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正当苏芬战争正酣之时,英国尤其是法国,希望能支持芬兰抵抗力量对抗苏联的进攻,至于苏联为何攻打芬兰后面细说。 因此,他们与挪威和瑞典政府联系,希望开辟绿色通道,让英法两国的远征军前往援助芬兰。 得到这一情报后,德国政府开始研究抢先同盟国军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登陆的策略。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其濒临波罗的海、挪威海及北欧巴伦支海,与俄罗斯和芬兰北部接壤,北至芬兰,意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居住之地”。 “斯堪的纳维亚”一词源自条顿语“skadino”,意为“黑暗”,再加上表示领土的后缀-via,全名意为“黑暗的地方”,因半岛地处高纬、冬季黑夜很长而得名。 半岛南北长1850千米,东西宽400-700千米, 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有挪威、瑞典两国以及芬兰北端的一小部分,人口约1200余万,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横恒于两个国家之间, 英法两国认为,控制挪威的纳尔维克地区和瑞典北部的矿山十分必要,这样就能切断德国铁矿石的运输线,然而,瑞典和挪威政府害怕被卷入战争中,拒绝了英法两国关于开通绿色通道前往援助芬兰的请求。 当时,德国每年消耗的铁矿石多达1500万吨,有1100万吨需要途径挪威港口才能从瑞典运至德国,对于希特勒而言,挪威是其军事版图的绝对大后方,是不容任何错失的生命线。 德国占领波兰后,希特勒最初的想法是在1939年11月,从波兰调集德军部队攻打低地国家(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和法国。 尤其是,他特别想占领英吉利海峡岸边的港口和飞机场,以便攻打他认为的头号危险敌人——英国。 而德军将领们却感到心神不宁,他们觉得,凭法国军队的军事实力一定会导致另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 而此时,能够支撑德国继续扩张的燃料和原材料都已经开始短缺,属下告诉希特勒,国防军军需物品,尤其是炮弹和坦克非常短缺的时候,希特勒暴跳如雷。 对小小的波兰的简短攻击,耗尽了德军的军事储备物资,并暴露出了马克I型和马克II型坦克的不足之处。 希特勒指责军队的采购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不久后,便调遣了他的首席建筑师弗里茨·托特博士全权负责军队物品的采购和管理工作。 受到性格因素的影响,希特勒下令使用所有的原材料储备物资,而“不用考虑未来,也不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考虑”,他强调说,不用为此而担忧,一旦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了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的煤矿和铁矿地区,所有原材料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非常赞同希特勒野心勃勃的侵略行为,但是,雷德尔劝说元首按照他的计划,先入侵挪威,让德国海军能够从侧面操控英国海运。 长期以来,控制北海的英国皇家海军是德国的心腹大患,一战中的德国海军就曾试图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但最终无能为力。 雷德尔还拿出证据说明,占领挪威北部的港口纳尔维克的重要性,可以保证来自瑞典的铁矿石安全地运抵德国,这对德国的战争工业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他向希特勒引荐了挪威的前纳粹党领导人维德昆·吉斯林,吉斯林也极力向希特勒阐述德国占领挪威的必要性。 作为对芬兰的援助计划的一部分,英国和法国介入对挪威国事的干预,这种威胁的确让希特勒感到心神不宁。 假如英国派海军进驻挪威南部的话,那么他们将切断德国与波罗的海的海运交通线。 德国党卫军首领希姆勒也盯准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想把那里变成党卫军部队的新兵补给区,然而,纳粹党试图同化斯堪的纳维亚各个国家的计划,并未如愿以偿。 纳粹德国并不知道,此时还是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最初的计划并不仅限于封锁波罗的海那么单纯,1940年,因饱受德国水面舰队的侵扰危险,英国人为了使苏联能够尽早参战并吸引德国水面舰队,制定了一份“凯瑟琳计划”,打算重演德国人一战将“戈本”赠与土耳其的方法一样,让苏联加入同盟国阵营,可是,这个计划因德军在波罗的海严密封锁,使战舰无法通过而取消。 