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45)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上)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苏联黑海舰队基地,位于黑海北岸克里木半岛南端。

克里木半岛也称克里米亚半岛,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被当作历代沙皇的度假地。

同时,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从1854年英法与俄国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

二战中,整个要塞的防御力量是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亚要塞数量的75%。

要塞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还有5个,即“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要塞。

在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

苏军炮台

他的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

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1号”要塞作为前瞻。

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

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所有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

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

“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

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

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2号”联装炮塔要塞。

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

1942年6月3日,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泰因打算沿着克里木南部海岸航行一圈,以弄清海滨公路是否会受到海上的控制。

因为,德军第30军所有的补给物资都必须沿着这条公路运送,该军在弗雷特·皮科将军的带领下,正守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南面,苏联海军对这一补给路线的任何威胁,都可能对整个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进程造成破坏。

他乘坐的是一艘绰号为“巡洋舰”的意大利鱼雷艇,这是曼施泰因手上唯一的海军力量。

不知通过什么手段,雅尔塔港口指挥官,海军上校约阿希姆·冯·韦德尔把它搞到了手。

在灿烂的阳光下,鱼雷艇沿着黑海海岸飞驶,雅尔塔花园以其高大的树木为白色的乡间别墅和宫殿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鱼雷艇向西而行,直到它离开了巴拉克拉瓦,布满岩石的山顶上,古炮台两座巨大的堡垒,高耸入蓝天。

嵌入山脚下海岸的海湾呈现出闪亮的蓝色,1854-1855年的克里木战争期间,法国、英国、土耳其和皮埃蒙特人在叶夫帕托里亚登陆,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以迫使沙皇尼古拉一世屈从于他们的意志。

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困战持续了近一年(准确地说是347天),俄国人最终投降。这场战役中,包括平民在内的伤亡数字非常高,估计在十万至五十万之间。

冯·曼施泰因大将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他曾读过关于克里木战争的所有著作。他也知道,在那些古炮台下,苏军构建了全新的现代化防御工事——巨大的要塞,配备了装甲炮塔的钢筋混凝土炮位以及迷宫般的地下补给物资仓库。

毫无疑问,1942年的斯大林会跟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54-1855年间所做的一样,顽强地守卫这座海军要塞。

因为塞瓦斯托波尔以其优秀的天然良港,成为苏联海军在黑海上的主要基地,如果这座要塞失陷,苏联海军将不得不撤至东海岸的某些藏身处。

就在曼施泰因和韦德尔上校全神贯注地交谈时,突然,伴随着一阵剧烈、刺耳的声响,鱼雷艇发生了震颤。

“苏军飞机!”曼施泰因的副官施佩希特中尉喊了起来,艇上的意大利水兵冲向他们的高射机枪,但已经太晚了。

两架苏军战斗机顺着阳光,从塞瓦斯托波尔飞来,它们扑向这艘鱼雷艇,用机载火炮猛烈射击。

鱼雷艇的甲板被撕开,火势蔓延开来,坐在曼施泰因身旁的冯·韦德尔上校中弹丧生,一名意大利水手倒在栏杆旁,也已阵亡。

曼施泰因的司机弗里茨·纳格尔,自战争开始的第一天起,便陪伴着自己的长官经历了每一场战斗,现在,被抛至通气道后,大腿负了重伤,动脉被切断,鲜血喷涌而出,意大利艇长撕下自己的衬衫,为他包扎伤口。

施佩希特中尉脱掉衣服跳入海中,朝着岸边游去,他光着身子拦下一个惊讶的卡车司机,让他带着自己火速驶往雅尔塔。

在那里,施佩希特找到一艘摩托艇,重新赶回燃烧着的鱼雷艇旁,把它拖回到雅尔塔港。

曼施泰因亲自将纳格尔送往野战医院,但为时已晚,这位中士伤重身亡。

两天后,里希特霍芬将军第8航空军的飞行中队在塞瓦斯托波尔周围的简易机场发动他们的引擎、拉开这场大规模战役的序幕,这场历时27天、针对世界上最强大的要塞的战役打响了。

在这之前,德军工兵在他们据守的山顶岩壁上,炸出了一个观察哨,从而使这个位置可以免遭敌人炮火和飞机的打击,在这里,用剪形镜可以清晰地看见整个镇子和要塞地区,就像是一个观景台。

