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金柳叶刀 | 沈柏用:外科医生的三重境界

 月亮是什么 2023-02-15 发布于浙江

6月11日,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教授当选第10届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沈柏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际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主席,美国外科学会委员(facs)。

无可比拟的幸福

沈柏用的母亲有风湿性心脏病,1963年在仁济医院手术,当时主刀医生是王一山和朱洪生,由于母亲手术成功并康复,沈柏用顺利地在66年出生。“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除了知道妈妈身体不好不能劳累,还有件事印象很深刻,10岁的时候,楼房里的邻居全都搬走了,诺大的3层楼就我家4个人住,而且这样的楼还有一栋,感觉家里房子一间一间太多太空旷了,可能因为小时候太寂寞了,所以我特别喜欢和人打交道,也因此特别适合从医吧。后来才知道,我的外祖父和祖父都是实业家,置办下的楼房到1977年全部还给了我们。”沈柏用说。

1993年的时候,沈柏用医科大学毕业第二年,母亲的心脏瓣膜黏连了,又来到仁济医院,依然请30年前那台手术的第一助手朱洪生教授来为母亲手术。沈柏用至今仍然记得朱老师当时的笑声,“当他得知我也选择从医,朱教授说他感到作为一位外科医生莫大的成就感,因为他不但两次救了同一个人,而且还为社会输送了一位外科医生。”

沈柏用实习的时候,哪怕在病房里给病人换一个药,穿一个深静脉都觉得非常开心,他说医生这个职业真的是乐在其中的。前天他做了一台胰腺癌手术,患者是一名来自常州的第三期胰腺癌患者,术前在反复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肿瘤侵犯了血管,同时出现十二指肠梗阻,因此必须要做手术,否则没法吃东西,一般手术方案是先做个转流手术,再做两个月的化疗,而后进行第二次手术。但沈柏用在术中感觉还是可以努力一下尽量一次解决,于是经过特别设计,把所有的肿瘤和血管都分离开,把肿瘤全部切干净,使得血管全都一根一根理清,根根分明达到“血管骨骼化”,干干净净的看上去特别舒服,一次手术就解决问题。“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这个高难度手术带来的挑战,享受精细解剖带来的乐趣,也享受那种作为外科医生无可比拟的幸福感。”沈柏用感叹。

庖丁解牛为啥神奇,因为解的是组织间隙

瑞金医院外科特别强调微创的理念,为的是将对病人的损伤尽量降到最低,但这其实不仅是指腹腔镜或者机器人这种特殊的手术方式,通过在腹部打的几个洞来把病灶切除。微创还有一个重要的延伸概念,就是运刀时能完全走在解剖间隙里,努力不损伤器官的组织。沈柏用在手术的时候,尽量注意电刀头不碰到组织,而是用电刀头的火花来触碰组织,由于那些重要的脏器血管不会被损伤,两个器官的组织就能被顺利分离开,而且出血较少。

其实腹腔里面所有器官中间都有间隙,当然腹腔本身就狭小,器官很多,所以间隙很小,各种器官显得很拥挤,只有对解剖深入理解,才能从间隙中精准地分开。比如胰腺头部跟横结肠基本长在一起,所以开刀时很容易损伤横结肠,但是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通过解剖间隙非常流畅的把它俩分离开来,横结肠也不会损伤,这也是微创。

沈柏用强调,微创其实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一种手术的方法,即腹腔镜及相关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医生在对人体整个解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手术,熟悉解剖,所有血管、神经都刻在脑子里,才有可能手术时闲庭信步,行云流水,把手术做的像艺术一样,也将对病人的损伤降到最低。

三位老师助我成长

沈柏用常常会感念自己的三位老师。

第一位是他外科启蒙阶段的老师——原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老师,被称为外科界的“小李飞刀”,手术是公认的漂亮。李院长是沈柏用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虽然李院长作为瑞金医院的院长特别繁忙,但依然每个月都手把手带沈柏用做一个手术。沈柏用说,李院长非常果断,动作迅速,有名师帮我一开始就打下扎实的外科手术基础,着实幸运。

第二位是法国老师belghiti,他是全世界肝脏外科最著名的5位医生之一。在沈柏用成长期的时候,在他的麾下见识到怎样做超大规模的手术,例如肝移植,做过了肝移植就不会再对其他手术犯怵了。belghiti还教给年轻的沈柏用一个理念,那就是做外科医生的同时一定要做研究,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沈柏用就一直很注重外科的研究,注意积累病例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三位是彭承宏教授,沈柏用常尊称他为师傅,“在外科医生成熟阶段碰到彭主任可以得到各种锻炼,他的风格是解剖非常精细,我跟着他做过各种手术,也在这个阶段锤炼了自己的外科技术。三位老师三种手法,对我形成自己的外科风格是大有裨益的。”沈柏用很是感恩。

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

沈柏用认为年轻外科医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训练曲线,一个医生在做50个胰腺癌手术和做500个胰腺癌手术时,对手术的理解和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当做到第500个手术的时候,是否能找到“下刀如有神”的感觉?这是需要有悟性的。

其次是努力把自己的手术规范化。例如所有胰头癌手术整个流程大致不变,所以手术台上沈柏用和助手护士,可以做到一句话都不讲,这个动作用这种型号的线,下一个动作一定是用那种型号的线,大家都很清楚,因为已经形成一个规范化流程,所以年轻医生首先要将手术标准化,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个体化。

第三,外科医生必须有稳如泰山的定力。胰腺外科医生是在一堆大血管里面干活的,肿瘤常常侵犯到血管内部,对血管的处理就需要非常有定力,哪怕血喷到天花板,都要有大敌当前,镇定自若的态度,才能给与最恰当的处理。比如说门静脉系统一分钟流过的血大概是1000毫升,也就是说如果这里的血管破了,敞开流10分钟,病人就完全没血死亡了。在碰到类似大出血的情况下,怎么非常镇定地把这个破口处理好?如果手忙脚乱,可能就会出大差错。

外科医生的三重境界

业余时间沈柏用喜欢读书,家里藏书有六七千册,《滕王阁序》是沈柏用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他说文章一字一句,字字珠玑,而且其中有三段话蕴含的三个境界,可以类比外科医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种“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此时并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就在一个清冽的泉水边喝泉水,但心情非常愉悦,这就是年轻外科医生应该有的一种状态,甘于清贫,甘于简单。

第二种“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北海很远,但是乘风可往。也就是说年轻人要胸怀大志,那种扶摇而上的大志,尽管北海很远,北海水深,但是我们的心扶摇可接。

第三种境界更高,“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常有人担心,别人已经这么优秀,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其实永远来得及,尽管可能一开始比不上别人,但“桑榆非晚”,只要今天奋发,永远来得及。

“医学的核心价值是探究生命,我们每位医生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在探索疾病的机制和奥秘,甚至可能改写人类健康密码。”沈柏用感叹,“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不治之症成为可治之症,让难治的病治疗效果更好,从此改变人类某一点的命运,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所以,我热爱做医生,做一名外科医生,我希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全力以赴让上海地区的胰腺癌早期诊断率提高20%,让40%的胰腺癌病人能在早期就得到救治,这就是我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

撰    文 | 朱凡  唐晔

编    辑 | 韩康妮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