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底是坚守还是撤退克里木半岛的问题上,希特勒与前线的将领之间产生的激烈争执。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试图让希特勒取消这道命令,这个备受非议的人物,在希特勒身上使用了正确的战术: 4月18日上午10点30分,他接通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的电话,提出如下理由:“元首要求坚守塞瓦斯托波尔的命令当然会被执行。但我想指出,所有被运入克里木的武器和弹药,都将错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德涅斯特河上的重要行动——而这场决定性战役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赢得。” 而蔡茨勒的回答,表明舍尔纳的说法切中要害。“我完全赞同您的看法,”他说道,“但为了让元首批准塞瓦斯托波尔的撤退,关于第17集团军更为准确的数据会对我有所帮助。” 当晚22点05分,舍尔纳再次致电蔡茨勒,强调“关于塞瓦斯托波尔的决定必须在4月20日前作出,因为在此期限前,所有不必要的运输单位都将离开塞瓦斯托波尔。” 舍尔纳向蔡茨勒解释了自己的时间表: 4月19日晚,德国军队中非作战人员的撤离工作将完成;接下来便轮到罗马尼亚人。海军的日疏散能力为7000人。可是,克里木上空的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不利。除了最顶端的赫尔松涅斯角,敌人的炮火现在已能覆盖整个强化防御带。 “集团军群的命运将决定于内陆,决定于韦勒集团军的防区,而不是塞瓦斯托波尔,”舍尔纳做出了结论。 第二天21点30分,舍尔纳又打来长途电话催促蔡茨勒: “关于克里木的决定必须立即作出。空中和海上的运输空间已遭到一些损失,我们的海军现在不得不在进港和出港口岸进行战斗,空军的损失也令防御任务难以完成。疏散行动至少需要两周。这就是该行动必须立即开始的原因。还有个问题不能忘记,我们并没有五个师在实施防御,实际上只是五个德军团。而罗马尼亚人几乎已不剩什么战斗力。” 尽管有这些紧急呼吁,但希特勒还是在4月19日的晚间会议上,拒绝了舍尔纳的主张,他再次禁止作战部队撤退,但舍尔纳并未就此放弃。 4月21日,他飞至伯格霍夫,亲自说服希特勒取消坚守令,舍尔纳大将向他的最高指挥官力证,塞瓦斯托波尔不可能被长期坚守。 希特勒用甜言蜜语拒绝了他的提议,他说,由于彼列科普和刻赤防线的崩溃,土耳其的立场已发生动摇,现取决于克里木——换句话说就是塞瓦斯托波尔——能否守住,这是他决意坚守塞瓦斯托波尔的决定性因素。 “有两样最重要的东西是这场战争所必需的——罗马尼亚的石油和土耳其的铬矿。如果我放弃克里木,这两样东西都将丧失。”希特勒说。 然后,他宣布:克里木当然不必无限期地坚守下去,只需要守卫8~10周。待预计中西线所发生的入侵被成功击退,塞瓦斯托波尔就可以在几周后悄悄地疏散,这样就不会带来任何政治风险。 此前的其他人,都被希特勒的口才所说服,此刻,在争取克里木实施疏散的这番努力中,舍尔纳犯了个错误。 他知道没有预备队可用,至少在克里木是这样,于是,他告诉希特勒:“只有在您给第17集团军增派援兵的前提下,塞瓦斯托波尔才有可能守住。” 舍尔纳的确低估了希特勒,希特勒听到他说的“只有……才”,立即抓住这个字眼:“没问题,我会给您增派援兵。” 结果,舍尔纳无功而返,当然,希特勒并未遵守他的承诺,除1300人的两个步兵营、15门反坦克炮、10门迫击炮和4门野榴炮外,舍尔纳没有得到其他任何援助。 但是,希特勒作出了承诺,并使舍尔纳获准让塞瓦斯托波尔守军撤离的希望彻底破灭。 于是,在克里木,希特勒坚守令的法规现在开始生效。 ![]() 正在克里木半岛坚守的德军士兵 1942年7月,冯·曼施泰因进攻塞瓦斯托波尔时,守卫这座要塞的是苏军的7个步兵师、4个海军旅和1个骑兵师,苏军还修建了混凝土掩体和深深的坑道,地下堡垒中还布设了最先进的的大口径要塞炮。 即便如此,苏军还是没能守住塞瓦斯托波尔。 曼施泰因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拿下这座要塞。 而在1944年4月,守卫这座堡垒的德军只有近5个团的兵力,他们的大炮是由一个军抢救出的装备组成。 的确,主防线修建得比较完善,各阵地也得到铁丝网的保护,但在防御纵深,只在几个战术重要地段布设了精心构建的支撑点。 由预备力量守卫的第二道或第三道防线并不存在,苏军旧有的掩体和堡垒并未被修复,现在只能被当做医院或集结区使用。 塞瓦斯托波尔东南方的阵地构建得很糟糕,步兵战壕没有足够的深度,第5军已没有重型火炮,他们几乎没有任何重型步兵武器。 