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鏖战陆房

 风声之家 2023-02-15 发布于江苏

经过一番紧张的部署,且所有部队基本进入各自把守的区域后,陈光、王秉章等才长舒了一口气。肥猪山和蚜山之间的公路,是西面进出陆房的咽喉,因此肥猪山和岈山,就成了敌我双方必争之地。肥猪山是陆房山地中部的主峰,山上悬崖峭壁,巨石嶙峋,可以腑瞰周边的情况。如此,山对面开阔地日军几乎所有部署和调动,都在八路军的观测之下。
根据史料和回忆,据八路军第六八六团设在肥猪山主峰的观测人员报告:仅凭肉眼观察,推进到肥猪山下的日军,就有近两千人——主要为步兵与炮兵。六八六团随即也将重机枪及迫击炮等主要的防守力量,部署在这一带。
西路日军之所以全力进攻正面的这几个山头,除了受陆房四周的地形限制外,也与早期的战术原则有关。早期日军的进攻战术,通常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法——用锥形突击的方式,猛攻提前选择好的敌防守阵地。同时部署好各种射程火炮,对敌侧后及两边的支援部队,实施猛烈的炮火遮断。此外,日军的进攻,专门选择对方的主要制高点——日军认为,制高点是支撑整个防守阵地的关键!撕开突破口后,部队再向两边进行迂回包抄,很快就会使防御阵地腹背受敌,进而造成敌军防线全面崩溃!
由于肥猪山和蚜山一带的大小道路,是由西面进出陆房的咽喉,因此肥猪山和岈山势必成为敌我双方必争之地。肥猪山是陆房周边山地的主峰,山上悬崖峭壁,巨石嶙峋,最高处能够腑瞰周边的情况。因此战斗一开始,日军的十余门远程火炮向肥猪山进行一轮轰击,随后就用较大的兵力,对肥猪山和牙山周围的几个山头进行争夺。
日军对肥猪山一线的进攻很不顺利,非但攻击效果差,而且遭到沉重的打击。肥猪山至岈山的山头,大都在海拔四百米以上,肥猪山的主峰足有海拔五百七十多米。由于山坡陡峭无路,平时鲜有人登攀,不仅是仰攻,还要寻找攀登路线,所以进攻速度十分缓慢。侵华日酋冈村宁次曾在其回忆录里说道:“……,步兵在南岸地区二、三百米一下的山地与在二、三百米以上山地作战,其进展却有着显著地差别。”(注1
尽管冈村描绘地仅是“武汉战役”时的情景,但这也是日军所有部队的普遍现象,所以具体到陆房战斗同样如此。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其炮兵的作用大大降低——无论是直瞄还是远程火炮,都难以对仰角较大的山地上,兵力不大、散兵式的防守力量,造成较大的杀伤。更何况,炮兵的观察及弹道还要受到两侧山头的限制。依照陆房作战的规模推测,日军此次出动的大口径炮,应该不会太多——日军常备师团的标准配备,也只不过十二门105毫米榴弹炮,应该大都是75毫米山炮及步兵炮、迫击炮等。
榴弹炮属于曲射、间接瞄准火炮,主要用于轰击较大目标和用弹幕阻隔后方与前线的联系与支援,以及对后方有生力量的打击。虽然其威力较大,但准确度不够,弹着点比较分散。由于八路军第六八六团的主阵地设在肥猪山主峰,不仅山头较高且周边尽是大小高矮不等的山丘,因此给日军炮兵观测员在距离的测定上造成相当困难,而且射击弹道与平原或低矮的地域的水平目标也大不相同。