丘吉尔的确想控制纳尔维克港口,切断瑞典矿石运往德国的路线,但是张伯伦和战时内阁极力反对,因为这样一来,挪威就不会继续保持中立。 不久后,丘吉尔就遇到了一个早已料到的危险。2月16日,英国部落级驱逐舰“哥萨克”号,在挪威海域拦截了德国袖珍战列舰“格拉夫·斯佩”号的补给船“阿尔特马克”号,解救了一批英国商船队的船员。 当时,英国船员听到的最令人激动的呼喊声是——“我们是英国皇家海军!”,这让遭受到战争烦扰之苦的英国民众感到异常的兴奋。 作为对这件事情的回应,纳粹德国海军在这一海域,增派了兵力。 3月1日,希特勒决定暂缓入侵西欧,他发出绝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随时做好占领挪威的准备,同时要抢先占领丹麦,作为占领挪威的跳板。 希特勒强调 :一是首要保障瑞典的铁矿砂基地;二是在道义上把这次占领视为和平占领,目的是用武力保护挪威的中立,而不是侵略。 于是,海军元帅雷德尔很快制定了一个代号“威瑟堡演习”的作战计划,主要内容是:以海陆空三军联合实施突然袭击为主要手段,从南到北在挪威的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6个主要港口登陆,登陆行动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迅雷不及丹麦掩耳盗铃之势,派出两支空降部队。 用一支伞兵夺取丹麦的奥尔堡机场,作为德国空军进攻挪威的前进基地。 用另一支伞兵拿下斯托海峡大桥,攻占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迫使丹麦国王投降,将丹麦作为进攻挪威的跳板。与此同时,空降第二路伞兵,夺取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机场和斯坦万格的索拉机场,保障航空兵主力顺利占领,然后从陆上突击挪威各个港口。 第二阶段:在挪威中部和北部地区空降,以保障地面部队由南向北,迅速占领挪威的其他两个港口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 第三阶段:在占领了挪威的各个港口机场之后,德军可以让自己的飞机进驻,进而夺取各自海域的制空权,利用空军打击英国皇家海军可能的进攻。 攻击这两个国家的命令一下,让德国陆军和空军都大吃一惊,他们觉得,自己面临的是与入侵法国一样大的难题,特别是戈林,显得特别的狂躁不安,他更多的是感到非常的愤怒,觉得希特勒没有和他商量,就擅自做了决定。 3月7日,希特勒又一次签发出击指令,这个指令来得非常紧急,因为空军侦察报告说,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在斯卡帕湾布置了精锐兵力。 照此推测,英国将会从挪威海岸登陆,然而,几天后传来的苏联和芬兰结束战争的消息,让德军最高统帅部产生了复杂的感情。 就连一直迫于压力,而想方设法计划如何攻击挪威的纳粹德国海军参谋部的参谋们,也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他们认为,威胁已经消失,英国和法国再也找不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登陆的借口。 但是,希特勒和包括海军元帅雷德尔在内的其他一些人则认为,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入侵行动继续并必须提前。而且,德国攻占别的国家,也是迫使瑞典源源不断地运送铁矿石的最有效方式。 一旦入侵成功,德国就在面对英国东部海岸线的地方,有了自己的军事基地,并且还有了通向北大西洋的便利通道,一想到这点,希特勒就兴奋异常。 4月8日,英国同意法国在远离纳尔维克水域的地方开采矿石的计划,于是,海军大臣丘吉尔部署了一支两栖登陆部队,因为他认定,德国会有所反应,但是,张伯伦却依旧保持他小心谨慎地做事风格。 英国人并不知道,4月7日这一天,一支装载着陆军部队的大型德国海军舰队,正在从威廉港启航,向挪威北部的特隆郝姆和纳尔维克驶去。 这支舰队由战斗巡洋舰“格奈泽”号和“沙恩霍斯特”号,还有重型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14艘驱逐舰组成。 另外,还有4支舰队则前往挪威南部的港口。 他们是实施挪威战役的德军部队,德军统帅部调集了海军的全部家底,共计234艘舰艇,陆军第21集团军的5个步兵师约14万人。 由曾在北欧作战的德军第21集团军司令法尔肯霍斯特上将担任战役总指挥,另外,还有空军的6个航空兵师和1300架飞机,2个空降师约一万人,配合行动。 一架英国飞机发现了这支德国特遣部队,当时观测到的德军战舰是由海军中将贡特尔·吕特廷斯指挥的佯攻舰队。 英国皇家空军立即对这支德军舰队展开轰炸攻势,可是没有一发炮弹命中德军战舰,由海军元帅查尔斯·福布斯指挥的英国本土舰队,也从斯卡帕湾出发,追赶德军舰队,但是追赶不上。 唯一能来得及拦截德军舰队的是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声望”号和它的护卫驱逐舰,当时,它们在纳尔维克负责保护开采矿石的工作。 