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耶帕亚是波罗的海边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在这里的苏联利耶帕亚海军基地,在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群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重要的潜艇基地和训练中心,苏联海军防空兵学校也设立于此。 ![]() 现在的利耶帕亚街景 根据计划,一旦开战,部署在这里的舰艇应立即投入布雷作战,封锁航道,迟滞敌人可能的海上进攻。 为了保护基地安全,苏联成立波罗的海滨海军区,负责这一地区的防务,海上防务由基地舰队负责,陆上防务则由隶属于第8集团军的陆军步兵第67师负责,师长杰达耶夫将军同时也是军区司令员,整个防御正面宽度20公里,防御纵深5-10公里。 战争爆发前,滨海军区拥有岸炮12门(4门180mm和8门130mm岸炮)、高炮24门(均为76mm)、飞机16架、舰艇36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1艘、潜艇15艘、鱼雷艇5艘、护卫艇14艘)。 为了完成赋予的作战任务,基地储存了大量水雷和深水炸弹,但岸炮和高炮的弹药储备不足,岸炮弹药仅有1个基数,高炮弹药也只有2个基数,这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对基地岸防和防空的不重视。 同时,陆上防务的情况也不理想,步兵第67师防御任务是保卫基地和从国境线到温茨皮尔斯整个沿岸地带,防御正面宽度200公里,显然,苏军兵力严重不足。 6月19日,基地司令克列文斯基海军上校收到命令:基地所属部队立即转入二级战备。 他立刻把这项命令通报给波罗的海滨海军区司令杰达耶夫少将。6月21日23时40分,基地进入一级战备。 次日也就是6月22日,德军对基地进行了15次空袭,同时德军第291步兵师以强行军沿着海边道路向城市高速推进。 同日,为了防止德军从海上对防线侧翼发动进攻,基地立即下令舰艇出动,潜艇Л-3号与M-79、81、83号在城市附近海域展开,扫雷舰“地雷”号则布设了206枚水雷, 驻扎在萨烈马岛的海军航空兵也奉命出动对德军进行了轰炸,基地的高炮部队与航空兵飞机一起协同击退了德军的多次空袭。 6月24日的夜间,“北方”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第291师的洛迈尔上校率领他的第505步兵团来到了距离利耶帕亚镇7英里的地方。 6月25日,他试图以一次突然袭击夺取该镇,隶属于洛迈尔上校,还有一支由步兵和水手组成的海军突击队,他们在冯·迪斯特中校的带领下,穿过一片狭窄的地面朝苏军的防御工事冲去,但是未能获得成功。 接着,由申克中校带领海军第530炮兵支队,也发起了一次果断的突击行动,仍然是没能取得任何成果。 此时,洛迈尔上校还没来得及将部队重组,师里的另外两个团也没赶上来增援,利耶帕亚的苏联守军便发起了一场反击。 苏军部队在坦克的支援下,展开了进攻,有些部队甚至冲到了德军的炮兵阵地前。 到了6月27日,苏军发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击,他们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以几个战斗群的兵力突破至海岸公路,并在德军防线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德军封闭苏军突破口的行动进行得非常艰难,最终,大约在中午时刻,德军第505步兵团的几个营和一些步兵突击支队,还是成功地突破了苏军的南部防御,第二天,德军的各个突击部队就杀入镇内。 在这里,激烈的巷战持续了48个小时,德军将重型步兵炮、野榴炮以及迫击炮调上来后,苏军埋伏在布置了路障的建筑物内,还有经过巧妙伪装的机枪阵地。 苏军利耶帕亚镇的防御工作组织得相当出色,士兵们训练有素,打起仗来带着狂热般的勇敢,他们认为牺牲自己是完全正常的,这样可以为上级争取时间,也可以为部队的重组或突围创造条件。 牺牲掉小股部队以挽救大部队,苏军军事思想的这一基本组成部分,在利耶帕亚镇首次被显示出来。 这种方式给实施进攻的德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在利耶帕亚,两支海军部队的指挥官都被打死,他们是迪斯特中校和申克中校。 最终,在6月29日,苏军利耶帕亚这一海军要塞被征服,第18集团军的步兵获得了他们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根据德军统计,在6月22-29日的战斗中,苏军损失如下:自沉驱逐舰“列宁”号、潜艇 C-1号、M-71号、M-80号,“罗尼斯”号和“斯平多拉”号和一艘541吨的破冰船 以及辅助炮舰1艘,另外,苏军鱼雷艇TKA-47号被俘。 