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陇南市的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在四川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河道全长576千米,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千米。河道穿行于山区峡谷,平均比降为4.83%,天然落差2783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白龙江沿岸多峡谷,灌溉功能很弱,但水能蕴藏量432万千瓦,沿干支流已经实现了多梯级开发,拥有严厉碧口、宝珠寺等大中型水力发电枢纽。 白龙江迭部、舟曲县段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各种人为因素,经常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010年8月7日,舟曲县特大泥石流,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遇难1557人,失踪284人,累计门诊治疗2315人。白龙江流域内多民族杂居,主要有汉、藏族、回、羌、蒙古、苗等民族。历史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是汉蜀之间的战略要地,中国工农红军过川入陇的重要通道,流域内历史战争遗迹遍布。有阴平古道、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俄界会议"会址、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等知名历史遗迹。 ![]() ![]() 历史沿革 明代开始,为了巩固边关,教化"异族",政府开始了往白龙江流域大规模地迁徙汉人的"工程"。加上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更为重要的是两次流民高潮,使汉民逐渐成为流域的主体居民。第一次流民高潮出现在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期间,川蜀移民大量涌入白龙江流域。第二次流民高潮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大起义的十多年间,陕西移民大量涌入本流域。 ![]() 发源地 ![]() 干流概况 白龙江 嘉陵江支流。曾名桓水、羌水、白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四川省北部,源于甘肃省碌曲县西的郭尔莽梁北麓.东流经四川若尔盖县北,复入甘肃省迭部县,汇达拉曲、脂子曲。再东流人舟曲后,转东南流,至宕昌县两河口有岷江由北汇人,到武都县两水镇又有拱坝河从西注人。再东南过武都县城南,至透防街折向西南,汇羊汤河后。又东南流,汇五库河、白水江、让水河,经碧口水库。至雄子沟东人四川省青川县,再东南至昭化北人嘉陵江。全长576公里,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8亿立方米。甘肃省境内长475公里,流域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3.8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840万吨。流经陇南山区,森林茂密,河谷峡窄,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嘉陵江右岸支流白龙江,白龙江属于嘉陵江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1800余平方公里,河长570余公里,天然落差约278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约430余万千瓦。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川西北高原交错地带。干流发源于甘肃省碌曲县郎木乡,于四川广元县昭化镇汇入嘉陵江。流域内高山起伏,水系不对称,支流大部分布在右岸,干流河道平均坡降约为4.8‰。两河口以上属山原地区,北面上段以迭山山系与黄河支流洮河分水,西南面与黄河支流黑河相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南面以岷山山系与岷江、涪江分界。河道蜿蜒于高山峡谷之中,平均坡降超过10%,最陡处接近30%。中段两河口至碧口以高山为主,有部分高原和少量河谷平坝,河段平均坡降约3.0%,武都水文站河宽约80~150米,枯水时平均水深约0.6米;碧口以下,属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丘陵过渡地带。干流右侧有白水江、清江河等支流汇入。白龙江下游河段河谷开阔,间有较宽的河谷平坝,水流减缓,平均坡降约1.5%,在广元县三磊坝水文站河宽约110~160米,枯水时平均水深约1.5米。 白龙江古名"桓水"、"羌水"和 "白水"。《尚书·禹贡》中 "西顷因桓是,浮于(嘉陵江),逾于沔(汉水)"的"桓水",即指今白龙江。《汉书·地理志》记载:"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 ![]() 主要支流 白龙江水系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分布,支流大部分在右岸汇入。主干及主要支汊向西北伸展。白龙江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13条;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有11条。 ![]() 岷江 白龙江支流。曾名白龙江,乾江。宕昌县内又名宕昌河。因宕昌县古属岷州,故名。源于宕昌县与岷县之间分水岭南侧,东南流经哈达铺、宕昌镇,至两河口注人白龙江。