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历代后妃系列之“历史上的淑妃”(上)

 金色年华55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淑妃,古代高位妃嫔称号之一。三国魏明帝始置,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在贵嫔下淑媛上。晋沿置,为九嫔之首,位视九卿。南齐亦置。隋炀帝以淑妃为三夫人之一,秩正一品。唐代以后改为四夫人之次(贵淑德贤),秩正一品。宋沿置。 金亦置淑妃,视正一品。 明、清无特定位分,只在赐封号"淑"且同时为妃位的时候出现。今天,@大圣夫人镕铟姐姐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的那些淑妃。

  • 晋武帝淑妃--公孙氏

公孙氏,生卒年、籍贯、家世不详。史见最早的淑妃。公孙氏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仅从《全晋文-七》有相关几句介绍。晋朝后宫规制,具体为:皇后一人,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散职(美人、才人、中才人)。可见,淑妃在当时的后宫中是九嫔之首,宫中排名第五位。

公孙氏初封为淑妃,后来晋为三夫人之一的贵人。

  • 晋武帝淑妃--刘媛

刘媛,生卒年、籍贯、家世不详。刘媛年少进宫,封号为低级嫔妃中的采女。晋武帝司马炎风流好色,宫中美女过万,刘媛以美色得到他的宠幸。泰始十年(274年),刘媛进封为淑妃。

  • 晋简文帝淑妃--李陵容

李陵容,(?-400年),籍贯、家世不详,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妃子。

司马昱未登基前原本是会稽王。他的王妃名叫王简姬,生有一子司马道生,立为世子。没想到,在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的时候,王简姬不知道犯了什么大错,导致与司马昱的感情破裂。司马昱一气之下,幽禁了王简姬,没过多久,王简姬便郁郁而终,世子司马道生也夭亡了。此后数年中,其他姬妾所生的另两个儿子,也相继夭折。司马昱此时已经30岁,身边没有一个儿子,他担心将来的王位无人继承,便请来一位相士,入府给诸姬妾及宫人看相,看哪个人能给他生儿子。

这个相士将王府一干女子看了个遍,认为只有其中一个人可生贵子。司马昱连忙召见相士所说的这个女子,一见便傻了眼。这个女子个子很高,长得很黑,实属相貌丑陋。他问身边人此女子是何人,侍从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只知道她的绰号叫“昆仑女”(古代时,人们将黑人称为昆仑奴)。这个女子,就是李陵容。

史学家根据史书记载,考证出她应该是有黑人的血统。相士其实看出来,司马昱的那些姬妾,长相虽然漂亮,但多为弱不禁风的江南美女,生育能力较弱。而李陵容,出身织坊宫人,经常劳动,因而身体健壮,臀部宽大(这是黑人身材的典型特点),生育能力自然会比那些姬妾强,这也是有点生理依据的。司马昱虽然对李陵容的相貌有点失望,但是他很相信相士的话。为了传宗接代,于是从此开始招幸李陵容。府里的其他姬妾非常嫉妒,背后冷言冷语,称之为“昆仑女发迹”。

李陵容在公元352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司马昱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李陵容又丑又黑,大约可能是性格很好吧,司马昱得偿所愿有了儿子以后,并没有冷落她,反而更为宠幸她。后来,李陵容又生下了王子司马道子(会稽文孝王)和女儿鄱阳长公主。她在王府中的地位逐日提高,没有几年,她已经成为了王府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原本那些嘲笑她的宫人姬妾们,眼见她如此得宠,都十分不忿,纷纷找到司马昱哭诉,让他不胜其烦。而李陵容则安静本分,并不生事,两相比较之下,司马昱认为李陵容的德行端庄,又不生是非,后来干脆让她管理起王府内务的一切事宜。

