京外任地方大员。

至于曾孝宽任用李夷行原因,或许和他在1083年曾任郓州知州有关。1075年之后,王安石逐渐离开权力核心,“新党”派系以蔡確、章惇为领袖,在大政执行上更崇尚铁腕办法,稳健的曾孝宽被自己的体系所排挤,因此离开权力核心后,使得曾孝宽有了反思过去的机会,也因此对李夷行这种有务实作风的“旧党”小吏有了重视的可能。何况作为一方大员,安排一个属吏本就不是有多大困难的认人士安排。

李夷行在长安,主要忙于参谋军政事宜。此时,小他十几岁的“潏水先生” 李复因事和他、相遇,这位喜言兵事的张载弟子成为李夷行的忘年之交。他们这个春天到长安附近的名胜游历,留下了载誉书册的美好诗篇:

和李夷行游西溪醉归
李复
轻舆共登大堤路,左手持螯不问数。
风回惊怨落红飞,把酒临溪倚花树。
杯中神物换凡骨,直欲呼云上天去。
茂陵刘郎老更痴,夜守铜盘饮寒露。

李夷行和李复的长安西溪醉游,表面看是坐着车、左手持螃蟹、右手拿酒杯的文人不羁之际状,但是,你只要想到在这个繁花似锦的春天他们去游览的是茂陵即汉武帝刘彻的陵寝,这位大帝是汉朝打败匈奴的一代明君,且紧邻的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墓、霍去病墓,你就知道他们“直欲呼云上天去”是多么远大的治家平西夏的儒士理想了。

李夷行痴,李复亦痴,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甘愿做寒风中的铜人,为了救国救民甘受风霜。

李夷行在京兆路任幕属的时间大约有数年,1089年,李夷行回到须城赋闲,等待复出的时机。多年宦途,难得有清闲的时机,在1090年的中秋,他和鄄城李昻、祥符杨彦章等同游中岳嵩山,留下记游的刻石,鄄城李昻当是名相李迪的后人,祥符杨彦章是天波杨府抗辽名将杨业的后人,他在后来跟随名将赵遹广西荔浦县少数民族反抗中曾出谋划策,身份为正六品的承议郎,到1116年二月以从五品的朝请大夫衔任提举梓州路常平,负责今四川省中部的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事宜,为稳定西南做出了积极贡献。李夷行和李昻、杨彦章为友,可见其人之追求。

约在1091年左右,由于刘挚已经担任左丞相,傅尧俞升为中书侍郎,梁焘成为翰林学士,须城为核心的“朔党”占据了朝廷主要势力,赋闲的李夷行被调往鄞县即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担任县令,再次成为地方基层官员。从考中进士到任基层县令,李夷行这个有才的儒士曲折努力的近20年。对于这次升职,不见别人留下祝贺诗文,倒是因为“党争”赋闲在家的御史中丞舒亶写有《临江仙》一词,对李夷行的换职表示祝贺:

临江仙·送鄞令李易初
舒亶
折柳门前鹦鹉绿,河梁小驻归船。不堪花发对离筵。孤村啼鴂日,深院落花天。
文采弟兄真叠玉,赤霄去路谁先。明朝便恐各风烟。江山如有恨,桃李自无言。

舒亶是慈溪即今浙江省余姚市人,1041年生,和李夷行年龄接近。他在1065年考中进士,由县尉做起,在1079年“乌台诗案”时属于“新党”已经升任监察御史,和代理御史中丞李定、侍御史何正臣成为弹劾苏轼的主力。1083年,因为和尚书省的主官发生矛盾,受到御史翟思、王桓、杨畏等人的攻击,给事中陆佃、中书舍人蔡卞也煽风点火,结果神宗皇帝一怒撤掉了舒亶的御史中丞职务。几经沉浮的舒亶终于体会到了官场险恶,于是对旧友李夷行的鄞县新任,也写词祝贺。

他们告别的时候,又是一个春天。此时,他们都已是人到中年,华发满头,遭遇了仕途跌宕,自是有一些懒散心情。但是,自信自己是好词之人,还有建功立业的可能,舒亶对自己的被撤职和李夷行仕途不顺,都用一句“江山如有恨”表达出来,由此可知舒亶自名归隐之所为“懒堂”的愤懑与无奈。