五月已是夏天。由西向东望去:早上八点以后的太阳,恰好高挂在肥猪主峰的上空,灿烂的阳光十分刺眼!同时由于山的自然坡度,炮火掀起的烟尘大部分向后(西)抛洒,给日军炮兵对前方的目标及步兵发回信号的观测,造成相当大地困难。战斗中不少弹丸超过山脊、打到肥猪山的后面——这应该也是某些地方同志回忆说,日军曾出动飞机轰炸的原因。但实际在陆房作战中日军并未出动飞机,进攻更多的是依赖榴弹炮、山炮和步兵炮,尽管后来又使用空中爆炸引信,但其炮击的效果不佳。
早期侵华日军的大队级的进攻战术,通常是以中队为单位展开,一个中队负责进攻,一个中队位于侧后随时准备支援,另一个中队则位于作战指挥部的后面。大队推进到距离敌阵地一千米左右处,进攻部队进入各自发起位置并部署火炮阵地,重机枪中队前推至800600米处设置,依据地形构成交叉火力。前面的小队开始发动进攻时,另外两个小队在侧翼和侧后翼,采取三个步兵小队两点或三点波浪式轮番进攻。
日军中队的进攻,以步兵小队为基本作战单元,前进到据敌阵地约400米以远开始展开。小队的标准配置为两个步兵分队(班),一个机枪分队和一个掷弹筒分队。机枪分队配有三挺轻机枪,掷弹筒分队配有六门掷弹筒。步兵分队的头目为军曹(班长)及伍长(副班长),进攻时通常分为三伍(组),最前面那一伍由伍长带领。军曹虽为士官(中士)手中武器却为军刀,而伍长(下士)则与普通兵一样手持步枪。所不同的是,伍长步枪上都挑着一面膏药旗,用于指挥士兵们的前进与后退等。
负责进攻的步兵小队迅速向第一掩蔽地点机动,运动到距敌方阵地200米左右停下,用轻机枪和掷弹筒开始实施火力打击。火力打击一般为两轮,先是进行覆盖——首先对当面阵地进行火力覆盖,然后再集中火力打击某一点,以图造成防守方兵力、火力的失衡,一俟对方调兵支援或机动,近距火力立刻实施精确杀伤。当轻机枪和掷弹筒开始实施火力打击,步兵快速运动到敌防守阵地100米处,掩护火力一停便立刻发起最后的冲击。遭受到残存火力打击时步兵就地卧倒,发射烟弹为背后的步兵炮、迫击炮及重机枪等远程直瞄火力,指引和确定需要打击和消灭的目标。得手后,步兵继续冲击。

日军步兵分队进攻时的队形。(图片取自网络)

日军进攻部队推进到距离敌方阵地200米处时,其火力的精度和强度均可达到极致!守军一旦惊慌失措、爬起来躲避炮火等远程火力打击,就会立即遭到近程火力打击。日军的几轮攻击下来,很快就造成守军的大量减员,如果得不到及时支援最终难以继续坚守阵地。而日军往往都备有专门的火力,对左右及后方的援军进行急袭,使其无法或难以得到支援。日军进攻部队撕开口子后,立刻向左右两边的阵地,实施迂回包抄。
这也就是为何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几乎每次防守作战,都遭受重大伤亡的原因——当某处防御阵地遭到持续攻击时,由于惧怕日军的炮火覆盖两边的部队不敢支援,所以很难守得住。而一旦阵地被突破,唯恐后路被抄的国军部队往往立刻后退,而日军的追击部队紧跟这冲过来,国军第二道防线稀里糊涂就被冲垮,由此很快造成兵败如山倒般的全线溃败!这就是早期为何日军一个大队,就敢进攻和驱赶国军一个军的基本原因。
但同八路军老部队作战,日军的这套战术却不灵了——如前所述,第六八六团的战士除了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就是一九三六年的老兵,历经平型关及广阳、汾离公路等多次同日军作战的考验。虽然可能在平均单兵素质不及当时的日军老兵,但在战斗意志和爬山跑路、利用地形地物、灵活作战、实战经验及投弹等方面,却远不是日军士兵能及的!所以,日军肥猪山方向开头两次进攻,都被八路军击退!
