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圈的“抓马”故事不比娱乐圈少

 置身于宁静 2023-02-16 发布于浙江

每年的热门文学奖公布前后,除了跟着码住一份份书单,一些坊间的文学奖八卦也向来吸引人们津津乐道。文学圈的drama,也不比娱乐圈的少。

比如1980年的布克奖,《发条橙》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要求提前知道结果,因为如果是威廉·戈尔丁(《蝇王》的作者)得奖,而不是他获奖,他就不出席典礼了。

安东尼·伯吉斯

但布克奖评委表示拒绝被威胁。

并且在一次采访中曝光了伯吉斯的要求。

结果那年最后得布克奖的就是戈尔丁的《启蒙之旅》。

更“气人”的是,戈尔丁三年后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

紧接着的1981年也是布克奖历史上的关键年份。

不仅因为这年入围作家的作品简直就是神仙打架,像萨尔曼·鲁西迪《午夜之子》、伊恩·麦克尤恩《只爱陌生人》、D.M.托马斯《白色旅馆》、多丽丝·莱辛《天狼星实验》、穆丽尔·斯帕克的《处心积虑》……

1981年布克奖短名单

这么多实力选手入围,导致这届布克奖的评选过程堪称“难产”,甚至差一点就把奖项同时颁给两部作品。

一部当然是《午夜之子》,而另一部,是许多中文读者还不熟悉的D.M.托马斯的《白色旅馆》。

D.M.托马斯

《白色旅馆》

有句话说:“世人都知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却鲜少有人记得第二高峰的名字。”

但事实上,这两本书却并不是第一、第二的输赢关系。

1981年布克奖颁奖典礼场地,现场预留了一个位置以防卡尔维诺有空可以来

1981年的布克奖赔率榜上,《白色旅馆》一直是夺冠最热门的作品,被认为是“准冠军之作”保持遥遥领先。

一直到临近颁奖当晚7:30,形势突然逆转。

《午夜之子》的赔率跃升至第一,随后一直高居不下。

7:37分,评委会宣布了萨尔曼·鲁西迪获奖的消息。

萨尔曼·鲁西迪

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发生了什么我们如今不得而知,也许是某位文学界大人物的关键性意见,也许是鲁西迪耀眼的文学天分最终让评委们折服。

这本差一点“打败了”《午夜之子》的布克奖“准获奖作品”——《白色旅馆》,掩盖在这个不知道算是光环还是阴影的噱头之下,却也因此与不少读者失之交臂,不能不说可惜。

《午夜之子》的作者萨尔曼·鲁西迪更是对他的竞争对手不吝赞美,称《白色旅馆》充满了“炫目的想象力和智性魅力”。

《白色旅馆》讲述的是一个女性的狂想中潜藏着整个世界的创伤,正如布克奖评委会所认为的:“这部作品是对二十世纪创伤的灼热描绘,也是一次治愈创伤的尝试。”

主人公丽莎一直饱受歇斯底里症困扰,她身体总是疼痛,整夜整夜做噩梦,梦到的都是火灾、洪水、山崩这样的灾难画面。

她为此特地去向心理医生弗洛伊德求助,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抽丝剥茧般让丽莎述说她的儿时经历,敞开心扉谈论她内心压抑的创伤记忆,好对梦境进行分析。

丽莎最后袒露她儿时曾目睹母亲与他人偷情,弗洛伊德自以为这就是丽莎心理病症的来源,并且以此治愈了丽莎的梦魇。

丽莎也得以回归生活,成为一名歌剧演员,结了婚组建了家庭,有了一个儿子。

没过多久,二战爆发。丽莎与儿子将要被遣送到“犹太人聚居区”。

D.M.托马斯

目睹纳粹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丽莎发现往日那些折磨她的梦境,就如预言,正一桩桩在现实上演……

《白色旅馆》融合了诗歌、日记、病历多种文体,讲了一个沉重深刻的故事。

它表面上是一个女性的狂想、梦魇和灵视,但揭开的实则是二十世纪欧洲人的集体创伤。

如此深刻的主题和实验的文体,也难怪当年和《午夜之子》打得不分上下了。

纷纷扰扰的八卦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往事如烟。

今年87岁的托马斯老爷爷,身体健康,坚持写作和翻译,还运营了一个个人网站,上面偶尔晒些自己个人奇奇怪怪的照片,他去年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不知道回忆录里会是怎样讲述当年的故事的呢?

D.M.托马斯个人网站(D M Thomas: WELCOME! (dmthomasonline.net))

原标题:《文学圈的“抓马”故事不比娱乐圈少》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