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 统 建 筑 中 的 “ 斋 ”

 zzm1008图书馆 2023-02-16 发布于上海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它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人为的将建筑融合在叠山理水之间,掩映于树影婆娑之中,与山水交相辉映,或主或辅,或明或暗,错落有致,构成完美和谐的空间艺术整体。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形成心悦目、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又具有实用功能的良好环境。

图片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图片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其中斋,本是斋戒的意思,佛教建筑中有斋室,伊斯兰教中有斋月。
图片
斋作为建筑形式,不像宫殿、寺庙、陵墓那样有一个具体的建筑形态,它的讲究并不多,建造方法也因主人的喜好而不同,据《中国古代建筑辞典》里介绍:“斋”,并不代表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只是一种坐居的房屋之意。
图片
 书斋建筑
《园治》中说:“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斋,是取聚气而足以敛神,令人有肃然起敬之意。由于斋为藏修密处,所以建筑形式多不高大显露。私家园林中的斋,多为家中读书的地方。
图片
江苏苏州织造署花园来今雨斋
古时候人们为了求取功名,往往用功读书,“四书五经”都要读熟,可谓十年寒窗苦读书。所以书房往往也曰“斋”。“藏修密处”,即摒绝世虑,以隐而修之,其地方多为隐密不显。
图片
故宫·养性斋
北京故宫御花园的养性斋是一座书房,是清代帝王读书、休息之处,位于御花园的西南角。
养性斋同样是一座两层的楼房,上下层皆带走廊、设栏杆,帝王读书之余可以凭栏观景,略作休息。
图片
养性斋的平面比较特殊,是凹字形,前部开口,正对着斋前假山。
因为有了假山的屏蔽,所以环境也自然幽静起来。
图片
王安石的“昭文斋'
王安石这人不仅“变法牛”,人读书更牛,当时文人间都是互相“看不起”的,时时刻刻都要显示自己的“博学”,故这个“显示”就体现在了“斋”的取名上。王安石的“斋”取自《左传》“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意思就是炫耀自己文采特别好。
图片
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斋”
钱大昕是清朝很有名的博学之人,谝览群书,其书房取名“十驾斋”,出自荀子的《劝学》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意思是说自己在治学、立业上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图片
蒲松龄聊斋
小时候看蒲松龄的“聊斋故事”,那简直是害怕的不要不要的,但“聊斋”实则也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蒲松龄在此书斋中弄了一个小茶棚,专门向来往的路人询问一些神鬼和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润色和改造记录了下来。
《聊斋志异》的“志”就是“记录”的意思,'异”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
图片
曾国藩求阙斋
曾国藩的书斋名很有意思,别人都是希望自己生活,事业圆圆满满,而他却要“求阙”,“阙”,“缺也”,为什么曾国藩要求“缺”呢?
主要是因为他觉得人生的美好,就在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缺失之美。花未全开尚有艳极之时,月未全圆必有满盈之刻,一日花全开了,月全圆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命的快速衰竭。
人生有点“缺憾”,则意味无穷,预示着有无限的“可能性”。
图片
苏州古典园林的营造者多为文人,书斋更是不可缺少的建筑。古典园林与书斋庭院共生共荣,在文人的读书生活中相映成辉,其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共同体现着古代文人的旨趣和精神追求。
图片
留园 还我读书斋 
位于揖峰轩后,为一独立的幽僻院落。庭院三面半壁廊环绕,墙体上镶嵌有几十余件《留园法帖》书条石,包含王珣、孙过庭、谢庄、欧阳询、谢安等晋唐名家墨迹。院中部设有一小花池,栽植黄杨、朴树、蒲葵各一株,沿阶草丛点缀。庭院小巧简朴,细节处理精致。
