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32)“台风”计划(中)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此前10月2日,丘吉尔的代表比弗布鲁克勋爵,罗斯福的代表哈里曼先生,来到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为苏联提供武器的协议。

尽管美国仍保持着中立立场,并未参战,但还是宣布三大国决心通力合作,以赢得对德国这个世界公敌的胜利。

首次协议为期10个月,从10月1日开始,英美两国承诺并将交付以下物资:

3000架飞机,这个数字比德国空军9月30日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总数多了2000架;4000辆坦克,这个数字是德军三个装甲集群在9月30日手头可用坦克总数量的三倍,另外还有3万辆汽车。

在德国包围圈形成之前,第4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在10月5日就突破了预备队方面军的防线,并且在当日就冲向了预备队方面军位于尤赫诺夫的司令部。

如果不是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官布琼尼当天凑巧不在尤赫诺夫的方面军司令部,那么他很可能就会成为德军抓获的级别最高的苏军战俘。

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部被德军捣毁,现在布琼尼根本没法联系上科涅夫,而科涅夫的西方面军司令部也因为种种原因联系不上莫斯科,维亚济马战场已经彻底是一片盲区。

布琼尼通过溃兵了解到一部分战场情报,并将这些情报立刻发给了位于莫斯科的苏联最高统帅部——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已经快陷入到德军的合围之中。

故此,苏联最高统帅部连续给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发出多份电报,要求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尽快突围,将部队转移到勒热夫——维亚济马防线,

苏联西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

科涅夫在之后的时间里,都忙着让部队来回调动——第32集团军接替第49集团军的防区,第49集团军回去增援布良斯克方面军,第30集团军的防区扔给了第31集团军,科涅夫希望能够尽可能地让部队能够缩短防线,便于部队在之后的突围,可现实情况是这些调动命令造成了德军能够在旷野上击败那些毫无准备的苏军部队。

而最大的危机则来自维亚济马城,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的第16集团军司令部在10月6日就抵达了维亚济马城,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个空荡荡的维亚济马城。

这一情况让罗科索夫斯基大惊失色,因为这意味着作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唯一退路的维亚济马城已经是空城一座,倘若德军对维亚济马城发动攻击,那德军可以轻易的控制这座城市并掐断苏联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退路。

时间不长,德国第4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就杀到了维亚济马城外,手头没有一兵一卒的罗科索夫斯基只能带着自己的司令部向后方突围。

10月6日,德军第10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距离维亚济马东南部仅不到18公里,并与后撤中的苏军部队发生战斗,维亚济马战役已到达高潮。

夜幕降临时,苏军进行了一连串突围尝试,整片广袤的森林地区似乎苏醒过来,到处都在开枪射击,草堆燃烧起来,不时升起的信号弹将战场照亮了几秒钟,这片地区挤满了与部队走散的红军士兵。

德军第40摩托化军的前哨指挥部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前线在哪里?究竟是谁包围了谁?

就在漫长的黑夜即将结束时,一个苏军骑兵中队试图在10月7日清晨的微光中,突出重围,跟在他们身后的是搭载着红军女战士的一支卡车车队,但是,德军第2装甲师的机枪阵地挫败了他们的企图。

10月7日,希特勒专门签署了一项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不准博克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即使主动投降也不予接受;德国军队也不需要进入莫斯科,只需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

这天上午,菲舍尔将军第10装甲师的先头部队,穿过泥泞进入维亚济马郊区,他们在燃烧的城内消灭了苏军的抵抗,越过城市的北部边缘,第69摩步团第2营的士兵们钻进了被苏军士兵遗弃的散兵坑。

施图默将军第40摩托化军的先头部队,在第2装甲师和第258步兵师的跟随下,完成了战役第一阶段的目标。

在他们的南面,是冯·菲廷霍夫将军指挥的第46摩托化军,该军下辖第11、第15装甲师和第252步兵师,而在他们身后,是孔岑将军的第57摩托化军,下辖第20装甲师、党卫军“帝国”摩步师以及第3摩步师。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之战示意图

霍特麾下的两个摩托化军(第56和第41军)以及第6步兵军,在霍尔姆西面的高地上达成突破,但是,在通往莫斯科公路的北部,遭遇到苏军几个掘壕据守的步兵师以及坦克旅的顽强抵抗。

由于地形极其不利,霍特大将把第56摩托化军的坦克(大多是三号坦克)拨给了临时组建的“科尔”装甲旅,该旅经过激战后,在沃皮河突破了苏军阵地,沿着一条由树枝和木板铺成的“束柴”路,向前推进。

