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39)德军溃败莫斯科(5)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1941年12月20日,忧心忡忡的古德里安飞往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谒见希特勒。

古德里安此行的目的,是想说服希特勒批准将德军防线后撤至更为有利的位置,如果必要的话,就大幅度后撤。

这一重要性的会谈历时五个小时,这场会晤展示出元首急躁的一面,他饱受焦虑的折磨,但却决心奋战到底。

古德里安

同时,最高统帅部毫无权力及唯唯诺诺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他们只是一群穿着军装的谄媚者。

尽管古德里安孤身一人,但却勇敢而又激昂地为自己的观点辩解,并毫无畏惧地就前线态势,向希特勒表达了自己坦率的意见。

在会谈中,“后撤”这个字眼刚被提及,希特勒就爆发了,这个词像毒蛇叮咬那样刺痛了他。对他来说,这唤起了1812年拿破仑大军遭遇灾难的幽灵,因此,决不能后撤!

希特勒还试图说服古德里安:

“就算我批准撤退,部队也无险可据。他们会一路奔逃。霜冻、厚厚的积雪以及结了冰的道路意味着重武器先被抛弃,接下来,他们连步枪也会丢掉,最后,他们什么也不会剩下。不,必须守住阵地。交通要道和补给中心必须像要塞那样被守住。部队必须原地据守,他们应该挖掘阵地,不得后撤一步。”

但是,古德里安回答道:“俄国的地面现在已冻结到四英尺深,没人能在那里挖掘战壕。”

“那您就应该用迫击炮在地面上炸出弹坑.”希特勒反驳道,“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在佛兰德斯所做的那样。”

古德里安再次试图纠正希特勒:“佛兰德斯的地面比较软,可在俄国,地面硬得像石头,炮弹造成的弹坑不超过四英寸深,大小像个洗脸盆。另外,各部队既没有足够的迫击炮,更重要的是,也没有多余的炮弹供他们进行这样的尝试。我的部队里,每个师只剩下四门重榴弹炮,每门炮不到50发炮弹,而要守卫的前线却宽达20英里。”

没等希特勒插话,古德里安继续说道:“在这种不适宜的地形上进行阵地战,将会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消耗战。我们将损失大批的军官和士官,我们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得不到任何好处。这些损失将是无可弥补的。”

接下来,在“狼穴”的希特勒掩体内,一阵死一般的沉寂,希特勒也沉默了。

希特勒和古德里安

随即,他凑近古德里安,用恳求的语气说道:“难道您认为弗雷德里克大帝的掷弹兵自己愿意阵亡吗?但国王有正当的理由要求他们付出牺牲。我认为我也有正当的理由要求每一个德国士兵牺牲自己的生命。”

从在场人员脸上惊恐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认为希特勒就要开始发作,但这次他没有。

他反而以近乎轻柔的声音说道:“我知道您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您是如何身先士卒率领部队的。但正因如此,您所看见的东西都受到距离太过靠近的影响。您对部下太过同情,以至于丧失了判断能力。在较远的距离上,看问题会更加清晰。为了守住前线,任何牺牲都不值一提。因为,如果我们守不住防线,中央集团军群的各部就将丧失。”

古德里安和希特勒的争论持续了几个小时,夜深后,就在古德里安离开元首掩体的会议室时,他听见希特勒对凯特尔说道:“我还没能说服这个人!”

这句话说得没错,希特勒未能说服的这个人缔造了德国的装甲部队。

对古德里安来说,希特勒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的作战原则,不啻为对久经考验的普鲁士总参谋部战略思想的一种侮辱。

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部队后撤是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并为新的战斗获得行动自由,部队不能仅仅为了牺牲而坚守。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样一个论据:在俄国冬季的荒原上,面对受到胜利鼓舞而狂热无比的苏联红军的压力,批准后撤,很可能会使遭受重创的德军将后撤变成一场溃逃。

一旦士兵们开始溃逃,将会发生些什么?后撤的恐慌迅速蔓延,撤退行动将变成混乱无序的逃生,没有什么比阻止一支仓皇逃窜的部队更为困难的事情了。

这些考虑,使得希特勒以毫不妥协的态度拒绝了古德里安的建议,他甚至取消了苏军发起攻势的最初几天里他所批准的缩短防线、撤至后方防线的命令。

相反,他下达了后来引起军事历史学家激烈争论的坚守令:

“指挥官和军官必须以亲自投身战斗的方式,迫使士兵们在各自的阵地上实施顽强的抵抗,而无论敌人是否从侧翼或后方达成突破。只有当精心准备并已缩短的后方阵地已由预备队据守后,才能考虑将前线部队撤至这些阵地。”

这道命令所引起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日,有人说,这道命令就是发疯,因为它在本质上,导致东线德军做出了无谓的牺牲。

他们认为,部队完全有能力进行有序的后撤,有利的防御阵地,比如斯摩棱斯克,将迫使苏军最高统帅部发起代价高昂的进攻,并导致大批苏军部队,而不是德军被消耗殆尽。

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

无疑,这个观点适用于前线某些特定的防区,但也有许多战场指挥官、总参军官和集团军司令的观点认为,面对占尽冬季作战优势的西伯利亚生力军的重压,德军所进行的常规撤退,会在许多地段发生混乱,并造成大批前线部队的崩溃。

而所出现的缺口,没有任何指挥官能将其再次封闭,俄国人会在德军的防线上继续撞击出缺口,然后直接穿过这些缺口,追逐并赶上撤退中的德军,然后到达斯摩棱斯克后方,苏军便可以封闭陷阱,将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兜入囊中。

这一理论也需要归因于苏联方面大量的部队和作战技能,但它不能否认的是,希特勒简单而又严厉的坚守令,也许为避免可怕的崩溃危险提供了唯一的机会,至于政治、道德和哲理方面的考虑,不用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坚守令引起了战地指挥官内心的矛盾冲突,对这一命令的服从,导致了接下来德军发生了惨痛的悲剧。

“中央”集团军群北翼的第9集团军的作战行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该集团军在加里宁—勒热夫地区行动,而与之相邻的第16集团军则在谢利格尔湖与伊尔门湖之间进行防御作战。

“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下辖第8 军(第8步兵师、第28步兵师)、第30军(第129步兵师、第162步兵师、第256步兵师)、第42军(第87步兵师,武装党卫队通信师)、直辖第102步兵师、第900步兵师,第403警卫师。

而第16集团军属于“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2军(下辖第12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0军(第30步兵师、第126步兵师)、第28军(122步兵师、123步兵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