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良飞|爱枞阳的N个理由

 文乡枞阳 2023-01-29 发布于安徽


现在回去得少了,每到岁末年初的时候,总会想起长江边上的那个小城。
我的人生经历到目前为止非常简单。按照离开枞阳的那一刻起一分为二:前一半时间在家乡枞阳出生、成长并完成完整的基础教育;后一半时间走出枞阳,北上南下,求学求职,在省外生活至今。
故乡是刻记在每个人身体上、心理上抹不去的印迹,挥之不去。故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胃,饮食习惯和偏好基本上在很早的时候就养成了;故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一个地方的人说话嗓门大小和本地人的沟通交流方式息息相关;故乡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性格和脾性,地域与性格的复杂关系总是难以把握。

虽然出走半生,枞阳的印迹还是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身上、心间。

枞阳的吃

人的饮食习惯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
整体上来说,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但凡事总有例外,也有一些北方人喜欢吃米饭,而南方人喜欢上了面条。
我到目前为止的前半段人生都在枞阳度过,只有很少的几次出枞阳数日的旅行经历。我的饮食习惯完全被这十几年的生活所塑造:喜欢米饭和一切米做的食品;基本上不碰面食。在长期的旅外生活之后,我虽然已经吃一点面食了,但胃还是那个“枞阳胃”。

生腐的滋味回味悠长
我非常喜欢枞阳的生腐(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我其实并不知道)。将生腐切成大块,用枞阳的黑猪肉混在一起炖,肉汁充分进入生腐内部之后,滋味就很悠长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生腐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豆制品,没有之一。
山粉圆子也是我喜欢的一道枞阳特色菜。离开枞阳之后,我也在一些外地的安徽土菜馆中吃过山粉圆子,但是它的那个圆子并不“圆”,而是做成长方形之后切块,那味道就很差了。
枞阳的山粉圆子一定要趁热的时候搓成圆子,然后再加入鸡肉或者排骨等肉类中,炖上一段不短的时间就可以出锅了。
山粉圆子还是枞阳的做法最好吃
套用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是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喜欢枞阳的美食。
我这一生可能都无法改变饮食习惯了。这些年我长期在外工作,湘菜川菜粤菜卤菜淮扬菜,乃至于日料、西餐也都接触过,但是吃这些菜的时候总没什么特别感觉。但是一旦吃到正宗的枞阳菜的时候,我的情绪就明显好很多。
过去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我有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待在深圳。粤菜虽好,难得我心。幸好深圳有几家名叫安庆味道的饭店,虽然不算太正宗,但也聊胜于无。不少的周末,要么我自己,要么请两三好友同赴安庆味道南山店或者福田店,点上几道熟悉的菜就大块朵颐起来。
我一边吃一边向来自外省的好友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特色,感觉自己已然化身为地方文化形象宣传大使了。

在南国的异乡,吃着家乡的味道,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枞阳的景

说到枞阳的景,大家可能会想到浮山。
这些年我也去过浮山数次,但浮山的“美”,我基本上欣赏不了。浮山并不高,我没有那种爬黄山的壁立千仞之感;浮山没有水,我也就没有那种登岳阳楼的烟波浩渺之感。
所以当我向外面的人介绍家乡名山浮山的时候,总有一种忐忑之感,怕他们来了之后会失望。
我喜欢的枞阳的景,是4月份的槐花,是4月份的菜子湖湖底。

人们对于樱花、银杏这些树种已经有过太多的赞美了,但我独爱家乡的槐花。
相对于樱花的艳丽,槐花是平淡的,是朴素的。它安静地盛开,又安静地掉落。它的香味是醇厚的,它的味道是淡淡的甜。从形体上看,槐树其实是非常不好看的,粗犷、矮壮,但是它开出来的花却是这样的令人心旷神怡。
由花及人。我感觉,樱花、银杏就像那些成长在大城市的孩子,从小就有着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槐花就是我们这些长在贫苦乡间、自由发展的孩子,生活、学习的条件都非常不好,我们只能从大地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最后才能开出槐花的模样。
除了槐花,菜子湖的湖底也是我春天的一个好去处。
我的家边上就是菜子湖。每年4月份,一年一度的汛期暂未来到,湖底长满了肥美的草。周末的下午,天气正好的时候,我就牵着家里的水牛,从牛栏走到菜子湖湖底,让牛恣意地啃食草料。

