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9年,为了确定总参谋长人选,邓小平特意派人去问叶剑英的看法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3-02-16 发布于四川

1979年6月,邓小平深思熟虑后,决定不再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职务。

其实邓小平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当时他身上的职务有: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在这种情况下,总参的工作他确实顾不过来,所以只能选择不再兼任,将这一重担交到其他同志的手里。

但是到底由谁来接替呢?中央军委对此十分重视,专门安排了时任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由他来负责统筹总参谋长的接替人选。

接到这项工作后,聂荣臻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一个人:开国上将杨成武

此时的杨成武65岁,在福建担任军区司令员职务,同时兼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

聂帅之所以第一时间想到他,正是看中了他的工作经历:从朝鲜战场归来以后,杨成武就被党中央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军区参谋长兼副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兼军区司令员、常务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等职务

从以上的工作经历中我们能看出,杨成武有长期在总参谋部做领导的工作经验,同时对军队情况也很熟悉。所以,让他重回总参谋部主持工作,从专业角度来说,确实称得上得心应手。

但遗憾的是,当聂荣臻元帅将这一人选向中央军委汇报后,有些同志有不同看法。无奈之下,邓小平只能亲自处理此事。在广泛征求党内、军中老同志的意见后,邓小平确定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开国上将杨勇

杨勇和杨成武的工作经历很像。从朝鲜战场归来后,他也先后担任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邓小平兼任总参谋长的时候,由于公务繁忙,主要是在一些大事上做决策,主持常务工作的却是副总参谋长杨勇。所以,杨勇和杨成武一样,对总参的工作是很熟悉的。

甚至,当时为了让杨勇上任后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邓小平还给他安排了得力帮手:开国中将张震。在《张震回忆录》里有关于这件往事的记载:

……小平同志征求了几位老同志的意见,认为杨勇打仗不错,团结同志,拟由他接任总长。考虑到杨勇一直当指挥员,决定调你(张震将军)任第一副总长,协助他工作。

可以说,当时让杨勇接任总参谋长这件事,几近成为定局,差的就是宣布任命。

但让谁都没想到的是,由于杨勇性格直爽,在工作中坚持原则,这也让他在总参谋部工作的时候被一些同志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军委思虑再三,只能再次重新考虑总参谋长人选。

由于这两次变故,邓小平也对总参谋长人选的变更十分慎重。为此,他专门派了时任中央军委常委的耿飚亲赴广州,找在那里休假的叶剑英元帅汇报此事。耿飚在广州整整逗留了6天,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总参谋长人选有多难抉择。

除了征求叶剑英元帅的意见,邓小平还冒着严寒,亲自赶到身在北京的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元帅家中,就此事和他们交换了意见。

最终,经过邓小平和几位老帅的反复磋商,新的总参谋长的人选终于落定:开国上将杨得志

杨得志和杨成武、杨勇一样,都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在解放军开国将帅中,他们并称为“三杨”。

比起杨成武和杨勇,杨得志虽然没有总参谋部的工作经历,但他同样是我军有名的战将。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大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既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又能够团结同志,善于联系群众。由他来接任总参谋长人选,显然也是很合适的。

就这样,在1980年2月总参谋部召开的领导干部大会上,宣布邓小平免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杨得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

杨得志在总参谋长的职位上,一干就是7年。直到1987年年底,已经76岁的杨得志才卸任总参谋长,他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任期最长的总参谋长,也是最后一位担任总参谋长的开国将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