其中一艘驱逐舰“萤火虫”号盯准了一艘德军驱逐舰并且猛烈追击,不过,吕特廷斯调遣“希佩尔”号增援,在“萤火虫”号试图向德军驱逐舰开火的时候,将它击沉。 英国皇家海军决定集中全部火力进行这场海战,于是,命令正在承载运送两栖部队的其他战舰,驶往纳尔维克和特隆郝姆,在那里让陆军部队上岸,然后再攻击德军舰队。 但是,这样一来,就拖延了时间,因此,英国本土舰队在德军特遣队面前,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于是,德军吕特廷斯海军中将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将他的驱逐舰送到纳尔维克,然而,4月9日的拂晓,他的战斗中队在海面上发现了英国皇家海军“声望”号。 以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还能精确地射中目标而著称的“声望”号,连续猛击“格奈泽瑙”号,并且击坏了“沙恩霍斯特”号,迫使吕特廷斯的舰队向后撤退,对他的船只进行应急维修。 就在英国皇家海军和纳粹德国海军在北海周旋的时候,4月9日,德国主力舰队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对挪威和丹麦展开了攻势。 一条战线是入侵挪威(威瑟演习作战北线),德国派出了6支陆军分队; 另外一条战线是入侵丹麦(威瑟演习作战南线),德国派出了2支陆军分队和一支机动步兵旅。 纳粹德国海军运输士兵的舰船,在已经选定的几个地点登陆,包括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和卑尔根。 德军登陆挪威示意图 德国空军运送伞兵,在另外一些地方空降登陆,尤其是在奥斯陆登陆。 德军从水陆两个方向入侵哥本哈根和其他7个丹麦的重要城镇。 刚开始,德军最高统帅部还担心英国人会抢先进入挪威,然而事实证明,德军的脚步远远领先于英军。 3月28日,英法在伦敦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于4月5日在挪威海域实施布雷行动,并派部队在挪威各个主要港口登陆,同时在莱茵河空投水雷,以阻止德军向西推进。 但由于法国担心德国报复,反对在莱茵河布雷。两国在一番争议后,将计划推迟了3天,定在1940年4月8日实施。 万万想不到的是,就是这决定性的三天,让希特勒抢占了先机,最终决定了整个挪威战役的胜败。 在丹麦,4月9日凌晨,德军伞兵第一团四连一个排在丹麦北部的奥尔堡机场伞降,面对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从天而降的伞兵,丹麦守军瞬间懵逼,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迅速缴械,德军没费多大劲就控制了机场。 紧接着,准备用于挪威作战的第159步兵团再次降落,使奥尔堡成为德军向挪威空运部队的前进基地。 在向奥尔堡空降的同时,另一路德军伞兵也在通往哥本哈根的斯托海峡大桥附近伞降成功,这里的丹麦守军同样一脸懵逼,一片万籁俱寂之下,德军都没有打开空投的武器箱,直接拔出随身佩戴的手枪,几分钟后,解除了丹麦大桥的守军武装,占领这一咽喉枢纽,随后,德军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向丹麦内陆推进,进入首都哥本哈根,丹麦王室仓皇出逃。 开战仅仅4个小时,丹麦宣布投降,由此成为二战中,最快投降的国家,此次战斗中仅有20余人伤亡,创造了灭国级战争中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投降的先例。 在挪威,4月9日晨5时50分,德军各个海军登陆舰队按时到达预定位置,开始在沿岸各主要港口实施登陆作战,德军第5航空队同时出动了800架作战飞机和250架运输机,从空中压向挪威。 在最北端的纳尔维克海域,10艘德国驱逐舰向港湾迫近时,港内两艘“古董级”的挪威装甲舰“艾得斯伏尔德”和“挪奇”号拒绝了德舰的招降,坚决抵抗,德舰发起攻击,这两艘“古董级”的爷爷舰先后被鱼雷击沉,300名挪威水兵全部阵亡,到上午8时,纳尔维克被德军占领,乘坐在德国驱逐舰的德第21集团军顺利登陆。 在特隆赫姆,守卫该港的挪威第5师师长遵从了挪威的“汉奸”总理吉斯林的号令,未做任何抵抗,便交出了这个良港。 4月9日这天,在挪威第二大港口卑尔根,这里的守军用海岸炮台向逼近的德舰开了炮,重伤了德军一艘轻巡洋舰和一艘辅助舰,无奈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德军军舰太多,而其他队友却不给力,致使其他德舰上的士兵成功登陆,进入了卑尔根。 中午前,德军伞兵部队和两支空降步兵分队占领了该港西南海岸的斯塔万格,附近的索拉机场也遭沦陷,德军由此获得了在挪威的空军基地,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权。 在挪威南部的克里斯蒂安桑,这里的守军也利用海岸炮台,两次击退了德国舰队的进攻,后来,德军以刚刚占领的斯塔万格机场为基地,对炮台进行轰炸,克里斯蒂安桑于下午3时左右陷落。 