此外,由于基地失守,位于此地的苏联海军防空学校也蒙受了损失,损失了一批海军急需的防空专业干部,如此重要的海军基地,苏军仅仅守了5天。 这次战斗,给苏军最大教训是如何协调陆海军行动,步兵第67师隶属第8集团军,海军基地则由波罗的海滨海军区实施作战指挥。 步兵师分散在长达200公里战线上,陆海军部队各自负责的方向和构筑城市周围工事的分工问题,直到德军进攻前才由步兵师长和基地司令商定。 至于海军炮兵支援陆军部队的火炮射表直到最后一刻才拟定出来,也是到了此时,步兵师长才担负起对基地所有防御兵力的指挥。 此外,直到战争爆发前6月22日凌晨2时,双方还未建立协同组织,一直到德军空袭前2小时,才进行了第一次磋商。 ![]() 自沉的“列宁”号驱逐舰 而在作战中,基地司令在23-26日接到的3项命令自相矛盾,对于稳定基地防御未起任何作用。 23日接到的命令是,陆军退却你们也退却;25日命令变为坚守利耶帕亚;26日又命令立即退却。 不过,德军的这一胜利也带有惨痛的教训:利耶帕亚首次证明,只要有冷静、果断的领导带领,只要繁琐的指挥系统,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起防御,红军战士就有能力坚守他们的阵地。 与利耶帕亚这种自我牺牲式的防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陶格夫匹尔斯的抵抗显得有点混乱和恐慌。 6月26日的晨光中,来自卢萨蒂亚的第8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沿着考纳斯,向直通列宁格勒的公路高速前进。 发动机咆哮着,履带叮当作响,坦克车长站在敞开的炮塔中,望远镜就贴在他们的眼睛上。 过去的四天里,他们就这样隆隆地驶过了山丘,跨过了沼泽,击溃了他们所遇到的一切抵抗,一路向前,通过了树林、沙地、沼泽以及苏军的防线,穿过库兹涅佐夫的两个集团军,一口气向前推进了190英里。 他们距离陶格夫匹尔斯只有5英里了,然后是4英里,这简直不可思议。 为首的那辆坦克上,车长的手伸向空中,然后向右落下,这个手势的意思是“靠到我右侧停下”。 就在这支装甲先头部队停下时,一支奇怪的车队从他们身边超了过去,四辆被缴获的苏军卡车,司机都穿着苏军制服。 站在炮塔上的车长们知道,这支神秘的车队是“勃兰登堡”团的人,这是德国军事情报局首脑卡纳里斯海军上将的一支特种部队。 卡车的防水帆布下坐着克纳克中尉和他的部下,他们的任务简单得近乎不可思议: 冲入镇内,夺取道加瓦河上的桥梁,防止俄国人将其炸毁,并守住该桥,直到第8装甲师赶到为止。 克纳克的车辆从德军装甲先头部队身旁驶过后,他们驶上一座小丘,下方就是河曲部和陶格夫匹尔斯镇。 那里有两座桥梁,镇内的交通一如既往,车辆正从一座公路桥上过河,另一座大型铁路桥上,一列喷吐着蒸汽的火车正隆隆驶过。 这几辆卡车颠簸着朝镇内驶去,经过苏军的岗哨时,身穿苏军制服的司机还跟哨兵开起了玩笑。“德国人在哪里?”苏军士兵问道。“哦,离我们还远呢。”他们随即驶入镇郊。 此刻是清晨7时前不久,他们汇入镇内的车流,超过镇内的电车,车队向前驶去,那座公路桥就在他们前方。 克纳克他们的第一辆卡车开了过去,可当第二辆卡车驶近时,桥上的一名苏军哨兵试图拦住它,德军开枪了,在机枪火力的打击下,他的这一尝试未能成功。 枪声惊动了桥梁另一端的苏军士兵,他们立即用机枪朝正在驶近的第一辆卡车开火。 但是,克纳克已设法让他的部下们下了车,苏军哨兵也不得不寻找着隐蔽的地方。 德军士兵朝着铁路桥冲去,制服哨兵后,切断了导火索,但是,仍有部分炸药发生了爆炸,破坏了一小段桥梁。 在镇外的高地上,布兰登贝格尔将军的装甲先头部队密切关注着克纳克他们的行动。 为首一辆坦克的车长,看见了镇内枪口所发出的闪烁,他砰地一声关上了舱盖。 “出发!”他对着麦克风喊道,这句话不太像军事用语,他的驾驶员回应着,“坦克舱盖关闭!炮塔转向12点方向!高爆弹!”,随后,他们冲入了镇内。 上午8时,曼施泰因将军接到了报告,“对陶格夫匹尔斯及其桥梁的突袭获得成功。公路桥完好无损。铁路桥由于爆炸而轻微受损,但尚能通行。” 这次战斗,沃尔弗拉姆·克纳克中尉和五名部下阵亡,另外20名部下全都负了伤,负责指挥守桥部队的苏军军官也被俘获。 在这里,德军发现了苏军下级指挥官的一个致命性弱点,这个弱点我们以后还会多次遇到,但在战争中,没人关心其原因。 最重要的是:曼施泰因成功了!一支装甲部队,在没有友邻部队齐头并进的情况下获得了成功。 诚然,陶格夫匹尔斯镇内发生了一些战斗,但陶格夫匹尔斯不是利耶帕亚。 苏军指挥官下令实施了一些爆破,并纵火焚烧镇内所有的店铺,随后将部队撤出,苏军大炮对镇内进行了炮击,他们的轰炸机中队也出现在空中,固执地想用炸弹炸毁两座桥梁。 但是,德军的高射炮和第1航空队的飞行员们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牢牢地确保了陶格夫匹尔斯桥梁上的胜利。 宽阔的道加瓦河已被渡过,维尔纳与列宁格勒之间重要的铁路枢纽也已落入德国人之手,第8装甲师和第3摩托化步兵师已在河对岸。 ![]() 快速行进中的德军装甲部队 接下来该怎么做?