公元371年,司马昱登基成为简文帝,册封李陵容为淑妃。由于司马昱怀念起被自己幽禁而死的王妃王简姬,且他本人清虚寡欲,所以在位的时候没有册立皇后(只追封了王简姬为皇后),宫中嫔妃也不多,李陵容实则以淑妃的身份统领后宫。简文帝死后,李陵容的儿子司马曜继位为孝武帝,尊李陵容为夫人,后晋皇太妃,礼仪、服饰皆同于皇太后,并同时享受皇太后的待遇。孝武帝死,安帝继位,又加封李陵容为太皇太后。公元400年,李陵容去世,时年大约60余岁,谥“孝武文李太后”。

  • 南朝宋文帝淑妃--殷氏

殷氏,生卒年、籍贯、家世不详。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妃子。

殷氏,因美貌而被宋文帝刘义隆选入宫中,后封为修华。元嘉十年(433年),殷氏生下刘义隆第六子刘休文(广陵王)。十年后,殷氏随儿子赴属地生活。

太初元年(453年),刘骏即位为宋孝武帝。刘休文升为侍中、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改封为竟陵王。升为竟陵王的刘休文开始修造自己的府第,因造得穷极工巧太过华丽,致使孝武帝十分不满。公元457年,刘休文被迫举兵反叛。几个月后,刘休文兵败被杀。殷氏与刘休文的妻子徐氏自杀而死,殷氏被追谥为'长宁国淑妃’。

  • 南朝宋文帝淑妃--潘氏

潘氏,(?-453年) ,籍贯、家世不详,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宠妃。

潘氏以美色闻名,后被刘义隆召入宫中。初时,潘氏没有被招幸,为了得宠,她仿效晋武帝胡贵嫔的典故,在自己的门前洒上盐水。待文帝坐着羊车在宫中出行时,将羊吸引到自己的宫门口,由此见到了皇帝。文帝觉得潘氏不仅长得如花似玉,心思还巧慧,从此后开始宠幸于她。潘氏生子始兴王刘濬(不过在《南史》中另有记载,说是刘濬生母过世,由潘氏养大)。潘氏得到文帝的厚宠,获封淑妃,宠冠六宫。

文帝的皇后袁齐妫嫉妒潘淑妃,经常刁难她。一次,袁皇后给潘淑妃出了个难题,让潘淑妃向文帝索要30万钱,用来作为皇后外戚的赏赐。文帝生性节俭,平日里给予皇后的赏赐不过数百钱,袁皇后一下子让潘淑妃要30万钱,放在往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没想到,文帝宠爱潘淑妃,一口答应,很痛快地就把30万钱给了袁皇后。袁皇后犯了疑心病,认为自己得宠时文帝从来没给过这么多钱,而潘淑妃一张嘴就给了30万钱,恐怕自己的后位要保不住了。

袁皇后终日疑神疑鬼,影响到了身体健康,很快就病死了。袁皇后一死,六宫无主,文帝便让潘淑妃代行皇后之责,管理后宫。淑妃之子刘濬和皇太子刘劭交好,刘劭常因过失而遭文帝责备,刘劭与刘濬便意图咒死文帝。文帝得知后很是悲愤,对潘淑妃说要废掉太子,并且要赐死刘濬。

潘淑妃将刘义隆要废太子的事告诉刘濬,而刘濬又将此事告诉刘劭,兄弟二人便起了杀父之心。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二十一日凌晨,刘劭发动政变,杀其父刘义隆。不久又派兵闯入后宫,杀死潘淑妃。之后向刘濬报告说潘淑妃被乱兵所杀,刘濬竟回答:“这正合我意,我已经盼望很久了。”

刘骏即位平定刘劭之乱后,追赠潘淑妃为长宁国夫人,并且为她设置守墓人。

  • 南朝齐太祖淑妃--张氏

张氏,生卒年、籍贯不详。张氏出身贫寒,在南宋后废帝刘昱当皇帝时,被还是右将军的萧道成纳为妾室。张氏容德俱佳,深得萧道成的宠爱,生有二子:第十二子江夏王萧铎、第十九子河东王萧铉。

张氏由于美貌出众,被后废帝刘昱看中,想要纳入后宫,萧道成将她藏匿起来。这件事,也促使萧道成更加坚定了取代刘昱称帝的决心。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废宋自立,封张氏为淑妃。不过,在萧道成去世之后,张淑妃便从历史中销声匿迹了,她何时去世的,不得而知。