李夷行任鄞县县令有数年,到1099年宋哲宗执政后,西部的吐蕃成为宋、辽、西夏争取的对象,在章惇支持下,有守边经验的开封文士孙路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任熈河路安抚使兼熙州知州,有参谋才能的李夷行前来担任提举熙河兰会路弓箭手一职,成为带兵的武官。看李夷行的职衔为承议郎,还是 从七品的较低品级。在宋将苗履上报和吐蕃的战况时,苗履有冒功现象,李夷行予以揭发,结果遭受打击,被降级且免掉了提举熙河兰会路弓箭手的职务。1101年,范纯粹担任永兴路安抚使,恰好晁補之任河中府知府,于是他们共同努力让落职的李夷行前来永兴路担任幕属,此时,宋徽宗和宰相曾布、韩忠彦等在谋划裁减地方随员,而因“旧党”嫌疑被外放的范纯粹主动接纳了赋闲的李夷行,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难得与牢固。

李夷行在永兴路担任幕属时间很短,不知道是不是东平人郭概的女婿吏部侍郎赵挺之举荐,甚至就是宰相韩忠彦提携,李夷行又被调到京城开封担任都水监丞,负责黄河灾害的治理。此时,宋徽宗即位两年,试图调和新旧党争,让大臣提自己的改革建议,阴历二月,李夷行上书要求朝廷恢复诗赋科,与经义科取士并行。此时韩忠彦和曾布分别担任左右丞相,殿中侍御史彭汝霖是曾布的亲信,他遵照曾布的意思弹劾李夷行恢复诗赋科取士的上奏,认为这是对宋神宗时期科举改革的不满,建议对李夷行严惩。

或许韩忠彦认为这种批判有点上纲上线,于是压住彭汝霖的弹劾没有理睬。收其章不行。彭汝霖再次上书弹劾,直接告诉宋徽宗说:“陛下想着继承神宗的方略,专门用经术取士,然而李夷行狂妄乱说,如果不表明态度予以打击,那么天下的人会不知道您的态度的。”于是,韩忠彦也不能坚持自己的态度,朝廷让李夷行缴纳罚金以示惩罚。一个治水官员关注科举,且力排众议重提诗赋取士的办法,足见其人对诗赋看重和爱好的程度。

1102年,随着新党后期的骨干蔡京登上右仆射的相位,对“旧党”体系的力量进一步加大。九月,蔡京唆使徽宗将元祐年间反对新法的大臣和元符年间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如文彦博、苏轼、秦观、张士良、程颐等人,尽列为“奸党”,请徽宗御书,镌石刻名,立碑于端礼门,这碑就叫“元祐党籍碑”,其中李夷行被刻在“余官”一列的倒数第三名,他的前面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廖正一,后面是苏轼好友贺州太守彭醇、礼官梁士能,可见李夷行在蔡京心中是属于“旧党”体系的。

元祐党人在蔡京执政时期曾经被贬职流放,李夷行一定受到类似打击安置。到1106年,赵挺之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右相职位和蔡京争权,联合中书侍郎刘逵排挤走蔡京,对属于郓州体系的李夷行重新安排,让他到泗州即今安徽省盱眙县担任知州,品级为从七品的朝散郎,终于摆脱了基层小吏的身份。

李夷行在泗州期间,做了一件震惊世人的事,被晁补之的侄子目录学家晁公武记载到了《郡斋读书志》一书中:1106年秋,泗州城外菜市口,寒风飒飒,刑场上绑着数十个秋后处斩的犯人,据说或为江洋大盗,或为起义反贼。此次行刑的主持者是泗州知府李夷行。此次处决犯人,他就提前请示上级,做了两个重要且大胆的决定:一是刽子手将犯人斩头后,将尸体送至旁边的铺子里对其开膛破肚,让画工画出其五脏六腑;二是为了让图画更加精确,他令名医杨介当场校对画作,根据画作后续制作内脏图谱。这就是流传至今受到了历代医学家的重视解刨写本《存真图》,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赵挺之在1107年去世和蔡京再次登上相位,李夷行的职务又是几经沉浮。但是,因为他是正六品承议郎巩固的女婿,而巩固的四子巩焘又娶梁彦通之第二女为妻,且把家搬到东平,这样李夷行、巩焘和梁彦通的侄子时任中书侍郎的梁子美成为同辈姻亲关系,李夷行的官职不降反升,他被改任赵州即今河北省赵县任知州,此时,任成德军路安抚使的统帅是枢密直学士胡宗回,属于比较务实的“旧党”体系,因此对老成持重的李夷行十分器重,放手让李做爱民固基的事情。

