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成都孤女到大宋王朝无冕女皇,她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

 咖啡随笔 2023-02-16 发布于江苏

刘娥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即公元983年,东京汴梁城来了一位银匠。

这位银匠来自蜀地,不过十六七岁,和他一起来京城的是他的十五岁的小娘子,名唤刘娥。

刘娥是个苦命的娃,出生不久,父母就都死了,襁褓中的她成了孤女,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

后来,为了谋生,她成了歌女,之后嫁给了当地的小银匠龚美。

东京是个好地方,但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生存的地方。龚美日子混不下去了,只好卖老婆。

刘娥很好卖,因为她太美了。这么巧,刘娥被韩王的指挥使张耆买了。

不过,张耆买刘娥不是自留,而是作为礼物送人。

没错,他把将刘娥送给了他的主子韩王。韩王为赵元休,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三皇子。

张耆很有眼光,因为韩王一见刘娥,就迷上了。

但韩王不敢把刘娥留在王府,而是把她秘密安置在张耆家中,不时私会。

就这样,偷偷摸摸地,一直熬了14年,公元997年,韩王登基做了皇帝。

他不再是赵元休,先后改名赵元侃、赵恒,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宋真宗。

本来这皇位轮不到他,但大哥赵元佐早在公元984年就疯了,二哥在赵元僖992年暴死,皇位这才轮到了赵恒。

赵恒即位后,立即把刘娥接进了宫。这一年刘娥已经29岁了。

真宗

刘娥虽然进宫了,但是她依然没有任何名分。

就在赵恒和刘娥相识的那一年,即公元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就把大将潘美的女儿潘氏赐婚于赵恒,封为莒国夫人 。989年五月,潘氏逝世,年仅22岁。991年,赵恒的新王妃为郭氏,册封鲁国夫人,时年16岁。公元997年,宋真宗嗣位,册立她为皇后。

公元1004年,刘娥入宫7年后,终于得了四品的“美人”身份。之后,又晋升为修仪。

公元1007年,刘娥的更大的机会来了。郭皇后驾崩了,年32岁。

皇后之位选谁?真宗选中了刘娥。但立后是大事,得和宰相们商量,没想到真宗的这个提议迎来了宰相们的一致反对。

如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重臣,都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为由,表示坚决反对。

出身太低,这样的事实刘娥无从改变。还有一点是刘娥的致命弱点,即她伴真宗17年,一直未曾生育。

此前,真宗生过五男二女。长子赵禔,三子赵祇,四子赵祉,五子赵祈,都在出生不久就夭亡。次子赵祐是郭皇所生,存活了下来,但又在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生九年而薨”。

帝国后继无人,如果刘娥能为真宗添一龙子,这皇后之位非他莫属。

公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好消息传出,35岁的刘娥为真宗生下皇子,取名赵受益。

真宗大喜,进封刘娥为德妃。

其实这是真宗和刘娥移花接木之计。

刘娥在一寺庙内发现一美貌尼姑李氏,便先把她收为侍女,之后又让李氏送于真宗侍寝。

不久,李氏怀孕。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为真宗生下了当时唯一的皇子。

刘娥就将此皇子取为己子,并且让与其最要好的杨淑妃代为养育。

公元1012年十二月,37岁的刘娥终于如愿以偿,被真宗立为皇后。

李氏

37岁,在古代而言,已可用年老色衰来形容。

那么刘娥到底凭借什么能够在22年间一直得到真宗宠爱?

善解人意之外,还有处理事务的干练。

刘娥身为皇后,处置宫闱之事;真宗皇帝退朝后,阅览天下的奏章,多至深夜,刘娥总是陪伴左右,参与国事的处理。

刘娥处理政事,“周谨恭密”,越来越被真宗倚重和信任。

公元1019年,刘娥迎来的人生的第一个危机。

这一年,太白昼现,经过占卜,得出结论:“女主昌”。

这显然是一个阴谋,矛头直指刘娥。

此时真宗多病,把不少重要事务交刘娥处置或与她商量处理。渐渐地,刘娥渐渐把持了朝政。他的前夫龚美,改名刘美,成为刘娥的哥哥,在天禧三年(1019年)被任命为侍卫马军都虞候,并主管本司事务,执掌了军权。其他几位禁军首领也同刘娥关系密切。

病中的真宗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也担心刘娥会危及赵氏江山。

如何防患于未然?真宗决定让太子监国,培养支持太子的势力,渐渐架空刘娥。

太子是谁?刘娥的养子赵受益。

公元1018年8月,赵受益被册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即之后的宋仁宗。

参与此次“太子监国”之事者为近侍周怀正、名相寇准等人。

可惜最终事泄,在刘娥质问之下,真宗一时惊惧,竟然以“不记与准初有成言”为由,把事情全部推给了寇准。

于是,刘娥支持寇准的政敌丁谓攻击寇准,最终将寇准罢相,削莱国公头衔,杀周怀正。

之后又将寇准从知相州,再迁安州,由安州再贬至道州,公元1022年再贬至雷州。

公元1023年,刘娥眼中之钉——寇准病逝于雷州贬所,终年62岁。

公元1022年3月23日,真宗赵恒驾崩,享年55岁,在位共25年。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

