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子十法”沿袭千百年,流传甚久,最早记载“养子十法”的宋代陈文中所著的《小儿病源方论》,是中医儿科医学中关于小儿抚养保育内容的重要经验总结。对于现今家长育儿有重要意义,值得学习。
陈文中——宋、金间儿科医家,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县)人。官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精大小方脉,善治小儿痘疹。盛负医名,时人尊称之为“宿州陈令”。著有《小儿病源方论》4卷、《小儿痘疹方论》1卷,两书今合刊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陈文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的特点,从小儿的着衣、乳食、护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养子十法,其具体内容为: 1、背要暖 肺腧二穴位于背部,由于小儿肌肤嫩薄,藩蓠不密,加之“肺常不足”,故易为外邪所袭,而伤于肺腧,肺经受凉,而致咳、嗽、喘、呕哕、吐逆、寒热诸症,所以宜常令背部温暖。 2、肚要暖 肚者,胃也。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暖则能消谷化食,若受冷则物不腐化,而致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所以肚腹宜暖。 3、足要暖 足系足阳明胃经之所主,俗云:“寒打脚下起”,胃经受寒,寒遏气滞,受纳腐熟失职,则易发生上述诸症,所以足宜暖。 4、头要凉 经云”头者诸阳之汇”,“头为髓之海”,若过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目疾,所以头宜凉。 5、心胸要凉 内属火脏,若外受寒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轻者,发为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者啼叫惊掣,所以心胸宜凉。 6、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因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畜,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虚弱,则精神中散,治用补心温气药,忌金、银、汞、砂之药。 7、脾胃忌寒凉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温冷,若饮乳小儿因变蒸致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误治后转痉挛而作搐者,缘脾土虚弱,肝木盛冷。治宜补脾温胃下气,忌用冷药败伤真气。 8、儿啼未定,勿使饮乳 小儿出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蘊搐腹内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乳、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急宜服长生丸以治之。 9、勿服轻粉、朱砂 轻粉、朱砂虽下痰涎,但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不可妄投。 10、勿过度洗浴 小儿出生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而酿生它疾。 此外,陈氏在“养子调摄”中还强调:“养子若要无疾,在乎摄养调和”,如“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宜“忍三分寒,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想当初,我儿子三岁的时候开始身体越来越差,各种求医问药跑断腿,毛病越来越多,症状越来越严重,非但看不好病,身体也越来越差——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呼吸困难,经常感冒发烧咳嗽,每个月医药费三五千的。如果能早点知道这“养子十法”就好了!相信很多家长们都需要它。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文中提到的变蒸概念,是家长必须要了解的概念,这也是现代医学缺失的部分。《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小儿变蒸者,以长气血也。”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并谓“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变者,易也,长生府藏智意故也。”
《幼科发挥》谓:“《易传》云:生生之谓易,易者变易也,不变不易,……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可见变蒸学说受到《易传》的一定影响。 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 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也。 古人认为:凡小儿生后,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盖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如是递变递蒸,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为止,谓之小蒸毕。以后六十四日一大蒸,又六十四日一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一大蒸,共计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谓之大小蒸毕,儿乃成人。这里说的蒸,在小儿的身体上就会表现为发烧。所以民间有“烧烧长见识”的说法,可惜世人,皆视小儿发烧为大敌,助邪而攻正。使童稚之体,无暇成长,倍受荼毒,小小年纪,便染重疾,人财皆空,还不知祸从何来,不可不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