我的好友、目前在上海从教的杨红波老师今年春节期间从杨湾这边拍摄的菜子湖景,可以聊慰乡情。
我基本上会随身携带一本书或者杂志,或躺或坐在肥美的草地上,牛在吃草,我在看书,两不相扰。那时候,我的阅读兴趣还是文学,所以我携带的杂志不是《读者》就是《青年文摘》,有时候会带一本《萌芽》杂志。在读着文字的时候,我会想象外面世界的样子,思考自己的人生向何处去的难题。
枞阳出生的孩子,要改变命运,其实可以选择的道路不多。要么经商,要么当兵(提干或者在部队里考上军校才能改变命运),要么读书考大学,最好考上好的大学。除此以外,就难有其他道路可选了。我自问对经商不感兴趣,对投身军营也没有感动(我近视得比较厉害),唯有读书才能走出这片土地了。
我妈妈常用一个乡人的故事“刺激”我。这位乡人也高度近视,没有成功升学。有一次在水田里犁田时,眼镜掉进了夏天滚烫的水里。他只好用手在身子四周摸索着,找寻眼镜。离开了眼镜,我们就是睁眼瞎。
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故事。
《读者》在我们那个时代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的很多文章都催人奋进。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我奋斗了35年,才和你坐到一起喝咖啡》。故事很简单,说的就是农村出身孩子的不易,经过艰苦奋斗才可能和城市出身的孩子成为同事,才能坐到一起喝咖啡。
我到现在都还喝不了咖啡,喝了立即就心悸。我只能喝绿茶。“我奋斗了35年,才和你坐到一起喝咖啡”这句话也成为外地到上海工作的同事和上海同事开玩笑时常用的一个梗了,具体年数略有变化。梗虽有趣,背后却是艰辛。
多年之后的一天中午,我午饭后在单位附近慢走。不经意间就走到了巨鹿,抬头一看,正好看到了《萌芽》杂志社和它所属的上海市作协牌子。我读高中的时候正是《萌芽》杂志重新红火起来的岁月。它和它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陪伴了我的高中生涯。

工作日的午后,我常常散步到《萌芽》杂志社所在的巨鹿路上。

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之后我会以这样的形式和它相遇。它距离我单位的空中直线距离可能不超过300米,但从我单位走到它那里却要绕过好几个街区,犹如我从枞阳出发,弯弯绕绕之后定居上海的人生。
枞阳人就算出枞阳多年之后,每次回乡总会在从小长大的地方走走,找寻儿时的感觉,体味那种物是人非或者物非人非的况味。

我的好友、目前在上海从教的杨红波老师老家在杨湾那个伸入菜子湖湖中心的半岛上。每次回老家,他总喜欢走到菜子湖边,拍上一些照片,发到他和我都在的一个老乡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今年春节期间,杨红波老师从杨湾方向拍摄的菜子湖图,有点烟波浩渺的味道。
其他老乡们一看到图,就会纷纷点赞“真漂亮”。
我的另一位老乡、某金融机构高管吴照银也经常回到他的老家朱公村。朱公桥是他经常在微信群里分享照片的核心景点。建造于1960年的朱公桥是汛期连接朱公村与老增展村(现属增丰村)的必经之路,过了朱公桥就到了我的老家。

今天春节期间,吴照银总监拍摄的朱公桥,有一种苍凉之感。

每每在微信群里看到这些拍摄技术并不算精湛的照片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枞阳的景之美,并不在于险峻、浩渺,也不在于拍摄技术的高低,而在于它与我们的关系。在看到这些景色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往往是自己青葱的岁月,有迷茫,有低落,也有不懈的坚持。

在那一灯如豆的老家房间里,我曾不停地枯坐在书桌前,或阅读或写作或做题,希望在文字、数字的爬梳中间找寻到一条人生的路。

枞阳的人

说起枞阳人的性格,我有一点感受。
有的人说枞阳人太好面子了;也有人说,枞阳男性太喜欢喝酒了;还有人说枞阳人不团结。
这些说法或多或少在一些人身上有所体现,但一个地域民众的性格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地域原因。
比如说到喝酒,这哪仅仅是枞阳男性的喜欢。全国能喝酒、爱喝酒的县份排名,枞阳大抵是排不上号的。
我大概是成年之后才开始接触酒精的。对于男性饮酒,我的看法是适度为宜,拼酒、斗酒就没啥意思了。只要不是每天喝得烂醉,只要不是无度酗酒,大抵还是可以容忍的。我也要为成年男性说上一句略有些辩解的话:生活很多时候挺苦的,工作不顺心是常事,心情郁闷总需要有排解渠道。这个时候如果有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着,聊着,吐槽着,心中的郁结、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慢慢化在这酒中了。
第二天上班,他继续是单位的好员工、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饮酒,就成了成年男性心理排解的一种方式了。
至于说到枞阳人的好面子、不团结,我其实有另一种看法:起码真诚、不装。这些年,我北上南下求学,也认识了很多枞阳人。我倒是很喜欢一些有个性的枞阳人,直率、热情、城府没有深得可怕。和这样性格的老乡相处,你不用天天想着他还害你。舒服、放松就是枞阳老乡之间相处的最好方式了
更令我对枞阳人欣赏的一个品质是勤奋。枞阳其实经济并不发达,但是一个县就产生了9位院士(学部委员),这个数字在安徽省县域当中算是翘楚了。
从智商上来说,我并不认为枞阳有特别的优势,每年有这么多的人从这片土地走出去,走向全国各地,做出自己的成绩,更主要是因为勤奋。有一位长者曾经跟我说,他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好,努力了好几年才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本科。他说,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信奉父亲叮嘱的一个信条——只要勤奋,就没有烧不滚的锅
很多枞阳人都是这一信条的拥趸。我也是。
如果从经济上来说,枞阳远称不上发达。但是它是我的家乡,我想念它的美食、美景,我喜欢和朴素的枞阳人交往。我永远爱着这也许不完美的家乡。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