在这个观察哨,曼施泰因和他的作训处长布塞上校以及副官施佩希特中尉,花了好几个小时,查看空军和炮兵的轰炸炮击效果。

被德军轰炸的塞瓦斯托波尔

此时是1942年6月3日。

在塞瓦斯托波尔,古希腊人建立起他们的第一座贸易港;在这里,哥特人在基督纪元最初几个世纪的大动荡期间修建起他们的山顶堡垒;在这里,热那亚人和鞑靼人为了争夺港口和肥沃的山谷而战;在这里,19世纪期间,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血流成河。

而现在,一名德国将军紧贴石壁而坐,再度指挥着一场争夺克里木,这个黑海上田园诗般的半岛港口和海湾的战役。

曼施泰因站在战壕镜旁,凝望着对面的别利别克谷,其主峰被德军士兵们称为“橄榄山”。

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中队从头上呼啸而过,朝塞瓦斯托波尔俯冲而下,它们投下所载的炸弹,又用机炮和机枪猛烈扫射。然后,它们转身飞离。

德军对地攻击机掠过高原,战斗机在高空逡巡,嗡嗡作响的轰炸机平稳地飞行着。

在轰炸开始后的几个小时里,第11集团军的制空权未受到任何挑战,苏军滨海集团军弱小的空军力量已被消灭,他们投入战斗的飞机只有53架。

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第8航空军每天飞行1000、1500甚至2000架次的任务,空军把这种传送带式的空袭称为“连续攻击”。

就在空中的炸弹雨点般地落向塞瓦斯托波尔之际,德军地面各种口径的大炮,也把炮弹倾泻至敌人的阵地上。

炮兵们搜寻着苏军的炮位,摧毁了战壕和铁丝网,一炮接一炮地轰击着苏军的射击孔和混凝土炮台上的装甲炮塔。

德军炮火夜以继日地射击,每天24小时,一直持续了五天。

这是曼施泰因关于进攻序幕具有决定性的构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经过炮兵和空军一两个小时的炮击轰炸后,步兵发起冲锋。

曼施泰因知道,常规的炮火准备对塞瓦斯托波尔这里的大规模防御阵地是无效的,这里有数百座混凝土和装甲炮位,纵深布设的碉堡带,强大的坦克部队,三道防御带的战壕总长度达到352公里,广阔的铁丝网障碍和地雷区,苏军的大炮和迫击炮布设在峭壁上凿出的阵地中。

这就是曼施泰因在计划中为何要使用大炮、迫击炮、高射炮以及突击炮进行长达五天的毁灭性轰击的原因所在。

德军的1300门火炮对着被识别出的苏军工事和阵地倾泻出炮弹,此外,还要加上第8航空军投掷下的炸弹,整个要塞地面被冰雹般落下的炮弹所覆盖。

这是一场残酷的序幕,整个二战期间,无论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前还是战役之后,德国军队都没有投入过如此规模的炮兵力量。

在北非,1942年10月底,蒙哥马利对隆美尔位于阿拉曼的阵地发起了进攻,他投入了1000门大炮,而曼施泰因在塞瓦斯托波尔使用的大炮比他还多300门。

迫击炮在这场炮火轰击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在这里,这种可怕的武器第一次被如此集中地投入战斗。

德军两个迫击炮团,第1重迫击炮团和第70迫击炮团,以及第1和第4迫击炮营,在尼曼上校的指挥下,已集中到要塞前,总计21个连,576门火炮,其中包括第1重迫击炮团的几个连,他们配备着11和12.2英寸的迫击炮,专门发射高爆弹和汽油燃烧弹,对付要塞工事尤为有效。

光是第1重迫击炮团,在持续的炮击中,每秒钟射向苏军野战工事的炮弹就达到324发,一个连在一秒钟内射出36发硕大的炮弹,拖着炽热的尾焰呼呼飞过,伴随着令人心惊肉跳的尖啸在苏军的阵地上炸响,由此造成的影响难以想象。