  • 南朝齐世祖淑妃--张氏

张氏,史料记载很少,生卒年、籍贯、家世均不详,齐世祖(齐武帝)萧赜的淑妃。张氏生有两个皇子:庐陵王萧子卿,鱼复侯萧子响。

  • 南朝齐高宗淑妃--管氏

管氏,《南齐书》中只寥寥一笔带过。她是齐高宗(齐明帝)萧鸾的淑妃,生皇九子邵陵王萧宝攸 。

  • 南朝梁简文帝淑妃--范氏

范氏,生卒年、家世不详,梁简文帝萧纲的淑妃。范氏生有一女:溧阳公主。简文帝萧纲在位只有一百多天就被侯景杀死,溧阳公主被侯景强娶为妾。后来,侯景被杀,溧阳公主当时只有不到十七岁,据考证,她和其母范淑妃被乱兵所杀。

  • 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

冯小怜(?-580年?),家世籍贯不详,北齐后主高纬的淑妃。

冯小怜影视剧形象(毛林林饰演)

冯小怜出身寒微,自幼进宫为宫女,后成为后主高纬皇后穆邪利(又名穆黄花)的侍女。 穆邪利失宠后,便在端午节这天把冯小怜进献给高纬,因为端午节又称续命节,故她也被称为"续命"。冯小怜聪明灵巧,善弹琵琶,精于歌舞。高纬深深被她迷住,坐时同席,出则同乘一匹马,亲口对她说:“愿得生死一处”(《北史-后妃传》)。高纬让冯小怜住在隆基堂,这本来是宠妃曹昭仪居住的地方,曹昭仪后来被穆皇后逼死,因此冯小怜对此地有点忌讳,便要求将地面全部更换。这是有违于宫规的,但是高纬宠爱冯小怜,毫不犹豫地就应允了。

武平七年(576年),北周军攻打平阳城,晋州危急。高纬正和冯小怜在三堆(《资治通鉴》作天池)打猎。晋州告急的人,从早晨到中午,骑驿马来了三次。高纬准备回去援救,可是冯小怜余兴未尽,要求高纬再围猎一次,高纬竟然依从了她的要求。等到高纬抵达晋州时,城池已将失陷。于是高纬令士兵挖地道向城里发起攻击,城墙倒下十几步宽,将士们正准备趁势而入。高纬传令暂时停下,让人召冯小怜一起观看。可是,冯小怜正在梳妆打扮,没能马上赶来。周军便用许多木头把缺口堵塞严密,因此城未能攻下。当高纬和冯小怜一起走上桥去时,桥就断裂了,一直折腾到天黑才回来。好好的战机就如此给耽误了。

即便如此,高纬仍然认为冯小怜有功劳,准备立她为左皇后,便当即令人去取祎衣、翟羽衣等皇后的衣服,同时和冯小怜一起骑着马去观战。冯小怜看到北齐军队兵败如山倒,这才觉出来恐惧。高纬连忙带着冯小怜出逃,到达青州的时候,无路可去,只好准备投降陈国。然而没等到陈国的回音,两个人连同一起出逃的嫔妃和兵士,就在577年被北周所俘虏。

冯小怜影视剧形象(毛林林饰演)

冯小怜与高纬被周军押解到长安,高纬恳求北周武帝宇文邕把冯小怜还给他。宇文邕说:"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之?"(《北史-后妃传》)便把冯小怜赐还给高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高纬被宇文邕杀害,冯小怜被赐给代王宇文达。宇文达非常宠爱冯小怜。冯小怜在弹琵琶时,因为琵琶弦断了,便作了一首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这首诗表达了冯小怜对齐后主的追念,宇文达听了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冯小怜有情有义,更加珍爱她。