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223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7亿立方米。支流有理川河、南河、油房河、官鹅河、大河坝河,东拉河等。流经陇南山区,河床比较大,水力资源丰富。上游多森林、草原;中下游河谷两岸陡峭,常有泥石流发生。 白水江 白龙江支流。曾名羌水。因在甘肃省文县,故又名文县河。上游名黑河,源于四川省南坪县崛山中段郎架岭东北,东南流至黑河塘后始称白水江。再东南流至柴门关人甘肃省文县。东流有中路河、马莲河由北岸注人,南岸又有白马河、丹堡河汇人。再东至关头坝人白龙在。全长295,6公里,篙坪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8134平方公里,甘肃境内长107公里,流域面积303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4.7亿立方米。以降雨补给为主,河床比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 经济文化 ![]() 从广元到青木川的国道沿着白龙江河谷而行。蜿蜒千里的白龙江,发源于景色秀美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 郎木寺附近,是嘉陵江最大、武都郡最西的支流,又被称为中国西部的佛教文化圣河。属长江水系。 ![]() 白龙江,原先不叫白龙江,古名桓水、羌水。之所以称“羌水”,是因为古时候沿江两岸居住着古老而赫赫有名的羌氐民众而得名。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青木川就是一座羌族古镇。 之所以被改称白龙江,源自于民间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最宠爱的小儿子小白龙,桀骜不驯,趁看管它的蟹将不备,偷偷地遛出东海,驾云腾雾,飞上蓝天。自由自在地在蓝天翱翔,小白龙好不快活,忘乎所以,一回头,东海已不见踪影,心中一慌,不由低头向下一看,只见奇峰秀岭绵延不断,林海苍茫松涛翻滚,翠绿群山之间,一条白练般的大江,浩浩荡荡,蜿蜒穿梭在苍山翠谷之间。小白龙顿时心旷神怡,离水已久的他,不由地一个猛子扎入江中,便再也没有离开。 ![]() ![]() 纳摩大峡谷 ![]() ![]() ![]() ![]() ![]() ![]() ![]() ![]() ![]() ![]() ![]() ![]() ![]() ![]() 甘南风景 天下黄河第一弯旅游风情线 ![]()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浩浩荡荡东下,在甘南玛曲县形成了一个423公里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形成了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孕育出了诸多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七仙女峰、西麦朵合塘、采日玛灌木林、贡赛尔喀木道、格萨尔发祥地玛麦哲木道、首曲第一桥等独特秀美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这块宝地曾被十一世班禅大师题词为“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发祥地兴旺发达”。 洮河民族民俗旅游风情线 ![]() 领略遗世独立的自然风光和灿烂悠久的民俗文化,在碌曲感受“中国锅庄舞之乡”的热情,聆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州花儿”在临潭大地唱响。这里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城镇孕育的江淮遗风,有安多古刹禅定寺守望的藏王故里,勒秀洮河的婉约动人和美仁草原的辽阔独特,每一步都是美景,每一处都是故事。 大夏河宗教文化旅游风情线 ![]() 这里充满了神秘色彩,连绵不绝的大夏河从这里起源,深厚涵养着藏汉走廊的地理人文和历史传承,神秘诠释着“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的慈悲与肃穆。在这条风情线上,有在300年风雨里见证了甘南的沧桑巨变和宗教兴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向西可以到桑科草原,体验纯正高原游牧文化;向北到甘加古城,感悟古城遗迹的沧桑历史;向东至云上天池达尔宗湖,欣赏高原圣湖的秀丽景致;东北至熊猫沟自然景区享受天然氧吧的静谧。 白龙江高山峡谷旅游风情线 ![]() 跌宕起伏的白龙江在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上,完美勾勒出迭部大峡谷的磅礴身躯和舟曲小江南的靓丽姿颜。 顺着白龙江的流向,能看到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人间秘境“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扎尕那、云遮雾掩的甘南第一高峰措美峰、高原神山拉尕山等诸多美景。 213国道草原湿地旅游风情线 ![]() 一条道路贯通西藏与内陆,串联了图画一般美丽的风景,绘就了梦境一般极致的人文。 行走213线,看尕海湖若东方神女,看则岔石林的陡峭嵯峨,看尕秀村在晨曦里把炊烟升起,看郭莽湿地慢慢拉开晨雾,看夕阳下的米拉日巴佛阁洒满一地,佛的金光,听鹰笛被牧人吹响。这一路还有很多不同的美景等你去寻觅。 红色旅游风情线 ![]()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在甘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璀璨生辉的甘南红色旅游资源无疑是一曲壮美的歌,是一支摄魂的曲。 