在其身后,第41摩托化军以辖下的第1装甲师和第36摩步师对瑟乔夫卡发起进攻,从而提供了北翼的掩护。

与此同时,第6和第7装甲师在霍尔姆地区,到达了完好无损的第聂伯河桥梁,随即向维亚济马冲去。

10月6日的夜间,身经百战的第7装甲师(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的老部队)已在敌人的后方,到达了莫斯科公路,这是他们在15个星期里,第三次面朝西方。

10月7日,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与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会师,网住苏军6个集团军,55个师,封闭了包围圈。

与此同时,随着对维亚济马的突破,冯·曼陀菲尔的战斗群通过突袭,到达并切断了莫斯科公路。

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随即给该师发去贺电:“第7装甲师迅速推进至维亚济马,在这场战争中第三次为包围敌军作出重大贡献,对他们的辉煌战绩,我谨此向你们表示特别嘉奖。”

1941年10月7日黄昏,朱可夫从列宁格勒飞抵莫斯科,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同朱可夫打过招呼后,便指着地图开门见山地说:“你瞧,这里的情况很严重,而我又无法得到西方面军的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我们不知道敌人进攻的地点和兵力,也不知道我军的状况,因此难以做出决定。你马上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去,弄清战局,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等着。”此时,局势确实十分严重。

在布良斯克亦是如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两个军将叶廖缅科的3个集团军,26个师困在包围圈的北部和南部。

对德军步兵来说,接下来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他们要对付苏军突出包围圈、撕裂包围圈的激烈拼搏,要消灭个别顽强抵御的据点,另外还要处理战俘事宜。

10月8日深夜2时半,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主要危险在防御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线,敌人的坦克可以突然冲往莫斯科,必须尽快往这一线调集部队。10月9日晚,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由朱可夫指挥。

10月10日,朱可夫出任西方面军司令员,他的参谋长是索科洛夫斯基中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加宁成为了方面军的政治领导。

朱可夫清楚地认识到,“实际上,担负着保卫莫斯科的历史重任的是重新组建的西方面军”。

朱可夫将已被冲垮而各自为战的西方面军各部集结起来,据守呈弧形的图尔吉诺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罗霍夫—纳罗福明斯克—谢尔普霍夫一线,顽强抵抗德军的突击。德军的进攻速度急剧下降。

但是,莫斯科西南方160公里处的卡卢加,仍于10月13日陷落。

10月14日,艾辛格率领的第1装甲师先头部队,攻克了莫斯科西北方93英里处的加里宁,切断了列宁格勒—莫斯科铁路线,并完好地夺取了伏尔加河上的大桥,这是二战期间唯一的一次。

随即,德军在东岸建立起一个小型桥头堡,由第1装甲师和第900摩托化教导旅据守,掩护着大桥。由此,190英里长,掩护着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的基石已然坍塌。

但是,这道防线的核心,莫斯科郊外60英里横跨公路的屏障,位于博罗季诺和莫扎伊斯克之间。

10月14日,党卫军“帝国”师到达了距离莫斯科62英里的博罗季诺,这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1812年,拿破仑在这里走上了失败的边缘。

一百多年后的1941年,斯大林打算在这里遏止希特勒的推进,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仓促调来了他最好的部队——西伯利亚的精锐之师,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亚步兵第32师,该师辖有三个步兵团和两个新配备了T-34和KV-2的坦克旅。

10月15日中午12点50分,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会见了美国大使斯坦哈特,并告诉他,整个苏联政府,除斯大林外,都已离开莫斯科,外交使团也将被疏散至莫斯科东面525英里的古比雪夫,每个人携带的行李只限于他/她随身所能携带的。

斯大林之所以开始从远东前线调集部队,是他知道日本人不会发起进攻。毕竟日本正计划在太平洋上对美国实施袭击。

斯大林从他的间谍,德国驻东京大使的顾问,佐尔格博士,那里获得了可靠的情报,对斯大林来说,佐尔格的价值超过了一个集团军。

在博罗季诺,党卫军“帝国”师的几个团,第10装甲师的“豪恩席尔德”旅及第7装甲团,另外,还有第10装甲师辖内的第90摩托化炮兵团的一个营,以及师属摩托车营第一次遭遇了西伯利亚人。

这些身材高大魁梧的军人穿着长长的大衣,头上戴着毛皮帽,脚上穿着高筒毛皮靴,他们配备了大量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甚至还有许多危险的76.2毫米多用途火炮,德军士兵称之为“噗-砰”。