宇文达的妃子李氏,是李询的妹妹,她与冯小怜争宠,冯小怜诬陷中伤李氏,差点将李氏迫害而死。大象二年(580年),相国杨坚为篡位而杀害北周五王,宇文达就是其中之一。事后,杨坚把冯小怜赐给李氏的哥哥李询,李询命令她穿着粗布衣裙、舂粮食。李询的母亲知道冯小怜曾迫害过自己的女儿,乘机进行打击报复,令她自杀而死。

据说冯小怜的玉体曲线玲珑,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在夏天溽暑炙人的时候,则坚如玉琢,凉若冰块,是一个天生的尤物。"独乐不如众乐",高纬认为像冯小怜这样的尤物,只有他一个人来独享她的美艳风情,未免暴殄天物,如能让天下的男人都能欣赏到她的玉体岂不是美事。于是就让冯小怜裸体躺在朝堂的一张案几上,并时不时作出各种动作,以千金一视,让大臣们排着队都来一览秀色。"玉体横陈"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 唐太宗淑妃--杨氏

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中共有三位杨妃,因为流传下来的史料比较少,所以后人经常将这三个杨妃弄混。根据有限的资料考证,隋炀帝杨广之女杨氏即为其中之一,史料记载她明列四妃之一,但是对于她是不是被封为淑妃,史学家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见。本文暂且将这个杨氏归为淑妃加以介绍。

杨妃影视剧形象(傅艺伟饰演杨吉儿)

杨氏,生卒年不详,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但是她的母亲是不是萧皇后,史学界一直很有争议。在新、旧唐书中,对于杨妃的介绍都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杨氏在隋朝时有没有被封为公主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她作为嫔妃侍奉太宗皇帝李世民之后,倒是有一些宠爱的,她生了两子一女: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女儿未名而早夭。

不过,李世民对于杨妃的宠爱要逊于另一个杨妃(即原齐王妃再嫁的杨妃)。根据考证,杨氏的封号在皇后与贵妃之下,按照唐宫的规制,她应该就是淑妃。杨淑妃的儿子吴王李恪很得李世民钟爱,加之长孙皇后为人端顺宽容,所以杨淑妃在宫中的日子应该不难过。但是,她出身于前朝的身世,还是影响到了她在宫中的地位。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据说李世民曾经想要立杨淑妃为皇后,但被一众大臣力谏而止,原因就是杨氏是隋炀帝之女,若立为后,恐天下人耻笑。

杨淑妃的结局未见明载。

  • 唐高宗淑妃--萧氏

萧氏,(?~655年),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唐高宗李治的妃子。

萧氏是齐梁皇室后裔,出身于顶级门阀兰陵萧氏,因漂亮聪慧,被选进东宫,封为良娣。萧氏是李治早年的宠妃,生有一子两女: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李下玉和高安公主。649年,李治即位,同年立萧氏为淑妃。

萧淑妃影视剧形象(于慧饰演)

萧淑妃恃宠而骄,在当时的宫里宠幸最为隆盛。王皇后因她而失宠,两个人的关系很紧张。李治很喜欢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王皇后却无子,她很担心李治会立李素节为太子,从而影响到她的后位。后来,王皇后得知李治与先帝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有染,便暗中让武氏留发,劝高宗纳武氏入宫,想借武氏的手扳倒萧淑妃。

武氏进宫后,果然得到了李治的专宠,使得萧淑妃瞬间便失了宠。武氏不久后就被封为昭仪,并接连生下子女。得宠后的武氏不满足当一个嫔妃,她将目光盯向了皇后的宝座。王皇后引狼入室,后悔不已,与萧淑妃皆逐渐失宠。继而二人又合作诬陷武氏,哪知高宗皇帝均不采纳。

在这场宫斗中,王皇后与萧淑妃都不是武氏的对手,即便两个人联手,也无法给武氏带来任何的损失。反而她们两个人在永徽六年(655年),被唐高宗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萧淑妃被废去封号,两个女儿被幽禁于冷宫,儿子李素节被贬流放。

