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村中老人相传,该村为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而来,原来叫“北子厢”。因南边“大子厢、宋子厢”两个村比较大,人口较多,经济发展快,而该村经济发展慢,人口增长慢,年深日久,有人意识到北的谐音背,有背不动两个子厢的意思。当时村东边有南户固、陈家营,北边有黄庄,西边有万古镇张庄,好像形成了一个寨子;又因当时郝姓人定居的最早,人口最多,故把北子厢改名为“郝寨村”。 郝寨村位于滑县县城东南大约40公里处,东北距离老爷庙乡政府驻地4公里。村南临近高平镇宋子厢村,东面连接陈家营村,西临307省道,北临黄庄村。黄庄河围绕我村半周流过。 郝寨村情概况 全村人口1123人,耕地948亩。全村人皆汉族,多信仰佛儒道文化。村中郝姓为主,后迁入有吴、马、王、宋诸姓。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农闲经营渔业或做些小生意。 龙王庙的传说 村中有座龙王庙,其故事颇有些传奇。 清末民初,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至1921年,时逢大旱,眼看庄稼要绝收,百姓只好寄希望于神灵。听说山东菏泽的龙王非常灵验,能普度众生,于是村中开明人士王河清便带领马东海等二十多个青壮年,前去菏泽请龙王,以造福百姓。去菏泽首先要渡过黄河,那时的黄河根本无桥,因灾年又找不到船只,只有趟水过河。黄河到此已是河面宽广,且流动性大,哪里深哪里浅,谁也不知道。大家都不会游泳,但王河清他们抱着一颗虔诚和无畏的心,硬是趟着齐脖子深的水过了河。奇怪的是无论过河的人身材高低相差多少,水位都在每个人的颈部,返回时亦是如此。往返顺利,终于把龙王请来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龙王保佑吧! 龙王请来了,还建了一座龙王庙。这座龙王庙可是方圆百里远近闻名。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说起当时龙王庙的胜景。庙宇宏大,高约三丈,占地近三分。楼顶全是金黄色琉璃瓦,脊上饰有二龙戏珠,前面两个明柱上雕有金龙。走进前殿,正中坐着龙王爷和龙王奶奶,左右两边坐的是龙大太子至龙四太子,龙大公主和龙二公主。大殿的上边雕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龙,有的昂首摆尾,有的腾云驾雾,真是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龙王庙古建筑,可惜毁于解放战争年代,文化大革命又遭到了二次摧残,至今留下的只有神话般的传说。 据本村和周边村庄的老人说,我村请来的龙王爷是一个秃尾巴老苍龙,但他却是座好神、善神。他体察民情,适时布雨。一次,他下界变了一个老农夫的模样,给一家富户员外做长工。掌柜的看出了一些端倪,有意让他去菜园浇水,掌柜的躲在一边偷看。只见他到了菜园,就睡起了大觉,直到晌午无人了,他才起来把尾巴插到井底,三两下就把整个菜园浇好了,连田埂都是湿的。又一次掌柜的叫他去锄高粱,十八亩地只留了五棵苗,掌柜的到地里一看没好气地说:“你留得太稠了!”老苍龙拿起锄头把四个角的四棵都锄了,只留了当中一棵。到收秋时他对掌柜的说:“清理仓库吧,要收高粱了。”他拿着一个装鸟的小虫布袋,把这一棵高粱打成了籽,装了大半袋,提着回家。到家后从楼的天窗往里倒,一座楼都装满了,还剩一个布袋角没倒完。于是他手拿布袋向四周一甩,嘴里念念有词“通收十八年”。结果随后的十八年里,周边的村子高粱全部大丰收。至今我村还珍藏着一棵高粱疙瘩,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圣会都要请出来在庙前展示。据说这就是当年留下的那棵高粱疙瘩。 我村修建龙王庙近百年以来,香火旺盛,每年二月二古庙会都会招来很多人。龙王爷爱听大平调,因此会上历年都唱大平调,没改过其他剧种,而且必须是四开厢,清早要唱一出开场神话剧。据说四十年前有一家大平调戏班初次来我村时不习惯这种规矩,班主拒绝四开厢。结果那天班主腹痛难忍,求医无效。会首建议班主去庙宇祈求龙王开恩,并答应立即演出一场神话剧。班主只好依此照做,果不其然,那边刚开演,这边班主就安然无恙了。 郝楼村还流传一件神奇之事,四十年前的一个春节,村大队买了一把大火鞭,在大队部燃放时,怎么都点不着。有人建议拿到龙王庙前燃放,奇怪的是拿过去后一点即燃,炸声如雷。 村中的老人对这些故事都深信不疑,时不时的还讲给孩子们听。 如今,村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龙王不再,新的“龙王”正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村支部书记:王玉善 村委会主任:孙九各 口述人:马东昌 撰稿人:郝红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