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的英国味道和一个英国人的天津“乡愁”

 写乎 2023-02-16 发布于四川

作者:引义人

天津解放北路的道路两旁有许多精美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就历史和文化而言,天津是一个带给人惊喜的是城市,尤其是欧洲人有曾经相识的感觉。

因为早在1840年天津就被迫成为了一个通商口岸,先后有九个国家在这里设立租借。这些高大的建筑物曾经是租借的荣耀。而如今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座正在凋零的纪念碑,不过其中的许多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一) 英国与天津的关系

天津和英国人的关系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一个不光彩的历史开端。但其后双方共生,繁荣发展。令人出乎意料,屹立于海河河畔的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烈士的塑像是和平区泰安道的一端起点。

泰安道长约千米,1000多年前英国人称其为咪哆士道,在英租界历史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政区域。要说大法国路是法租界的行政道路,而威廉街又是德国的行政道路。如果宫岛街是日本的行政中心道路,那么泰安道一定是英租界的行政道路。

一个租界地的中心道路一定会汇集几处建筑。第一是行政建筑,第二是宗教建筑,第三是适合侨民们游玩的区域。而咪哆士道全部集中了这些建筑。

(二)英租界的行政区域——泰安道

天津的英租界诞生于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后,我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天津在1860年的12月份开埠,成为了英国在中国的一块租借地。

当时英国人非常看重这片租借地的开发,所以他们在当时就确定了一条路,这条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行政区域。西边就是南京路当年叫墙子河,而东边抵达的就是海河;南边到营口道,北边连接的是张德道。这条路就是当年英租界的行政区域咪哆士道。

泰安道非常静谧,道路两旁种植了法国梧桐。法国梧桐实际上起源于西班牙,但是它真正出名是在英国。所以那个年代这种树又叫英国树。可是当年法国人把这种树带到了上海法租界的霞飞道,开始大规模地种植。

当时中国人就说法国人在法租界种的树,长得像梧桐树,干脆给它起个名字叫法国梧桐。但是这种树它有一个官方名称叫:悬铃木。《诗经.大雅卷阿》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中国人又说了,“松柏桑梨槐不入活人宅,家有悬铃木引得凤凰来。”

但是过去的咪哆士道上种植的树还真不是悬铃木,种的是大叶杨。

为什么现在泰安道要种植这种法国梧桐呢?就是因为后期在开发泰安道小洋楼区域的时候从好些地方刨了好多古树,这些古树因为叫英国树,干脆就把它种植在曾经的英租界行政区域道路当中。这条路就是当年英租界的行政区域咪哆士道,现在叫泰安道。

(三) 那些留下的建筑

漫步在解放北园,感悟大隐于市的心境,或是期待着一场露天音乐会的开启。曾经的英国俱乐部看起来和伦敦圣詹姆斯街区的许多绅士俱乐部别无二致。

解放北园对面的利顺德大饭店曾迎来送往过许多名人和高官:孙中山,美国前总统胡佛,十一世班禅大师,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蔡锷,梁启超都曾在此下榻。租界时期从最早的利顺德大饭店到后来天津最大的泰莱饭店,泰安道成了天津高档酒店的聚集区,也引领了天津当时的高端消费生活走向。

原开滦矿务局大楼这座宏伟的建筑就像古罗马人为胜利感恩而建的巨大神殿。安立甘教堂它看起来仿佛是从英国的小村庄里直接搬过来的。这所1903年落成的教堂弥漫一种阴郁颓败的格调,与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国贵族尊严,阴郁的气质颇为契合。或许这也正是一些史诗级的影视作品选中这里作为外景地的原因。现在这所沧桑的教堂看上去有些突兀,它与周边现代建筑之间有着漫长的距离。不过,在一些英国人眼中却仿佛是回家般的亲切。

(四) 外国人在天津的“乡愁”

英国作家布莱恩.鲍尔正是如此。鲍尔1918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去英国读书。在天津他度过了18年韶华如水的时光,为了自己不尽的天津乡愁他先后多次回到天津。

2005年,87岁高龄的鲍尔最后一次回到了天津。他先后多次回到天津。他在自己的著作《租界生活,一个英国人在天津的童年》的扉页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仿佛是为他漫长的旅程画下句号。作为殖民者的后裔,如今早已不是布莱恩.鲍尔的时代。而所有当下的现实生活却是从那个时代演化而来的。只不过,天津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又翻开了新一页的剧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