大概是不断传来激烈的枪炮声,使陈光对肥猪山(日军的主攻方向)阵地有些放心不下,而师部位于战场背面的小安家林,于是陈光便带了几个人,匆匆来到六八六团设在肥猪山簸箕掌的临时指挥所。据是参谋处长王秉章回忆:“上午10时左右,陈光离开师部到第六八六团督战,我留在师部指挥。……。我令通讯科将电话线通到第六八六团团部,以使陈师长亲自指挥全局。可是电话线接通后,陈光不在团部,他直接下到营里指挥作战去了。这样我不得不负起全盘指挥之责。”(注2
其时六八六团的临时指挥所,设在一营肥猪山主阵地右侧后。六八六团团长张仁初和政委刘西元见陈光来到后,分别下到一营和二营阵地直接指挥作战。据司号排长陈目海回忆:陈光随即也登上肥猪山主峰去观察指挥战斗,临时指挥所里只剩十余名值班和通讯人员以及他带的那二十六、七名司号员——因为他们都是十四、五岁少年,所以就未被安排随侦察队一起参加战斗,而是跟随团部行动。

时任六八六团政委的刘西元,1955年被授予中将。(图片取自网络)

陈光登上肥猪山主峰不久,就听到黄土岭这边的枪炮声剧烈,重机枪不分点地响成一片。陈光急忙用电话通知部队,注意敌人的炮击,尽量减少部队的伤亡,保存实力、坚持到天黑,要避免有一锤子买卖的想法。据二营老同志回忆,由于之前一路被日军炮轰追打,牺牲了那么多同志,二营上下早就急红了眼!北路日军第一波进攻刚一发动,二营指战员就不顾伤亡,立刻死拼起来。其中一度将随身携带的轻、重机枪子弹都打光了,用刺刀和山上的石块儿才将敌人干了下去。幸好辎重队带的弹药充足,很快得到补充。
二营及时改变了战术:日军炮击时,只留少数人进行观察,待敌人攻上来时,组织小部队反击,以攻为守,巧打不拼,积小胜为大胜,争取战斗中的主动。但这一路敌军十分疯狂,由于向东南侧山口进攻无法得到炮火支援,因此北路日军意识到,只有拿下黄土岭才能夺取并控制进入陆房的山口。于是便集中兵力与火力,主要攻击二营把守的黄土岭这一侧。据时任六八六团政委的刘西元回忆,正当他注视肥猪山这边的战斗时,突然听到通讯员喊道:敌人冲上黄土岭了!刘西元及团部的人扭头一看,二营七连的阵地上展开了肉搏战。只见双方的枪刺闪着寒光,你死我活,杀声震天!
刘西元随即决定,派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前去指挥。他们赶到山顶时,正是部队拚杀最激烈的时候!在二营七连的阵地上,展开了激烈的白刃肉搏战——“董指导员头部受伤,仍以惊人的毅力,接连刺死3个敌人。当他的刺刀还没从敌人腹中拔出来时,另一个日本兵的刺刀迎面向他刺来,董指导员急中生智,迅速将身子一闪,让日本兵扑了个空。他纵身扑过去,把对方扭翻在地,拳击、牙咬,扭打在一起,当翻滚到悬崖边时,董指导员已没有劲了,那个日本兵一时占了上风,正在危急时,董指导员使出全身力气抱住对方滚下悬崖,与敌同归于尽。”(注3)经过激烈的拼杀,这股冲上来的敌军终于坚持不住,剩下的残兵不得已退了回去。此后,北路日军有些气馁,虽未停止进攻,但势头减弱。
肥猪山这边,八路军第六八六团打得较为顺利。由于地形有利于守方,一营防守肥猪山、牙山阵地的部队,采取前沿只部署少量兵力,等敌炮火停止、步兵冲上来时,再从山背面的两侧杀出来。团长张仁初亲自指挥,利用坡陡日军进攻部队难以展开,当敌军爬上来直接发起白刃战,迅速歼灭冲上来的敌军士兵。八路军的反冲锋,往往都是两三个对付一个鬼子兵,居高临下,速战速决!由于短兵相接无法得到火力支援,立足不稳的日军士兵不是被刺中,就只能是狼狈往回跑!一不小心摔倒,就收不住脚,一直骨碌到山下。
大概是由于地形的限制,日军的远程炮火、尤其是大口径火炮,似乎没有再继续进行轰击,而改为主要以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山炮为主。其时日军配备的山炮,主要为两种:四一式及改进型的九四式,山炮属于曲射炮,射击精确度不算好。肥猪山这一带山丘的坡度较大,炮弹爆炸时炸起的石块等飞往山下部分,难免会落在准备发起进攻的日军士兵的身上,如果砸在头上——即使带着钢盔,也肯定好受不了。
但这地形对防守的八路军第六八六团而言,可就大大的有利——重机枪、迫击炮和掷弹筒等武器架在山头,射界和视野都很好,可轻易向日军400米至1000米以内的各种目标进行瞄准射击。令人惋惜的是,八路军的炮弹、包括掷弹筒的弹药不多,否则定会给日军更大的杀伤。此外,肥猪山主峰山顶附近有块儿巨石,日军炮火来袭,只要撤到巨石后或撤到山背面,即可脱离炮火范围。所以,日本步兵的进攻,更多地只能依赖掷弹筒。