相传,萧淑妃被废后,和王皇后一同囚禁在别院。唐高宗曾想念她们,于是私下来到她们的住所,见到屋室封闭极其严密,只有送食物的小窗口,非常悲伤,问道:"皇后、淑妃,安在?"王皇后哭泣地说:"妾等已经沦为宫婢了,哪里还有这样的尊称呢,至尊如果还记得往日情分,愿意使妾等重见天日,就把此院命名为回心院吧。"唐高宗便答应了她们的请求。武则天在得知唐高宗去探望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后,大怒,派人杖责萧淑妃和王皇后各一百,随后砍去手脚,投入酒缸中,名曰“骨醉”。二人被折磨数日后,凄惨死去。

武则天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萧淑妃被武则天下令虐杀时,临终前曾骂道:“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旧唐书-后妃传》)武则天闻讯后大为惊惧,从此后再也不在宫里养猫了。萧淑妃死时,大约只有28岁。

直到唐中宗复位之后,萧氏才被平反昭雪,恢复了本来的姓氏。

  • 唐玄宗淑妃--皇甫德仪

皇甫德仪,(694~735年),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人,东汉名将皇甫嵩后代,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

709年,李隆基被封为临淄王,同年皇甫氏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王府,成为了王府的姬妾。皇甫氏肤白貌美,姿容绰约,得到了李隆基的厚宠,生有一子一女:鄂王李瑶临晋公主。李隆基继位后,封皇甫氏为德仪(秩正二品)。

后来,武惠妃得宠,皇甫德仪渐渐失去了宠爱。不过,玄宗皇帝对皇甫氏始终还是有一些尊宠的。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皇甫氏病危。李隆基亲自给她送来药品,并守着她直到服药入睡之后方才离开。同年十月,皇甫氏去世,终年41岁。李隆基深感悲痛,追封皇甫氏为淑妃,并令杜甫撰写《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

  • 唐肃宗皇后--张氏

张氏,(?-762年),邓州向城人(今属河南邓县),昭成皇太后胞妹的外孙女,张去逸的女儿,唐肃宗李亨的皇后。

张氏影视剧形象(刘威葳饰演)

张氏与李亨是表兄妹,张氏于738年成为太子李亨的良娣。张氏美貌可人,自小聪明机警,能说会道,颇得宠爱。早年间的张氏非常端厚,平易近人。安史之乱发生后,李亨与张氏跟随玄宗皇帝入川。途径灵武的时候,李靖忠恳请太子李亨留守,以便收复长安。李亨犹豫不决,张氏干脆直接向玄宗皇帝请命,终得到允诺。

张氏跟着李亨行军,每到一个驻地,她总要将李亨的住所隔成前后室,让李亨住在内室,自己住在外室。李亨认为守卫之事不应该让一个女人来做,不想让张氏住在外室。张氏则认为,旅途艰险,时有敌兵骚扰,太子的府兵不多,万一真的出现了危机,恐有仓促,如果她住在外室,至少可以拖延时间,让李亨从内室后门逃脱。此时,张氏已经是有孕在身,这番做法,让李亨十分感动。不久后,张氏在灵武生下了儿子李佋(兴王),后来又生了李侗(定王)。张氏在生下李佋的第三天,就亲自为士兵们缝补衣服。李亨想要让她好好休息,张氏说:“此非妾自养之时,须办大家事。”(《旧唐书-后妃传》)。张氏这样的做法,博得了军士们的好感,也增加了太子在军中的威信。

756年,李亨继位为肃宗,封张氏为淑妃。不久后,李亨想要册立张氏为皇后,却被李泌劝止。为了安抚张氏,李亨将张氏的全族人都进行了封赏。直到两年之后,李亨回到长安,政局稳定之后,方才册立张氏为皇后。张氏成为皇后之后,一改先前端顺的性格,变得狡黠刻薄,巧言令色。她认为自己已经是皇后,自己所生的儿子理所应当被封为太子。

当时的太子是李豫,其母吴氏早亡,张皇后便想方设法迫害李豫。好在李豫对张皇后一直存有戒心,时刻加以防备,加上有朝中众臣的支持,所以张皇后一直没有成功。张氏与宦官李辅国勾结,干预政事,谋逐李泌,屡遭建宁王李倓指责。后来,张皇后与李辅国密谋,将李倓逼死。但是由于张皇后自己的儿子年纪太小,根基不稳,所以一直没有能够撼动李豫的太子之位。张氏后期由于太过擅权,引起了李辅国的不满,二人从此交恶。