在赵州任职期间,李夷行的岳父巩固家筹划祖林修缮事宜,在梁子美、梁子野等要员支持下,巩氏后人多方筹划,终于完成祖林扩建事宜,李夷行也根据安排写下妻弟巩永的墓表即《巩孝子墓表》一文,此时巩永已经去世20多年,对这位善草隶、心慈孝的内弟,他用泣血的祭文予以怀念。

由李夷行的岳父巩固生于1019年、其最长妻兄弟巩鉴生于1046年比推,可知李夷行的妻子巩氏作为长女约是1040年到1044年左右生人,把李夷行的生年推在1040年左右基本合适。由此可知,李夷行到1107年已经接近70岁,马上到了致仕的年龄。在古稀之年,他还能为已经出现乱象的宋徽宗朝廷奔走效命,可见诗人贺铸在赠诗中赞他“君才本高绝,流俗固难谐”不为虚言。

李夷行约在1115年左右去世。随着北方逐渐陷入金、宋之战的险地,东平成为纷争的战场。李夷行后人家居东平情况不可确考,但是史载,李参的曾孙李迨,生于1086年,在时间上有为李夷行嫡孙之可能;李迨十几岁如太学读书,后来任渤海县尉,靖康之变时任代理东平府知府,率领军民抗击金军和拥戴宋高宗赵构称帝。1129年,李迨的父亲去世,他遵规守制。在宋将苗傅、刘正彦率领部下胁迫宋高宗退位的兵变中,李迨积极筹备物资,有力支持了名相吕颐浩、名将张浚的镇压叛军行动。因为功绩,李迨升任代理户部侍郎,协助户部尚书叶梦得整理江南财务和农田水利,成为南宋早期经济稳定的奠基人。

1135年,李迨任两浙路转运使;1139年,已经54岁的李迨任京畿都转运使,此时宋金双方达成和议,宋向金称臣纳贡,自降于属国地位,金则将河南、陕西地区归宋,在复杂的形式面前,以正三品宣奉大夫任代理东京留守的孟庾和金朝使者有勾结,李迨发现后对这位曾任参知政事的老上级予以规劝,孟庾是宋高宗的红人,上书劝解说自己所为是为了和金朝搞好关系,私下找人劝说李迨不要监视自己的行动,说:“金朝军队再来了我们都难以活命。”面对威胁,李迨回答说:“我家自先祖李沆担任朝廷官职至我已经近200年,现在又被高宗皇帝委以重任,就是死上一万次也难以报答。我老了,怎会向金朝权贵屈膝呢?如果金兵来了,我将怒骂着他们与汴京共存亡。”前来劝说的人羞愧地告别。

孟庾继续在高宗面前说李迨的坏话,于是李迨被免职,1140年金军进攻开封,孟庾不战而降。李迨后来以龙图阁待制的从四品衔任洪州即今河南省辉县知州,继续以老迈之身效命于抗金前线。他于1148年去世,因为操劳一生,仅仅活了63岁。

东平李氏继承祖辈李沆的家风,忠君爱民,不辞辛劳,不惧生死,从李参到李夷行再到李迨,三代百年如一日,君才高绝俗,不为宵小,成为后世敬仰的铁骨名臣。

想到百年郓州李夷行家族,就满意地自得发笑:郓州,不仅仅是物产富饶、北方要地的名城,更是人心如铁、正义凛然的仁者高地。作为一个写作者,看到了这样的人格高地,有什么理由不宣传赶紧推荐给盼望美好人间的同行人呢?

(本文作者 颜建国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