无奈之下,日军的进攻改为散兵线,分散开利用地形地物向上爬,以增加八路军射击的难度。但八路是最善于用手榴弹的——不用直接砸在身上,在周围爆炸就行!第一一五师从山西带来了很多弹药——辎重营拉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弹药,加上进入山东后连续几次胜仗又都有缴获,所以子弹和手榴弹都比较充足。
这里有必要啰嗦几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时从山西带来的的手榴弹。当时中国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公认最好、威力最大的就是阎锡山山西兵工厂制造的,其制作的木柄手榴弹爆炸瞬间,可爆裂成数十至上百碎弹片!当时木柄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半径,大约为五至十米方圆。抗战初期由于八路军在山西的突出战绩,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提供给了不少弹药,其中最多的就这种手榴弹。因为手榴弹爆炸有一定的抛射角度,本来作战人员可以采用卧倒方式躲避,但在肥猪山就不同了——由于山坡较陡,尽管日军的进攻人员紧贴在地上,也同半站立差不太多。所以八路军战士从山上甩下的手榴弹,只要礽在日军进攻士兵身边附近,就可造成有效杀伤。
西路日军见肥猪山主峰难攻,于是又派出另一股兵力,前去进攻与之相邻的肥猪山与岈山山口。肥猪山与岈山这个口是进入陆房的要道,守卫肥猪山南麓的是一营二连,守在岈山这边的是团侦察连与特务连。一营发现敌军的意图后,为了增强这里的火力,特地将四连的转盘机枪班调了过来。
这股日军分兵两路,分别向山口两边的山坡发起冲锋。右路敌军沿岈山起伏地带隐蔽推进,企图突破岈山口冲进山后面的腹地,然后包抄夹击肥猪山主阵地。另一路敌军则从正面,向肥猪山南坡发起攻击,调去的机枪班发挥作用,守卫在这里的二连一个排,多次击退这股日军发起的冲锋。向岈山这边进攻的日军也没能奏效,由于岈山前(西)面有几座小山包,这路日军的进攻又缺乏火炮的支援,加上地形又不利,所以此处的进攻也是时断时续的。据守卫在常山,保障肥猪山西南侧安全的六支队二团二营营长张杰同志回忆,少量冲过山口的日军也被他们消灭或击退。
就这样,上午日军围攻陆房的攻击未能奏效,而且除了黄土岭、肥猪山和岈山——北路和西面的攻击较为猛烈外,东、东南和南线的进攻比较弱,而且似乎也无相互协调,基本上是各攻各的。中午时分,日军全线停止进攻。八路军第六八六团所部利用这短暂宝贵的停战时间,抓紧加固防御工事并对阵地做出适当调整——依照日军上午进攻的规律,重点加强单兵掩体和侧射火力等的布置。
到了下午,日军似乎加强了协调,几个方向几乎同时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日军改变了上午的攻击战术,采用集团多点进攻的方式,将中队分散为大大小小的多股部队,实行互相掩护,多点渗透进攻的战术。企图利用两翼的侧射火力,力求打乱我军有组织的防守,重点对付火力支撑体系。日军这种乱战的打法,极易给守军造成到处都在进攻,顾此失彼,难以进行相互支援和掩护的场面。以往日军攻击国军阵地时,经常使国军产生全线崩溃的错觉,屡屡导致整个防线发生动摇,最终垮了下来。
八路军第六八六团在之前多次与日军残酷作战中,对日军的进攻战术摸得比较透,并总结出对日军较为有效战术动作。该团老兵基本都是红军出身,贯于单兵和独立作战,相互掩护配合也很默契。尤其在肥猪山、岈山的防御阵地上,明确各自所负责控制的面,只要日军进入到有效射程,就用步枪和手榴弹招呼。所以,日军的战术在此时此地,碰上老八路没什么成效。更何况由于这一带山高坡陡,不要说路,连适合人走的小径都没有,不仅兵力难以展开,致使左右两侧很难及时相互支援。