图片
斋名源于西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句意。曾被称“还读馆”,后称“还我读书斋”,1953年后曾称“还我读书处”,现恢复原名。
图片
艺圃 芹庐 
芹庐是当年文震孟、文震亨兄弟二人的读书之处。
《诗经·鲁颂·伴水》中有诗句“思乐伴水,薄采其芹”,伴水边的采芹人,古代专指有才学的读书人,故而得名。其南北对称的两间建筑,大小、结构完全一样,分别名为“南斋”“香草居”,寓意与“芹庐”相契合。
图片
两建筑之间由 “鹤柴”相连,南北对照,寓意文氏兄弟手足情深。院内有湖石花池,一株白皮松,数株南天竹,几丛沿阶草,营造出静谧幽雅的气质。
图片
耦园还砚斋
位于安乐国东南,望月亭之北。斋陈设极雅,是园主沈秉成之书斋。据清俞樾题匾跋记载,园主曾祖曾用一砚,久而失之,后被园主复得,故以“还砚”命斋名。
图片
后壁挂有一幅《松荫读易图》,画的是一位长者在松下依石而坐,认真研读《易经》。旁边有副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为石庵居士刘墉撰书,表达园主人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
图片
无俗韵轩
园主沈氏夫妻二人“文燕过从,发藻连情”,有男主人的书房,那也要安排一处女主人的书房与之相对。
女主人严永华的书房位于东花园西侧,坐南朝北,自成一院。轩南侧花圃原为耦园菜园,20世纪60年代开放时改为花圃。
图片
庭院湖石花台内置“浮玉”“白业”“古月”三座石峰。轩额为1987年添置,取自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图片
网师园集虚斋
位于网师园中心水池的东北部,竹外一支轩的后面,斋与轩之间仅有一墙之隔。
图片
集虚斋是一座二层的楼房,上下两层的面阔皆为三开间,前部安装木质隔扇,顶为单檐硬山式。“集虚”之名取自《庄子·人间世》中“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句意。集虚斋体量高大,又居于较好的位置,所以登楼观景视野非常好。
图片
狮子林立雪堂 
位于燕誉堂西南,坐东朝西,原为传法之所,取“慧可立雪”的佛家故事为名。东墙开方形明窗一扇,窗外为燕誉堂南庭院。堂中置落地圆光罩,堂西有雨闼栏杆和12扇半窗相隔。堂南有一小天井。堂西庭院,有狮子静观牛吃蟹、三脚蟾蜍、三元石等湖石小品。
图片
拙政园 听雨轩 
位于中花园东南,坐南朝北。旧时为书斋,庭院内西北一泓池水,植有睡莲,池边芭蕉翠竹,轩南长窗外也植芭蕉数丛,取宋代诗人杨万里“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诗意,名“听雨轩”。
图片
意境似于明代文徵明《拙政园十二景图》中《芭蕉槛》。
图片
沧浪亭 翠玲珑 
位于看山楼西北侧,五百名贤祠南。南宋时韩世忠曾在沧浪亭题过“翠玲珑”额,取苏舜钦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
图片
建筑形式独特,轩内外景观浑然一体。轩外遍植翠竹。旧时文人骚客常在此静观、觞咏、品茗、雅集。
还有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网师园的“殿春簃”等这种建筑往往将“斋”字隐去,甚为含蓄,也更富有内涵。
图片
刘鹗 抱残守缺斋
古人在给“斋”取名时,大部分是要表达自己的志向、人生态度和理想,毕竟文人墨客们把自己的“书斋”当做了一张“名片”,每当友人来访时,对方可以凭借书斋名对你的治学态度做一个“判断”。
中国古代文人很喜欢称自己的工作室曰“斋”,只不过代表自己专心治学而己。
通俗点来说,它就是一个身处于幽静环境之中的“独立书房”,主要是那些爱附庸风雅、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们对自己书房的一种“雅称”。
图片
“堂屋宜大,书室宜小,”“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云林清,高梧古石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
——文震亨《长物志》
图片
关于“斋”的“出生年代”,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大约是在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及纸张普及之后,因为“斋”一般作为书房,主打“小而温馨”,如果造纸术没发明,大家看书都是用那种甲骨板或者是竹简的话,“斋”肯定是装不下的。因此,可以推测,“斋”的出现大约在唐、宋之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