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天衡与韩回之和而不同的收藏路

 家有学子 2023-02-15 发布于甘肃

图片

韩天衡、韩回之父子合影

父传子

师傅带徒弟

这一延续传统文化的脉络方式

一直以来,是我校97届校友韩回之

秉承家学渊源的真实写照

其与父亲韩天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家族收藏故事

图片

父子合影

韩天衡,1940 年生于上海,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现任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等。2011年,老韩将他个人收藏的1136 件艺术珍品(其中包括唐人写经、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古代名家的书画印以及文房共700余件,以及韩天衡自己创作的书、画、印290件)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市嘉定区政府,收藏于韩天衡美术馆。

韩回之,字无极。1977年生于上海。自幼从其父——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学习书画篆刻。1997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绘画专业。1999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为书法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考古研究生院考古系。

后又投于陈佩秋大师门下,学习绘画和书画鉴定。现为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西泠印社社员,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院士,浙江省青田县石雕技术学校名誉校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上海东元金石书画院秘书长兼理事,福建省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客座教授,上海浦东篆刻创作研究会理事,上海香梅画院画师。作品曾获西泠印社第二、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比赛优秀奖,并入选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等。策划《澄怀观道——历代文人香具特展》、《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紫电安邦——历代武备文物特展》、《朽兮不朽——三百芙蓉斋文房特展》等。著有《文玩赏读》、《砚印赏读》、《珠联璧合之美——中国古代漆器与珐琅器精品选》、《澄怀观道——历代文人香具》、《紫电安邦——中国历代武备文物》、《朽兮不朽——三百芙蓉斋文房》等。

图片

韩回之

 5月7日,应韩回之校友邀请,由我院举办的甘肃省卓尼县洮河砚雕刻工艺(高级)研修班的全体成员参观了韩天衡美术馆,并近距离品鉴学习了由韩天衡先生亲自策展、韩天衡美术馆的跨年大展'文心在兹——古今砚文化特展'的古代砚台展品。这些都是韩天衡先生收藏的历代名砚精品,约400余方,上自远古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继以商秦汉晋,再则唐宋元明,乃至清季民国,续以当代时下。而我们通过韩回之校友的介绍,与他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进一步了解了他与父亲韩天衡先生的收藏之路。

图片

展览名砚

图片

展览名砚

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

韩回之受到父亲韩天衡的影响很大,主要在收藏理念、方式方法、观察事物的眼光,也包括对于收藏界大趋势的预测。韩老有诸多收藏心法,韩回之深以为然。比如,什么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呢?韩老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有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第二,看是技巧背后是否有丰厚的文化内涵。第三,看作品是否少而精。

三四岁的时候,韩回之就跟着父亲逛古玩城了,还经常被带到大藏家的家里看藏品,什么田黄、鸡血、白芙蓉,都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父亲对他说:“你要好好看,能看到摸到这些东西是很大的福气。”虽然当时看不大明白,但后来他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心。十多岁的时候,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泥巴,韩回之已经开始自己去淘货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没有像样的古玩市场,但他觉得那是最快活的时光,就是一到周末,踩着自行车从静安寺到福佑路的古董街,去找自己喜欢的古董。

图片

韩回之藏品

韩回之觉得父传子,师傅带徒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脉络方式,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自习可以在观念上和概念上跟随父亲学习,从小受到熏陶,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法。韩老经常对韩回之说:“我们收藏的文物,是学习的老师,是亲密的爱人,不能拿收藏的东西去牟利。”韩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韩老曾给陆俨少先生刻过300多方印章,给谢稚柳、应野平、程十发、徐子鹤先生都刻过100多方,给刘海粟、李可染先生各刻过20多方,给黄胄、唐云、吴作人、宋文治也刻过一些。他们觉得韩老很懂艺术,赠给他的书画都很精。他可以捐掉,但从没卖掉。他只卖自己的“土产”——篆刻和字画。

在这一点上,父子两人同属貔貅,收来的藏品,只进不出。除非送人或者弄丢了,收藏的藏品是不会拿去卖的。韩回之说,“收藏”二字,“收”是一个动词,代表金钱的支付;而“藏”却是关键,需要长期保存和进一步研究。

图片

韩回之藏品

父与子,风格迥异的做派

韩回之虽深受父亲影响,但无论穿戴打扮却与韩老迥异。韩老是一副儒雅学者的派头,一丝不乱的头发,常年衬衫西装开衫。而韩回之则扎起了发髻,留着髭须,无论中式西式服装,通通配以珠串折扇,颇有魏晋名士的风度。不但如此,两人的兴趣爱好、学问研究、收藏方向也完全不同。韩老是书画家、金石家,喜爱收藏古代的书画和印章。但韩回之则以收藏古玩杂项为主,收藏领域涉及古代兵器、中国文房、域外印章等门类,具体说有砚台、笔墨、炉瓶、印章、陶瓷、紫砂、银壶铁缶、烟斗打火机……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图片

韩回之藏品

韩回之戏称自己“是一流的专业,二流的教育,三流的水平”。也就是说,自己打小在艺术家庭里长大,选择的专业和学校都是最好的,却没有像父亲深入一行。有这样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父亲,他却走出了和父亲不同的路子,因为他很清醒,基本上是一句话:“书画印领域,现状是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父亲玩书画印,基本上把可以玩的都玩绝了,市场上较少能找到比他玩的更好东西。

图片

韩回之藏品

收藏,走自己的路

韩回之与父亲最终形成了相互独立的收藏结构:韩老以书画印为主,韩回之以文房杂项为主。他认为自己的审美是22岁以后才固定的。1999年,他去日本学习书法,师从日本书道家高木圣雨。对他而言,日本是一个中国艺术品的宝库。日本人习惯于保存旧物,很多家庭都能找到100-200年前的中国文物。于是,他与父亲商量,让他在日本凭借自己的眼光买藏品。

图片

韩回之藏品

日本人对中国文物的见解影响了小韩。工艺美校毕业的他,开始更欣赏一些工艺水平高、精工细作得来的古董,比如他曾在日本买入了大量漆器,集中于宋、元、明三代。毕竟古时的一件漆器制作工序相当之长,有的甚至要上50多层漆,耗时年余。

2016年12月,韩回之在西泠印社美术馆搞了一次《他山之玉——域外古印特展》,将上下8000年,横跨数万公里,材质、形式多样的印章以及印章在地中海、欧洲、非洲、西亚和中亚的脉络梳理出来,他试图探索域外印章和中国传统印章的交汇点。老韩在展览致辞中说:“这在印章中引入国际化视野,是一次新的尝试。

图片

韩回之藏品

“家族收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实质的过程。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传承,一种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承。藏品本身只是一个媒介,精神和方法才是关键。”韩回之说。

图片

韩回之藏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