追寻先烈的足迹,触摸天险腊子口的碑石,听当地人讲述长征于此的峥嵘往事;走进茨日那毛泽东故居,感动于昔日伟人的艰苦不屈;亦或思想跟随迭山的云,回忆俄界会议召开的历史时刻;脚步跟随长征的足迹,走进洮州卫城厚重的城门,苏维埃旧址在历史的风雨中摇动檐角的风铃,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讲述着卓尼土司杨积庆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 腊子口战役 ![]() ![]() ![]() ![]() ![]() ![]()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此次战役,红军突破了长征中的最后一道关口,为顺利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通道。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腊子口周围是崇山峻岭,东西两侧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间是一个宽8米左右的隘口,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抬头望去,只见一线青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比背水一战还严峻。背水一战尚可渡水而退,但红军已无路可退,四面受敌:前有甘肃军阀,后有从四川追来的刘文辉部,周边还有卓尼杨土司的队伍,以及胡宗南部的主力,若不能尽快拿下天险腊子口,不但无法实现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张,红军还将会面临被敌人合围的危险,甚至连掉头南下、重回草地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毛泽东果断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当时,驻守在腊子口的敌军有两个营,其中一个营扼守隘口,另外一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谷地。守军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碉堡,形成交叉的火力网。此外,敌人在腊子口附近地区还配置了两个师,可随时增援,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去路。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于9月12日,到达腊子口。甘肃国民党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后侧有从四川跟来的刘文辉的川边军侧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1935年9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头部队到达甘肃省岷山县以南的哈达铺。红军各部先后在哈达铺一带休整。21日,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22日,毛泽东等在哈达铺期间,通过国民党的报纸了解到陕北红军的大致情况。是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布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并宣布陕甘支队下属3个纵队。第一纵队林彪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第二纵队彭雪枫为司令员,李富春为政委;第三纵队叶剑英为司令员,邓发为政委。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天险腊子口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驰名中外。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红军主力从朱立沟(朱李沟景区)翻山越岭到达哈达铺,红军余部从牛路沟(即一线天景区)翻山到达岷县,沿途有当年红军走过的木桥和栈道。从这里可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建立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情景,也可以重走长征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仗红军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英雄的红四团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在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1993由迭部林业局出资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下辨之战 下辨县,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三十里。西汉改置下辨道,东汉复为下辨县,移武都郡治此。《三国志·魏书·曹休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辨,太祖遣曹洪征之”。《宋书·氐胡传》:西晋建兴五年(317),“戊搜卒,(杨)难敌袭位。与坚头分部曲,难敌号左贤王,屯下辨”。皆此。北周省入修城县。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三月,曹洪率军进攻蜀下辨守军吴兰部。此时,张飞、马超屯兵于固山(约今甘肃成县境)。扬言欲切断曹军后路。曹军分析认为,此乃虚张声势,遂坚定决心,突袭吴兰,将吴兰击杀,张飞、马超退走。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年),曹刘爆发汉中之战,下辨之战乃是此役的前哨战。由曹洪以及实习生曹休对阵一路破西川败张郃势头正劲的三国名将张飞。此役曹休识破张飞诡计,速战速决击破吴兰,迫使张飞退军,赢得了汉中之战的开门红。