尽管纳粹德国海军派出了新型重型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和袖珍主力战列舰“吕措”号(“德意志”号的前身),然而,攻克奥斯陆却比想象中还要困难。 德军舰队原计划在4月8日夜间,抵达奥斯陆。为此,德国驻挪威大使馆还派人晚上悄么声地到码头上等候,指望来个里应外合,结果,彻夜等候的大使馆人员快被冻成冰棒了也没有等到舰队的到达。 原来,德军舰队在奥斯陆峡湾的入口处遭到了挪威布雷舰的拦截,1艘德国鱼雷艇被击沉,1艘轻巡洋舰被击伤。 接着,发现德军舰队的挪威海岸炮台和鱼雷共同反击,击沉了“布吕歇尔”号,受到重创之后,“吕措”号也被迫撤退,共有1600名官兵葬身鱼腹。 德军舰队撤退后,4月9日中午,德国空降兵分别从德国本土和已被占领的斯塔万格机场出发,在奥斯陆附近的福纳步机场着陆,他们在“汉奸”吉斯林的“第五纵队”配合下终于占领了奥斯陆。 挪威王室、政府和议会议员,匆忙带着20辆载着黄金和外交部秘密文件的卡车,向北面的哈马尔逃去。 就在德军登陆的同一天,即1940年4月9日午后,骄傲无比英国皇家舰队终于在和德国那支佯攻舰队的对峙中回过味来了,他们迅速摆脱,快速向卑尔根驶去,希望在那里能遇到德军主力舰队,和他们来一场“大炮巨舰”式的决战。 但让皇家海军失望的是,来到卑尔根附近,搜寻了半天也没发现,就在这时,远处天空中,犹如蝗虫过境般的德军轰炸机群奔袭而来,不一会,就炸沉了英军1艘驱逐舰,1艘战列舰和2艘重巡洋舰。 第二天早晨,5艘英国驱逐舰试图驶入模糊不清的纳尔维克峡湾区域,一场大雪将海岸线隐藏了起来,德军U型潜艇无法观测到他们的准确位置。 他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5艘正在补充燃料的德国驱逐舰,击沉了其中2艘之后,立刻就受到其余德军驱逐舰从侧峡湾发起的攻击,两艘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被击沉,三分之一的驱逐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 他们没有退路,所有幸存的舰船只能在外海坚持,到4月13日,皇家海军战列舰“厌战”号和它的9艘驱逐舰前来支援他们,击毁剩余的德国军舰。 在另外一场沿着海岸线的战斗中,两艘德国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和“卡尔斯鲁厄”号被击沉,前者是被舰载贼鸥式战斗轰炸机上的炮弹击沉的,后者则是被潜水艇发出的鱼雷击沉的。 “吕措”号伤势非常严重,只能被拖回基尔,然而,英国皇家海军的局部胜利,并没有阻止德国在那个月里,向挪威运送10万名士兵的计划。 4月14日至16日,英国军队和两支法国外籍兵团营,在一支波兰旅的协助下开始登陆,他们占领了纳尔维克并且想要摧毁这个港口,然而,纳粹德国空军的绝对制空权注定盟军的计划会失败。 在特隆赫姆登陆的英法联军,位于德军飞机的作战半径内,在德机的狂轰滥炸下,英法联军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在与德国第3山地师的战斗中,挪威军队大获全胜,但是,德国军队已经在纳尔维克和特隆郝姆两地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德国猛烈地轰炸低地国家,导致挪威军队投降。6月7日,英法联军从挪威撤出了全部军队,挪威国王和政府也流亡伦敦,德军于1940年6月10日占领挪威全境,吉斯林组成了挪威傀儡政府。 受到希特勒的感染,雷德尔也对挪威非常痴迷,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纳粹德国来说,这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 德军部队在不断地抱怨,攻占挪威的战斗浪费了太多的军队力量,而假如把这些军队力量用在别的前线上,一定会取得比这更大的胜利。 从盟军的角度来讲,挪威战役远不止是一场灾难那么单纯,尽管英国皇家海军尽力击沉了半数纳粹德国海军的驱逐舰,然而,从海陆空三军联合行动的角度来看,这场战斗很失败。 挪威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使用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典范。在战役中,德军空降兵每到关键时刻总能恰到好处的给予对方致命一击,为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海陆空三军在此次战役中开启的“空降垂直登陆”打击模式,预示着大炮巨舰时代的二维平面登陆作战方式走向终结,登陆作战将在沿海和内陆纵深区域同时展开。 战场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过渡,登陆战成为一个“立体概念”,从此,一种全新的作战战术登上了人类战争的舞台并影响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