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拯救完世界》:沟通也没用,没用也沟通

 岳麓山上的树 2023-02-16 发布于湖南

《当你拯救完世界》一部很细腻电影,甚至有一种日电影的气质各自沉浸在自己救世主剧本里的一对母子,充满自以为是的表达和关怀,被无情点破时我也恼羞得恨不得挖地洞。这部电影大概是对那些无法沟通的呈现与解答——甚至不是爱,只是理解和陪伴,还有情感的链接,一些稀里糊涂的、感性的东西我们总要靠这些活着。只是没想到最后会是一个偏和解的结尾,向电影妥协吧,生活还是那个沟通也没用、没用也沟通的常态。

影片改编自导演同名有声书,聚焦一对无法理解彼此价值观的母子,讲述高中生齐格在他卧室里为崇拜他的网络粉丝表演民谣摇滚歌曲,这种观念让他的母亲伊芙琳感到困惑,因母亲经营着一家家庭暴力幸存者收容所。齐格想让他的音乐少些简单随意、多些政治色彩,以便给热衷于社交的同学莱拉留下好印象。同时,伊芙琳遇见了收容所中寻求庇护的安琪和她十几岁的儿子凯尔,通过观察这对母子,她发现了自己与齐格之间缺少心灵纽带,于是伊芙琳决定违背直觉,将凯尔视为己出...

整个电影的故事其实还蛮常规的,但不至于落入俗套。疏远的母子试图在家庭之外的空间寻找彼此的替代品,自恋和愧疚是白人中产的硬币两面,或者说愧疚本身就源于自恋而非对他人真实的关切——或者说因为这种幸运的交叉性,他们本就无法“关切”他人,所以与彼此的沟通理解也受到间接伤害、变得无从谈起。我很喜欢本片试图挖掘这个问题的初衷和角度,但因此也不满足于结尾似乎过分轻易的和解,就好像在说 “只要接触就会理解”,而那个双方需要为自我教育付出的努力都没有得到充分表现。

其实整部影片很讽刺,尤其喜欢母子在车里那场愈演愈烈的争吵,以及齐格最后带着歌曲向莱拉邀功。母子二人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困境:“这个东西很好,我也想要,所以要直接拿来。”母亲看到一个细腻敏感的少年,竟然不由自主对他散发母爱,甚至是有点畸形的迷恋和占有,不惜对家人撒谎,失掉工作上的专业度;儿子迷上女同学,便想方设法在她面前装酷。根源是僵化的母子关系、家庭相处模式,餐桌戏总是无比压抑,巨大的吊灯横亘在镜头里,三人都不去解决房间里的大象。母亲把生命里的热情奉献给公益事业,父亲默默支持,偶尔也会表达不满;儿子则选择在网络世界里寻求认可,三人渐行渐远,连结尾的互相理解也是建立在两人都碰了壁的基础之上,讽刺意味更强了。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这是一部合格的处女作,社交网络学说和政治学说都在这对母子身上形成两道平行线,一个在别人身上找自己,一个在别人身上找儿子。结果一个狼狈收场,一个自作多情。母子关系从未破冰,也不知道何从和解,就像最后的平行和结局走向也很加分,区别于很烂的那种家庭剧,一切尽在不言中,亘古美国式家庭关系的平衡与收支。

全片看似顾左右而言他,但母子同旁的对象的无效交流恰巧正是向彼此世界交融的尝试,兜兜转转最后仍躲不开彼此。你高谈阔论着在报纸头条的所有议题,你熟练地分享着对世间万物各种独到见解,你关怀别人心系地球为人正直热情;然而“家”却是足以卸下所有丑陋、真诚,必须面对伤口、沟通受阻以及所有鸡毛的“战场”。导演将他的很多小心思和碎碎念都放置在角色的故事里,没有提供结局,也似乎没有设置矛盾;大家仿佛完成了生活里的某个章节,再去思考如何继续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