第98步兵师甚至连挖掘战壕的工兵铲也没有,赖因哈特将军不得不下达命令,在整个要塞地区收集锹镐头,而集团军工兵则忙着为他们制作手柄,就这样,工事修建工作才得以开始。 此刻,这座“要塞”面对的是苏军29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3个炮兵师和12个独立旅总计470000人的进攻,它要遭到6000多门大炮的轰击和600辆坦克的突击。 4月27日,苏军的进攻已变得不可避免,在这关键时刻,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大将给集团军群发去一份电传电报,要求转呈希特勒。 ![]() 德军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大将 舍尔纳立即将这份电文转发给元首大本营,耶内克在4月24日便询问过答应提供给他作为援兵的两个师的情况,现在,他直截了当地要求立即得到其中的一个师。 另外,他还要求获得“自主行事权”。 自主行事权!这是希特勒最痛恨的一个词,于是,耶内克大将被希特勒召去做汇报,他被解除了职务。第17集团军交由步兵上将阿尔门丁格统辖,指挥第49山地军的康拉德将军也被解职,替代他的是骑士铁十字勋章橡叶饰获得者哈特曼将军,他有严重的身体缺陷——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瓦尔特·哈特曼在1944年5月1日晋升为炮兵上将,此前,他曾担任过第87步兵师师长,1944年初担任过第1军代理军长。 而1944年1月底由上将擢升为大将的耶内克,尽管被希特勒解除职务,仍在塞瓦斯托波尔失陷后倒了霉,他被送上军事法庭,在古德里安的干预下才保住性命,随即退役。 但是,战争结束后,他落入苏军手中,并被判处死刑,后又改为25年劳役,1955年获释后,耶内克返回德国。 1944年5月5日上午9点30分,苏军发动全面攻势,400门重型火炮和400具多管火箭炮拉开了战役的帷幕。 苏军5个步兵师在德军第336步兵师的防区上推进,但哈格曼将军的这些萨克森人死死守住他们的阵地,他们坚守了12个小时、24个小时,直至36个小时,到5月7日,北部防线仍在他们手中。 但是此刻,叶廖缅科已对第5军的南部和东部防线发起攻击,他所率领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在每英里的前线上投入320门火炮,重创了德军的支撑点和火炮阵地。 随之而来的是叶廖缅科麾下的各个旅,他们冲向德军第73、第111和第98步兵师辖内各个实力虚弱的团。 “马克西姆·高尔基”2号炮台被摧毁于1942年,现在,这里是德军的战地医院,医院内外满是伤员。呻吟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充斥着恶臭。陡峭的海岸边挖出一道沟渠,以便将伤员送至码头实施疏散。 5月8日,德军危机降临,苏军在萨蓬高地达成突破,德军试图拦住他们,并重新夺回著名的“葡萄园”、“尼古拉耶夫卡高地”以及“英军公墓”,但是,一切尝试均属徒劳。 德军在萨蓬山拼死抵抗,有那么一刻,博士芬克上尉带领第282掷弹兵团第2营,成功夺回了高地的山脊,但是很快,他们又被打垮,芬克博士阵亡。 集团军下令再次发起进攻,还能怎么做呢?他们没有接到撤退令,所以,塞瓦斯托波尔必须坚守,不过,如果没有萨蓬山,塞瓦斯托波尔根本就不可能守住。 如果萨蓬山丢失,整个集团军只有些残部能逃入其最后的防御阵地——赫尔松涅斯角,可他们在那里没有发现任何船只,那又该怎么办? 萨蓬山丢失后,第17集团军召集起所有的预备力量发起一场反击,但是到中午,集团军作训处长男爵冯·魏特斯豪森中校用电台向集团军群报告,反击已陷入停顿。 “我们将尽一切努力重新夺回重要的制高点。”但尽管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并未能获得成功,此刻,关键的拦截阵地也丢失了。 面对这种情况,5月8日21点15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大将用一台电传打字机,致电元首大本营,电文上写道:“要求撤离,因为继续坚守塞瓦斯托波尔已不复可能。” 于是,希特勒不得不向事实屈服了,1小时45分钟内,当晚23点前,他的批准令到达了。 他对陆军总参谋长恨恨地说道:“在我看来,实施这一撤退最糟糕的问题是,苏军现在可以将他们位于克里木的部队调出,投入到对付'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行动中。” 现在,他再不提土耳其了。 5月9日凌晨2点15分前,第17集团军司令阿尔门丁格将军接到撤离要塞的命令,集团军立即脱离战斗,撤至其最后的堡垒——海岸最西端的赫尔松涅斯角。 