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阅读:小说叙事题型知识清单

 123xyz123 2023-02-16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

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小说中的“我”有两种。(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①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

“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例如: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选自《水浒传》)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眼中看出。这种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这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从某个人物看人看事。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这种变化往往被忽视,所以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

3.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来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叙述者”七问,问出别样的理解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的大市模考,在小说叙事方面都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可以说这是个热点。小说的“叙述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谁在叙述故事(叙述人称),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述视角)。如果能就此展开思考、追问,那么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会更深刻。以下是“叙述者”展开的连续“七问”:

①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

②通过哪个人物的眼光在观察作品中的人和事?

③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④他处在情节发展的中心还是边缘?

⑤他给整篇小说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气氛?

⑥这个讲述者与观察者在故事进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

⑦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或几个视点切入?

二、叙事顺序与叙事时间

1.叙事顺序

叙述顺序

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的叙述方式。它是小说常用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一是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二是衬托、表现人物形象;三是为后文做铺垫;四是突出文章的中心。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关键之处。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等作补充介绍。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表现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叙事时间

(1)叙述频率是指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往往具有渲染、强调的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既突出了阿毛之死对她的打击之大,又强化了鲁镇人的麻木、看客特点。

(2)叙事节奏是指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粗略品味。“慢”指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般细致地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小说的阅读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的法宝。

三、叙事方式

常见叙事方式

类别

释义

效果

对话式

对话体小说是基本上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

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

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

③凸显主题。

对比式

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构,是小说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显示出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

②突出主题。

③结构全篇。

独白式

独白式小说是以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

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

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

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

重复式

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③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了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片段式

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所以常常聚焦生活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见微知著。

①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紧凑。

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

双线索式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暗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双线索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副线。

①共同完成主题的揭示。

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③突出人物形象。

抑扬式

又称褒贬式,是文章欲“扬”先有意“抑”,或欲“抑”先有意“扬”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方式以退为进,对人欲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善则先说善。

在反差的变化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交叉式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叙述,类型较多。如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学、虚构与真实、荒诞与真实、叙事与写景、科学性与文学性、科学美与人性美、自然美与人性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

①明确涉及的两个概念。

②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体现。

③结合人物、情节、环境、技巧、主旨等分析表达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