这些西伯利亚士兵打起仗没有丝毫的恐慌,他们牢牢地守卫着自己的阵地,杀敌或者被杀,这是一场可怕的战斗。

苏军投入了他们的多管火箭炮—喀秋莎,德军士兵称之为“斯大林管风琴”,这种武器凭借着其高爆碎片效果,总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博罗季诺,苏军的T-34坦克第一次以大规模编队的方式,投入战斗,由于德军并不总是有88毫米高射炮可用,步兵们不得不用高爆炸药对付这些T-34坦克。

战斗结果不止一次出现前途未卜的局面,党卫军“帝国”师遭受的伤亡极为惨重,它的第3团不得不被解散,幸存人员被并入“德意志”团和“元首”团。

在装甲集群防区内,所有可用的大炮都被集中起来,交由第128炮兵指挥部的魏德林上校指挥,他得到的命令是,集中炮火在苏军防线上,为武装党卫军的士兵们打开一个缺口。

首先,党卫军火焰喷射器连使用了他们带有遥控电击发的装备,突破苏军的雷区,接着是铁丝网,又是碉堡群。

经验丰富的突击小组冒着苏军高射炮、反坦克炮以及迫击炮所组成的密集火力向前冲去,并在近战中,击退了苏军坦克发起的反击。

地狱之门敞开,苏军的低空轰炸机在头顶上轰鸣着,德军第8航空军的战斗机在滚滚浓烟中来回穿梭。

德军急救站里忙碌不堪,党卫军“帝国”师师长,武装党卫军上将豪塞尔身负重伤,一排排伤员躺在地上,装甲兵穿着他们的黑色制服,步兵军装早已破旧不堪,武装党卫军的士兵们穿着斑点迷彩服,死者、重伤者、烧伤者,或是在肉搏中被打死的人遍地都是,每一处阵地都要经过反复的争夺。

苏军西伯利亚士兵顽强据守的阵地,终于被撕开了一个缺口,“帝国”师辖下的“德意志”团和“元首”团冲了过去,此刻,根本无暇开枪射击,工兵铲和枪托成了他们的交手武器。

几个苏军西伯利亚连队遭到来自身后的袭击,他们隐蔽在高射炮、反坦克炮以及机枪阵地的凶墙后,顽强抵抗,后来在激烈的白刃战中被打垮。

德军第10装甲师的步兵团也参与进类似的战斗中,他们所在的战场,正是130年前拿破仑为之奋战过的,他们冲击着被顽强防守、具有历史意义的谢苗诺夫斯科耶陡坡,西伯利亚的士兵们英勇地抵抗着。

激战过后,西伯利亚步兵第32师在博罗季诺的高地上全军覆没,在莫斯科公路上,保卫着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德军打开。

第10装甲师和党卫军“帝国”师穿过积雪覆盖的田野,朝着莫斯科冲去,苏军防御部队的最后抵抗被打垮了。

行进中的德军装甲集群

战斗一直持续到10月17日,当然,部分被围的苏军部队,还是成功地突围而出,特别是从布良斯克包围圈的南部。

成功逃脱的苏军中包括叶廖缅科将军和他的参谋人员,叶廖缅科身负重伤,不得不被飞机送走。

战役结束,“台风”行动的第一幕已告一段落,苏军被俘663000人,1242辆坦克和5412门大炮被摧毁或被缴获。

基辅战役中,布琼尼的6个集团军在南方遭到歼灭,被俘人数超过665000人。事隔仅三个星期,苏军又有9个集团军,70~80个师和旅在中央战线上被歼。

这些被歼灭的部队是准备用于保卫莫斯科的力量。现在,他们排着漫长的队伍,跋涉过泥泞的道路,朝着战俘营而去。

莫斯科失去了她的盾与剑,防线上被撕开一个大缺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麾下的大多数装甲和摩托化部队,挥师向前,或者说,他们在泥泞中挣扎着向前。

一路上,一个个连队必须把他们被困住的车辆拉出泥潭,摩托车手们用木板为他们的车辆制作了垫木,并将其带在身后。

指挥第18装甲师补给单位的福格特少校对这种状况深感绝望,俄国人是如何年复一年地对付这种泥泞的道路的呢?