八路军第六八六团居高立下,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日军进攻部队的调动。针对日军的后续增援部队和两侧的进攻部队,集中部分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等进行强有力的火力压制。而八路军的反冲锋部队以逸待劳,当小股日军推进到对我有利的地形时,瞅准时机,迅速以优势兵力实施围攻。当鬼子利用地形地物,缓慢匍匐向上攀爬时,战士们就用手榴弹打“招呼”。面对八路的战术以及不利的地形,日军对肥猪山一线的我军阵地始终无可奈何,但作为主攻方向又不能放弃进攻。
日军最疯狂的进攻是第五次。据时任686团团长张仁初回忆,西面日军主力用汽车调集兵力,将主攻方向对准肥猪山与岈山口。张团长发现后,迅速通知一营营长,赶快命令各连做好反击敌人的准备。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敌人以岈山口的石桥为突破点,大批日军蜂拥而至。我石桥东的一个战斗小组,早在桥东暗放了一捆手榴弹。敌人一踏上桥头,就被炸死了10多个。但他们不甘心失败,轮番冲向桥头。……。在这危机时刻,我增援部队赶到,随即展开猛烈反击。“二连长龚玉烈卷起袖筒,挥起战刀,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肉搏,龚连长左臂挂彩后还砍倒了两个敌人。”(注4)
下午二时许,约有二百多日军在伪军带领下,从黄土岭、大董庄附近的一条山沟,隐蔽摸了进来。守在这里的只有六八六团的一个排,发现这股敌人时已接近东陆房,很快就形成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按照一一五师作战参谋侯向之的回忆:“战斗中,陈光和王秉璋,去肥猪山六八六团指挥所。津浦支队防御阵地,一度被敌人,冲开一个小缺口,后来调六八六团二营去援助他们,收复了阵地,直至黄昏,位置没再动。我也在阵地上。”(注5)
但孙继先的回忆却与之不同,其时他在位于黑峪的津浦支队司令部,“我们看到情况很危急,决定让政委潘寿才带两个营守山头阵地,我带两个营下山反击敌人,并让泰安(西)独立营选40名战士,每人发8颗手榴弹,在沟崖上朝敌人猛打,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不仅打退了敌人的偷袭,还得了两挺歪把子机枪和一批三八大盖枪等。”(注6)依据其时两人所处的位置推断,孙继先的回忆应该更符合事实。
津浦支队负责防守的阵地有两处,除了西边的山口外,还有一部分位于鸡冠山东麓山脚,同据守狼山的国民党地方武装田家滨旅,共同负责防御由安临站向陆房进攻的日军。安临站位于陆房东北侧,有一条土路与之相连接,从5月10日夜起就发生零星战斗。天亮后,日军从安临站用炮火向陆房这边的阵地轰击,但由于鸡冠山是西北—东南走向且山也比较高,不利于炮火直瞄。但国民党地方武装田家滨旅防守的阵地就不同了,狼山位于安临站的东南面,山势也比较低,成为日军主要的炮击目标。
这个田家滨旅原来有近两千人,在被堵回的路上除了少数伤亡,大部分人都在途中溜了号。整个上午在津浦支队一部的配合下,田家滨旅剩下的五百多人凭险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当然这个方向日军兵力较少也是原因。但到了下午二时许,随着日军攻势的增强,田旅防守的阵地终于出现了裂口——有一小股敌人从南面田家滨旅这一侧,突到了离东陆房村只有五六百米的地方,严重威胁到师部及在此处躲避的大量非战斗人员的安全!参谋处长王秉璋立即组织所有能战斗的人员拿起武器保卫师部,同时派时任侦察科长的李作鹏带警卫连两个排迎击该敌。在特务营的配合下,这股敌人遭到打击后,很快就顺原路退了回去。

下午三点多钟日军的进攻达到高潮,整个防线的压力极大!当东面、从安临站方向攻过来的日军又一次突破我狼山阵地时,王秉章命令一个骑兵排向冲进来的日军掩杀过去,目的是抑制一下东面这路日军进攻的势头。骑兵排先是扇形列队,接敌后先用轻机枪向敌军扫射,然后冲入敌群用马刀劈杀!在没有掩护的平坦地段上,步兵是无法同骑兵抗衡的,往往枪刚举起来还没来得及瞄准,骑兵就杀到跟前了!在骑兵的冲击下,日军步兵只能狼狈逃窜!由于马快,不少日军士兵,被砍倒在逃跑的路上。这个骑兵排一直驱马攻击到安临站的日军阵地附近才返回来。