公元1022年六月,刘娥将丁谓罢相,抄没家产,贬至崖州,自此大权独揽

48岁的刘娥与13岁的仁宗五日一御承明殿,仁宗位左,刘娥位右。

刘娥正式开始了她的临朝听政时代。

寇准

公元1024年11月,刘娥身穿帝王龙袍(衮衣),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

公元1029年,刘娥治宰相曹利用谋反之罪,致使曹利用在贬途自尽身亡。曹利用是澶渊之盟签订时宋朝的代表,贬死曹利用,再次向群臣展示了她不可撼动的权威。

之后,刘娥想当武则天了,只需向前半步。

她在上朝时,装作不经意间问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

有刚直的朝臣大胆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

刘娥听后,沉默不语……

然而,历代总不缺溜须拍马之徒。殿中丞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权知开封府程琳献上《武后临朝图》,均在暗示刘娥称帝。

刘娥心又动了,她把书和图置于朝廷之上,让朝臣讨论。

大臣鲁宗道说:“如果这样做,又将置当今皇帝于何处?”

看着满朝无言的大臣,刘娥知道事不可为,最终还是踩下了急刹车。

她把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然而,她终究心有不甘。

公元1033年二月,刘娥仍再次身着帝王衮服,在宋朝太庙祭祀宋太祖等宋朝历代帝王。

如此服装,如此举动,只有当世帝王方可行之,过一把皇帝瘾,成为刘娥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

但是此举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无奈,作为对群臣和士大夫的妥协,刘娥在祭祀前,将帝王衮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同时,没有佩戴男性帝王的佩剑。

一月后,公元1033年三月,刘娥染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下令大赦天下,将寇准、曹利用恢复旧有官职,并将丁谓从贬黜的远地内迁。

临终前,仁宗陪侍在榻前,刘娥已经口不能言,只是用手几次努力牵扯身上的衣服。

仁宗不解其意,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

仁宗醒悟,下令给太后换上后服,之后刘娥安然离世,享年65岁。

刘娥和仁宗

刘娥死后不久,身后便掀起了轩然大波。

此大波的源头即刘娥非仁宗的生母。

一直以来,刘娥都是自己的生母,仁宗从来没有怀疑过。

然而刘娥一死,这秘密便不再是秘密了。

揭起这个盖子的是荆王赵元俨。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子,宋真宗的八弟,宋仁宗的八叔,即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之一。

赵元俨在赵氏皇族中最具威名,这便遭到了刘娥的嫉恨。这十余年来,他一直佯装疯癫,称病不朝。

刘娥死了,25岁的仁宗终于亲政了。赵元俨可以开口了,他对侄儿仁宗说:“刘后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的。”

仁宗大惊,忙去问一直养育他的皇太妃杨氏,杨氏自然不可再隐瞒,便如实告知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

真相大白,仁宗伤痛欲绝,生母竟然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

他几日不能上朝,并下诏自责。他下令派兵包围了刘氏亲眷的府邸,并派人到母亲李妃灵柩所在的洪福院查看。

他要查明母亲死因,还母亲一个公道。

李妃的棺椁被打开了,仁宗第一次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脸,在水银养护下,面色如生。

李妃安然躺在棺椁中,身着皇太后的冠服。

仁宗的一腔怒火瞬间泄了,感叹道:“人的话,岂可尽信啊!” 随后,他在刘娥灵柩前焚香祭拜,哭着说:“自今以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对养育他的刘后和杨妃,仁宗一直很敬重,分别称她们为大娘娘和小娘娘。

公元1033年十月,仁宗率群臣将刘娥下葬,陪葬宋真宗永定陵,谥号“章献明肃”皇后。母亲李妃也陪葬永定陵,谥为“章懿皇后”。

这也是仁宗唯一能为母亲争来的名分了。

李氏,这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生下仁宗后,她就再也没见过儿子。之后她还为真宗生下一个女儿,但不久就夭折了。

公元1010年生下皇子,她只被封为崇阳县君,这只是一个无品的预备嫔妃头衔。公元1016年,生下女儿后,她才被晋封为五品的才人。公元1018年,儿子被封为太子,她被晋封为正二品的顺容。

公元1022年,真宗驾崩,仁宗即位。

刘娥为防皇帝不是其亲子的消息走露,把李妃迁往真宗永定陵守陵。

但刘娥并没有把事做绝,又命刘美、张怀德访得李妃的亲属,把她的弟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

儿子当了十年皇帝后,即公元1032年,李妃病重,刘娥晋封李氏为正一品的宸妃,派遣太医前去医治。册封当日,李宸妃逝世,享年46岁。

刘娥下令以皇太后的礼仪厚葬李氏,并以用水银实棺。

其实,在李宸妃死后,刘娥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并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

但宰相吕夷简一句话点醒了她。

吕夷简说:“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

其大意为,太后您将来驾崩了,皇帝一定会发现真相,那时候,刘氏一族就有麻烦了。

刘娥恍然大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从卖艺的孤女,到开创大宋皇朝女主临朝先河的皇后,在中国历代后妃中,刘娥无疑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她贪恋权力,但却颇有作为,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这个评价颇为中肯。

元代以来,刘娥、李宸妃的故事进入了文学创作的视野,成为民间戏剧、小说的题材,逐渐改编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