张氏影视剧形象(刘威葳饰演)

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勾结宦官,矫诏让太子李豫进宫,准备将其诛杀。李辅国和中官程元振闻讯,在宫门口拦住了李豫,方使其幸免于难。李辅国伪传太子之命,率羽林军直入肃宗皇帝的寝宫。张皇后见势不妙,忙求肃宗救命。可是肃宗此时已经进入弥留状态,不能讲话,没过多久便驾崩了。张皇后被李辅国抓获,不久后即被处死,时年大约四十余岁。

  • 唐德宗皇后--王氏

王氏,(745?-786年),秘书监王遇的女儿,唐德宗李适的皇后。

760年,李适为节郡王时,纳王氏为王妃。王氏有美色,得到李适的宠爱,婚后生一子一女:长子李诵(唐顺宗)、长女唐安公主。779年,李适继位为德宗皇帝。由于当时发生了藩乱,政局不稳,所以李适并没有册立皇后,只封王氏为淑妃。

786年,藩乱平息,李适于同年十一月册立王氏为皇后。但是,当时王氏已经病危,在册立的当天就病逝于两仪殿,时年大约41岁。王氏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皇后,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王氏死后,谥“昭德皇后”。

  • 唐懿宗淑妃--郭氏

郭氏,生卒年、籍贯、家世均不详。唐懿宗李漼的妃子。

846年,李漼封为郓王,郭氏在这期间进入王府当差。李漼的父亲唐宣宗,在位时年事已高,忌讳别人谈到立太子的事情。郓王李漼身为嫡长子而居住在外宫,内心常忧惴。郭氏护侍左右,慰安起居,得到了李漼的宠爱。郭氏生有一女:同昌公主。859年,李漼继位为唐懿宗,封郭氏为美人,不久后晋为淑妃。

郭氏的女儿同昌公主,下嫁韦保衡。郭淑妃因为公主的缘故出入韦保衡的内宅娱饮不禁。当时有流言蜚语说郭淑妃与女婿韦保衡y乱。唐僖宗登基后,韦保衡因为犯了罪被人告发,并且因为和郭淑妃这段绯闻,而被贬死。郭淑妃则仍然居住在宫中。880年,黄巢造反攻入长安,唐僖宗出逃仓促,郭淑妃来不及跟从,遂流落民间,不知所终。

  • 唐昭宗皇后--何氏

何氏,(869?-905年),梓州(今四川省三台)人,唐昭宗李晔的皇后。

884年,何氏入侍寿王府,被寿王李晔宠幸,史称何氏“婉丽多智,恩答甚厚”(《旧唐书-后妃传》)。888年,李晔继位为昭宗,封何氏为淑妃。李晔很喜欢何氏,巡行出猎都带着她。何淑妃生有二子,德王李裕和哀帝李拀。母以子贵,何氏被册立为皇后。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昭宗狩猎回宫,何皇后遣德王李裕回王府,谁知此时李裕已经被宦官刘季述接至紫廷院,逼昭宗禅位给李裕。何皇后恐怕昭宗被害,马上将御玺交了出来。后来,昭宗与何皇后被禁于东宫。三个月后,朱全忠杀死刘季述,恢复昭宗的帝位,并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904年,朱全忠逼昭宗迁往洛阳,何皇后对昭宗说:“此后大家夫妇委身贼手矣。”(《新唐书-后妃传》)果然,同年八月,昭宗即被杀害。朱全忠拥立李拀为哀帝,尊何氏为皇太后,居积善宫,史称“积善太后”。905年,何太后因与蒋玄晖私通,事发被杀,废为庶人,时年大约36岁。

未完,待续。

跟着@大圣夫人镕铟姐姐看历史,带你看看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历史##我在头条搞创作##我要上 头条##后宫##头条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