曼施泰因会继续前进吗?他会利用苏军无望的混乱,或者,应该采用教科书上的办法,确保安全第一,停下来等步兵部队赶上来? 这个问题,将决定列宁格勒的命运。 人们也许认为,希特勒会选择一个大胆的方案,其实,仔细推敲的话,并没有什么选择可言,下一步的行动,必须遵循战争整体计划的逻辑。 在东方的这场战争,是建立在胆略和赌博上的,希特勒打算通过快速突击粉碎一个庞大的苏联,以他所了解的情况,这个帝国单是在其西部领土上,就有200多个做好了战斗准备的师。 这些师身后呢?乌拉尔以东是一片未知的领域,对其只有一些含糊的报告—大型的工业厂房、庞大的军火工业以及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因此,要想让这场军事豪赌获得胜利,只能像闪电击倒橡树那样。这道闪电必须迅速、强大,对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心脏实施突如其来的一次打击,使他将无法聚拢或部署其力量。 这场战争的头几天,已经提供了一个经验和警告:只要采用突袭瘫痪苏军的指挥系统,胜利就将是必然的;反之,只要苏军获得实施抵抗的时间,他们的士兵就会顽强地战斗到底。 因此,这一认识和“巴巴罗萨”行动的整体逻辑要求,大胆推进必须继续进行下去。 曼施泰因也清楚地意识了一点:决不能给苏军机会,从而使他们调集起预备队,来对付德军已被发现并停步不前的先头部队。 只要德军的推进继续下去,库兹涅佐夫将不得不把他手上所拥有的一切,投入到战斗中。 很久以前,古德里安将军曾制订下装甲战基本戒条:“集中,不要分散!”曼施泰因如今添加了第二条:“一支深入敌后的装甲部队,其安全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机动。” 当然,对曼施泰因这个军来说,在道加瓦河北岸的行动有风险,因为莱因哈特的第41摩托化军以及布施大将第16集团军的整个左翼,仍在后方60英里处。 但不冒险的话,根本不会发动这场战争,更别说获胜,已有迹象表明,苏军对德军的装甲楔子并不太敏感,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收缩防线,而仅仅是集中起他们所能拼凑起来的部队,来对付曼施泰因的渡河。 但这并不是因为苏军最高统帅部打算允许德国人快速机动的装甲楔子插入其防线,而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德军部队的准确位置。 无论是库兹涅佐夫还是克里姆林宫的最高统帅部,他们都不掌握整体局势的清晰画面。 可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未能吃透其自身战略的逻辑性,希特勒突然变得神经过敏起来,他为自己的胆量感到害怕。 很明显,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胆和鲁莽制订计划,并在实施中相当幸运的人,第一次将焦虑的手指,指向了态势图上暴露出的侧翼。 他对他那些将领的军事才能,缺乏信心,对希特勒这一观点的反对意见未能占得上风。 因此,曼施泰因接到了命令:“停止前进。守住陶格夫匹尔斯的桥头堡。等待第16集团军左翼的到达。” 补给问题以及敌人的攻击,成为了这一停顿不可避免的理由,当然,要是让一个谨慎小心的总参人员来对形势作出评估,那么这道“停止”令完全正确。 但是,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那么毫无疑问,曼施泰因压根儿就不该跨过道加瓦河,两个星期后,古德里安也不该跨越第聂伯河。 其实,这一命令源自希特勒的焦虑,更多的是因为他无法确定,自己首先应该夺取的是列宁格勒还是莫斯科。 正是这种犹豫不决,使得曼施泰因停下了脚步,这一停顿挽救了列宁格勒,战地指挥官们开始意识到,对于列宁格勒还是莫斯科,元首与最高统帅部之间发生了一场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来年春季更大的错误,这些错误一个接着一个,成为了钉在东线德军部队棺材上的钉子。 整整6天时间,曼施泰因的摩托化军停步不前,其中的3天,对集团军群而言,面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注定要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从普斯科夫地区,从莫斯科,从明斯克,苏联西方面军第3集团军库兹涅佐夫搜刮了他能弄到手的一切预备队,投入了手上的一切力量,来对付曼施泰因的前伸阵地。 终于,7月2日,继续向前推进的绿灯亮起,但是,列宁格勒成为遥远的目标时,宝贵的时间已被浪费。 这段时间被苏军最高统帅部用来稳定其惊慌失措的部队,并在“斯大林防线”上做好了防御准备,这条陈旧而又经常加以修缮的防线,沿俄罗斯—爱沙尼亚的边境线延伸,位于佩普西湖和谢别日之间。 德军的第二轮攻击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