下午16点,第50步兵师的最后一支战斗群撤出塞瓦斯托波尔的废墟,进入到新防线的北部。 当晚,要塞司令贝茨上校阵亡,自5月1日西克斯特将军负伤后,贝茨上校便以自己的审慎和大胆指挥着第50步兵师。 赫尔松半岛上的阵地构设得非常好,主防线由一道连贯的步兵壕构成,并配有交通壕,这里还为部队、弹药和食物构建了混凝土掩体,设施对士气的提高很有利。而且,这里储备的食物非常充足。 由于赫尔松半岛没有水源,这里甚至还储备了苏打水,经验丰富的军官们指挥着各部队残部,重新组成小股战斗群。 在第98步兵师的防区内,所有人员都被搜罗到掷弹兵支撑点的后方,只要有一点前线经验的人都被组织起来投入战斗或充当战术预备队,他们总共搜刮了250人,在当时,这是一股相当可观的力量。 德军撤退后,苏军全力跟进,并试图突破第17集团军最后的桥头堡,彻底肃清德军阵地,尽管他们占有绝对优势,但尝试起初并未获得成功。 德军失败的一刻终于到来,第17集团军失去了他们实施防御的主要王牌,即戴希曼将军在半岛上的空军部队。 他们被苏军击败,赫尔松半岛上的最后一座机场遭到苏军准确的炮击,他们在萨蓬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半岛的顶端。 5月9日晚,鉴于机场已被炸得坑坑洼洼,戴希曼被迫向他最后的13架战斗机下达了命令:撤退,返回内陆!半岛上的空中保护伞消失了。 而对德军战斗机或对地攻击机来说,内陆太远,从那里起飞对半岛实施支援,会受到严重限制。 ![]() 据地防守的德军士兵 这些可用的双引擎战斗机是护航任务所需要的,但从现在起,只有Ju-52联队的飞行员会于天黑后,在赫尔松半岛最后一条临时构设的跑道上着陆,以便将伤员撤离。 5月10日的夜间,一千名伤员以这种方式被运走。 1944年5月10日,悲剧的最后一幕,伴随着苏军一场令人震惊的打击上演了,这一打击证明了海上、空中和陆地战之间的密切联系。 希特勒刚一批准撤退,海军便启动了他们精心筹划、大规模的海运行动。 这个行动能成功吗?答案将由第17集团军的获救或覆灭来决定,第一支船队立即出海。从康斯坦察至克里木的航程需要1-2个晚上再加一个白天。 这与敦刻尔克相比,有很大的差别,1940年,英国人将一整支大军撤离,成功的原因在于横渡海峡只需要几个小时。 5月10日凌晨2点,两艘运输船——“托提拉”号和“泰娅”号——来到克里木,她们停泊在赫尔松涅斯角北部两海里外,因为再往前就将进入苏军火炮的射程。 渡轮和工兵的快艇负责运输摆渡,“泰娅”号搭载了5000人,“托提拉”上也有4000人,但一场灾难接踵而至,苏军的对地攻击机和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呼啸而至。 此刻,空中根本就没有德军飞机。5点45分,“托提拉”号被三颗炸弹直接命中,冒着熊熊大火在海上漂流,两个半小时后,她沉没了。船上只有几百人获救,“泰娅”号也遭到相同的命运。 苏军的鱼雷攻击机重创了她,下午15点,“泰娅”号沉没,船上的5000人中,只有400人获救是仅这一次打击,德军便损失了8000人。 第17集团军打算在5月10/11日的夜间登船撤离,留在赫尔松涅斯角阵地中的德军士兵约有30000人。 海军同意了,邓尼茨亲自参与其中,所有适合航海的船只都被派去参加这一行动。 190多艘德国和罗马尼亚军舰及商船出现在海上,总航运能力为87000人,这个运载量绰绰有余。 特别是因为5月8日前,大批伤员和非作战人员已被撤至内陆,因此,目前第17集团军留在半岛上的人数勉强超过50000人。 情况看上去还不太糟糕,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突然间,老天背弃了克里木岛上的这支军队,一场风暴在海上升起,时间表被打乱。 克里木岛海军指挥官舒尔茨少将,带着他的军官们紧张地忙碌着,可面对八级大风,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许多由并不太适合航海的船只所组成的船队,被迫返航或逆风驻锚,另一些船队也被延误,这些船只无法在5月11日前到达赫尔松涅斯角,因此,登船不得不推迟到第二天晚上,也就是5月11/12日的夜间。 时间推迟了,这就意味着第17集团军司令部无法实施其计划,在10/11日夜间一举将集团军剩下的部分悉数撤离,因此,除非将整个集团军牺牲掉,否则,赫尔松半岛上的阵地,就必须再坚持24小时。 德军的各个营坚守着他们的防线,第98步兵师师长赖因哈特将军的一份报告揭示出这场临时行动的可怕经历。 1944年5月10日,苏军发起猛烈进攻,一连7次,每次数个波次,均被德军击退。 一辆突破防线的苏军坦克被击毁在那条最重要的沟渠前,并停在那里,成为抵御子弹的最佳屏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