一发迫击炮弹的弹片所造成的炮击效果并不比一发普通炮弹来得更大,但数发落点接近的迫击炮弹一同爆炸,则会令士兵们胆战心寒。

即便是趴在炮弹落点一段距离外的士兵,也会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令人瘫软的爆炸冲击波,弄得士气低落,恐怖和畏惧发展成恐慌。

据说,只有斯图卡能对通常都很冷漠的苏军士兵造成类似的影响,公正地说,面对苏军“喀秋莎”火箭炮的集中轰击,德军士兵常常也被笼罩在恐惧中。

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实施的传统火炮轰击中,有三个特殊的大家伙被记载在军事历史中——“伽玛”、“卡尔”(也被称作“雷神”)和铁道炮“多拉”。

这三门火炮是现代工业的奇迹和最新成就,可以说是常规火炮的发展,专用于对付堡垒要塞。

战争爆发前,世界上仅存的要塞堡垒除了比利时和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外,只有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沃姆扎、喀琅施塔得和塞瓦斯托波尔。

德军600毫米“卡尔”重型臼炮

从严格意义上说,列宁格勒已不再是一座要塞,而大西洋沿岸那些古老的法国城堡,则早已算不上了。

“伽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贝尔莎”的复活,其16.8英寸的炮弹重达923公斤,射程可达9英里,炮管长度为22英尺,这种不同寻常的庞然大物需要由235名炮兵操作。

但与被称为“卡尔”或“雷神”的24.2英尺巨炮相比,“伽玛”只能算是个“侏儒”。

“卡尔”是二战中口径最大的火炮之一,是对付最顽强的混凝土堡垒的一种特殊武器。

这种火炮发射的混凝土穿甲弹,重达2200公斤,可以击穿最牢固的混凝土屋顶。

发射这种炮弹的怪物,与传统的臼炮几乎没什么相似之处,其相对较短的炮管略长于16英尺,再配以巨大的轮式底盘和转向机,使其看上去像个怪异的烟囱根。

但就连“卡尔”也算不上是重型火炮的最新产品,最新产品被布置在贝克奇撒莱,鞑靼可汗旧居的“花园宫殿”中,这种大炮被称为“多拉”,偶尔也被叫做“重型古斯塔夫”。

这是二战中最重型的火炮,其口径为800毫米,运送这具怪物需要60节火车车厢,其32.5米长的炮管可将重达4800公斤的高爆弹射至46公里外。

德军“多拉”巨炮

另外,它也可以发射重达七吨的穿甲弹,射程约为38公里,炮弹连同发射药包,长度约为7.8米,竖立起的大炮有两层楼那么高。

“多拉”能在一个小时里发射三发炮弹,这种巨型火炮停放在两道铁轨上,两个高射炮营专门负责为其提供保护。

这种火炮的操作、保护和维修需要4120人,单是发射控制和操作便需要一名少将、一名少校和1500名士兵。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传统的大炮被扩大成这种庞然大物,几乎到了超级规模,实际上,人们可能会对这种武器的经济回报,提出质疑。

可是,“多拉”只用一发炮弹便摧毁了位于谢韦尔纳亚湾的一座弹药库,尽管这座弹药库修建在地下30米的深处。

曼施泰因在峭壁上的观察哨待了三个来小时,他仔细查看着炮弹的爆炸,并将其与集团军两位炮兵指挥官提供给他的确切数据,进行着比较。

这两位炮兵指挥官是第54军炮兵司令楚克托特中将和第30军炮兵司令马丁内克中将,曼施泰因一丝不苟,这可能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只要被88毫米高炮直接命中,就再也没有俄国人从据点里探头往外看了,”施佩希特说道,他的眼睛刚刚从望远镜前移开。

“没错,对付这种工事,88炮绝对是不可缺少的,”曼施泰因回答道,仿佛是为了强调他的话,88炮的爆炸声透过飓风般的噪音,清晰地传送过来。

这些高射炮确实不可缺少,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第18高射炮团打出了名气,平射的88炮成了对付突出在地面上的防御工事的最佳武器。

就像那些臼炮一样,这些高射炮被部署在最重要的战线上,这些二战中梦幻奇迹般的武器,以近距离平射摧毁敌人的碉堡和炮位。

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光是第18高射炮团辖内的各个88炮连,就发射了18787发炮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