这次反冲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使得从这个方向进攻的日军,受到强烈的震撼。可能是怕八路军从这里突围出去,这股日军的进攻势头大大减弱,只是加强了炮火的轰击。十分可惜的是,一一五师骑兵连的这个排,最后完整返回来的不到十匹战马。根据周之同回忆,带头冲锋的骑兵连长也没回来——显然是壮烈牺牲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这个骑兵连的前身,是中央红军打下腊子口、出六盘山时组建的,是原红一方面军和一一五师的心肝宝贝。进入山东后打过草桥等漂亮战斗,平常师里轻易不肯动用,此次遭受这样大的损失,一一五师上上下下心里的感受可想而知。

沙飞摄:抗战初期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骑兵。(取自网络)

与此同时,南面的日军也乘机沿着孙伯镇通往陆房的公路,向据守岈山与红山口的八路军所部发动攻势。根据史料记载,这应该是南路日军全天唯一的进攻,同肥猪山和黄土岭方向日军的进攻相比,算不上猛烈,步炮协同也不好,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斗意志不强,一遇到反击很快就后撤,似乎堵住被围的八路不让其突围就行。但下午3时许,一股数十人的日军小部队,从东南面的湿地——冀鲁边七团控制的鸠山、望鲁山东侧的孟家村,渗透到了离东陆房不远的地方,随即遭到据守在蛤蟆山、青龙山特务营的阻击,之后被师部派出的一个排迅速反击退了回去。
据王秉璋回忆:“当时,我感到很奇怪,似乎不像是日军的战斗风格。日军一般是比较顽强的,不经过激烈战斗不可能轻易撤退。事后才想到,除肥猪山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战斗异常激烈外,其他均为日军的堵截方面,只要将我军堵住就行,所以进到师部附近的两股日军是来进行侦查活动的,发现我军仍在他们的包围圈里就放心了。”(注7)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日军这几个方向的兵力不足。
此后不久,守卫在蛤蟆山阵地的师部特务营发现日军在东南面的小高地上,正在设置一个有两门20毫米机关炮和重机枪阵地。这将对特务营及北侧狼山阵地威胁很大,于是派出一支小部队,悄悄地迂回接近敌人。大概是没有发现八路军过来摸营,小高地的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遭到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后,火力点上的日军士兵狼狈逃窜,那两门机关炮也被遗弃在阵地上。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黄昏终于降临!各个方向的日军,都停止了攻击。日军大部队作战,通常都按其步兵操典行事,一般日落后停止进攻,休整到第二天八点后,再发动新的进攻。因此除留少数部队监视八路军的动静,大队人马都撤回到临时驻地进行休整。但八路军第六八六团、津浦支队以及在各处把守阵地部队未敢松懈,一边原地休息、修补阵地,一边监视敌军的动静。
注释
注1:见《冈村宁次回忆录》,第358、359页。
注2:见《东进抗日铸辉煌—纪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294页。
注3、4:见《东进抗日铸辉煌—纪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300页。
注5:根据泰安党史办编辑的《陆房战斗有关问题》第25页,时任115师司令部作战科参谋侯向之的回忆。
注6:见《东进抗日铸辉煌—纪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300页。
注7:见《东进抗日铸辉煌—纪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29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