终于,他找到了答案,他弄到一些当地农民使用的那种小而结实的马匹,另外,还有他们轻巧的农用大车,以此来为师里运送补给物资,每辆大车可运送几英担的货物。

这一做法获得了成功,摩托化车队被困在泥泞中时,这种小小的农用大车却得以顺利通行。

10月16日,伊林斯科耶郊外,瓦格纳中校在一个手榴弹弹箱上摊开了他的地图,德军第19装甲师工兵营的军官们站立在他们指挥官的身边。“这里……”

瓦格纳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这里就是小雅罗斯拉夫韦茨,前方12英里处。我们的坦克明天就将到达那里。这里,波多利斯克(Podolsk),距离莫斯科21英里,是我们师下个星期的目标。”

瓦格纳从地图上抬起头来,“这就是我们必须突破前方这片该死的碉堡防线,打通道路的原因。坦克无法在烂糊糊的地面上行进,在道路南面推进的步兵也需要补给。”

伊林斯科耶是莫斯科门前第一道防线的核心,守卫在这里的是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员,来自下萨克森州的第19装甲师被挡在了这些碉堡前。

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一直未能摧毁这些碉堡,炮兵也没有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瓦格纳的工兵被派了上来。

一支德军突击队携带着两具火焰喷射器和高爆炸药,小心翼翼地摸入了苏军防线前平坦的沼泽性地形中,炸弹和炮弹形成的弹坑提供了有效的掩护。

德军炮兵随即对苏军阵地展开猛烈的压制性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德军工兵悄悄地朝着苏军的混凝土碉堡摸近。

炮弹的落点离他们非常靠近,带领着一个工兵排的特里普中士紧紧地贴在弹坑里,他举起信号枪,一发白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这是个事先商定好的信号,意思是:已到达目标。

德军的炮击停息下来,“上!”德军火焰喷射器手站起身,对着中间和右侧的两座碉堡喷吐出炙热燃烧着的汽油,火焰呼啸着钻入碉堡的射击孔,黑色的浓烟掩盖了一切。

苏军再也无法用轻武器开火或投掷手榴弹了,左侧碉堡的射孔被冲锋枪火力所压制,借此机会,二等兵沃格尔爬上碉堡顶,从上方将一包炸药扔进射孔内,随即跳离碉堡。

伴随着一声巨响,一团火焰窜出,接着便是黑色的浓烟,第二个障碍也被同样的方法解决了。

但是随即,从连接碉堡的混凝土通道处突然射来了机枪火力,右侧的火焰喷射器小组被打倒,特里普从左侧冲过交通壕,端起他的冲锋枪开火射击,剩下的顽强抵抗的苏军军官仍在一颗接一颗地往外扔手榴弹,直到他被子弹击中。

工兵们又发射了一发信号弹,还是白色的,他们成功了!伊林斯科耶的障碍已被突破。

托马勒中校率领着第19装甲师第27装甲团,连同第19炮兵团第2营,以及一个88毫米高射炮连出发了,沿着清理出的道路,向小雅罗斯拉夫韦茨而去,打头阵的是冯·韦特恩中尉率领的第1连。

第74摩步团的连队沿着公里两侧向前推进着,这里距离莫斯科还有60英里。

渡过普罗特瓦河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们继续前进。他们的目标是伊斯季亚河上的韦拉布伊。

桥梁完好无损,苏军的一门反坦克炮奋力保卫着渡口。“所有武器,开火!抓紧时间过桥!”冯·韦特恩用电台通知他的车长们。

朗格少尉指挥着为首的坦克,驾驶员库尔特·维格曼从耳机中听到了命令,不需要朗格下达指令,他操纵着坦克向前驶去。

就在他们刚刚清理完桥梁之际,左侧陡峭的河岸上,苏军的一门反坦克炮逮住了他们,随着一声巨响,德军为首的坦克冒出了滚滚浓烟。

朗格少尉他们设法爬出被击中的坦克,跳进了壕沟里,然后,他们看见第二辆坦克也被直接命中,坦克爆炸起火,只有车长逃了出来。

但是,第三辆坦克成功渡过桥去,炮塔转动到十点钟方向后开炮射击,苏军的反坦克炮被直接命中。

德军不顾来自森林边缘的苏军炮火,用一辆拖车拖曳着一门88毫米高射炮驶过桥去,进入阵地后,立即对着苏军炮兵连开火射击。

到目前为止,德军的进展都还顺利。

面对着苏军的顽强抵抗,韦特恩的第27装甲团第1连建立起一个桥头堡,苏军部队由军校学员组成,他们打起仗来带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敢,一次次地对德军坦克发起近距离攻击。

托马勒中校让他手上第27装甲团的所有部队都渡过河去,此刻,他已领先自己的师主力40公里,伊斯季亚河上的桥头堡必须守住,直到大部队上来为止。

托马勒的战斗群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黄昏时,苏军在过去几天里仓促修建,但却部署了反坦克炮和重型火炮的阵地被德军攻陷。

第19装甲师师长冯·克诺贝尔斯多夫中将驱车赶上了他的先头部队:

“我们绝不能给俄国人时间来构建另一道防线,继续前进,新的目标是纳拉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