此役彰显出曹休的名将潜质,奠定了曹休未来在曹营当中的地位。《三国志集解》:张飞屯固山,曹洪破吴兰,飞退走。是飞虽勇猛,亦时为强敌所败也。 西狭篇 ![]() 国家AAAA级景区—西狭颂,距成县县城约13公里,因历经1800多年仍碑立原址,完好无损地保存有我国“汉三颂”之首的《西狭颂》摩崖石刻群而闻名于世。景区集幽深奇险的峡谷景观、俊俏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高古雄伟、传神吉祥的《西狭颂》《五瑞图》融为一体。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美丽的峡谷风光,再加上相映成趣的山、水、石、树和亭、桥、廊、榭,使景区显得神秘而有灵气,其西狭颂碑的书法艺术被中国近代史名人康有为、梁启超和当代国际知名学者霍松林誉为“天下隶书第一”,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名碑”。景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甘肃省十大名胜风景区和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十大景区。 ![]() 《西狭颂》摩崖石刻,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 ![]() 《西狭颂》镌刻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其碑面向内凹进,上有天然石龛遮掩,崖面坐阴,相隔不足20米的单山相蔽,且崖下潭水相润。故《西狭颂》崖面风吹不着,雨洒不着,日晒不到,加之地处偏僻峡谷,山势险峻,道路难行,人迹罕之,崖面陡峭,距地面较高,不易攀爬,锤拓难度很大,虽经1800余年之久,碑文等完好无缺。1982年修起碑亭和铁栅以作保护。近年经政府修葺、曲径通幽,栈道悬壁,古亭护于崖前,铁栅栏阻人进前,但观瞻碑文无碍。并不是讹传的“碑石几经刻洗,已貌存神遗”,而是古碑神采依旧照人,公元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西狭颂》碑刻书法奇绝,画艺精湛,文图并茂,珠连壁合,在汉碑中别具一格,异采独放,被国际知名学者霍松林教授评为“天下隶书第一”。它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 ![]() ![]() 西狭奇在山、美在水。抬眼望去,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高山,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悬崖。山崖上绿树层叠,其间亦或有古树参天,老藤缠绕。两山之间的响水河,或在峡谷中潺潺绕行,或在巨石间冲腾奔泻,浪花激起的水声,站在远处也能听到。更有意思的是悬崖上的水,或化成一条白练从高处垂落而下,或从栈道上方形成珠帘,飞溅滴注,蔚为壮观。 ![]() ![]() 西狭,永远是您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回归自然的理想圣地。 鸡峰山篇 成县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景区东接飞龙峡,西连五仙山,全长19公里,最大宽度9公里,总面积4200公顷,属西秦岭余脉,主峰海拔1917米。1999年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鸡峰耸翠”名列成州十景之首,现为陇南市十大名牌景区。 鸡峰山,史称鸡头山,俗称鸡山,因“奇峰孤耸,直入云际,状似鸡首”得名,以气候宜人,林木繁茂,景观奇特而闻名遐迩。 ![]() ![]() ![]() ![]() ![]() 徽成盆地 徽成盆地位于甘、陕、川三省的交汇之处,北面毗邻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周边围绕天水、宝鸡、汉中、广元等中等发达城市,与兰州、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大城市遥相呼应,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及长期以来与周边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徽成盆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秦岭南麓徽成盆地、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东径105°23′-105°57′,北纬33°29′-34°21′,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辖辖17镇、13个居委会、245个村。成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为南北过渡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素有"陇右小江南"之称。 祁山 ![]() 南宋绍熙2年(1191)4月,野仙孙元明无疾而化,留偈([jì] 即佛经中的唱词)曰:"佯狂八十六年,识得玄中又玄,今朝摆手归去,笑彻蓬壶洞天"。栖真岩风景很美,古人有诗赞曰:"千层水墨林峦晓,一片丹青草树秋"。为篆祁山书阳刻。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门外有照壁、戏台,为建国前后重建或改建。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文管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祁山已成了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麦积区)。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郃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