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起,春至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2-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文 | 施卓芸

2月11日,指挥家吕嘉执棒宁波交响乐团,携手钢琴演奏家黄若愚,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献上一场春意满满的音乐会“阿尔卑斯山的春天”,曲目包括莫扎特的《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以及理查·施特劳斯所作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Op.64)。

阿尔卑斯山横跨瑞士、奥地利等七个国家,是欧洲最大的山脉。山顶终年白雪覆盖,宛如银龙坐地。作为欧洲自然文化,它几乎影响所有古典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音乐,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最后乐章、李斯特的《旅行岁月》等;其次,它也孕育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与乐器,如约德尔唱法、阿尔卑斯号、黑管等;同时,作为德奥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源泉,无数作曲家尝试用音乐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至此,在这场音乐会上便可见一斑。

图片

音乐会上半场的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由钢琴家黄若愚担任钢琴独奏。作为本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一开始从围绕大三和弦的和声布局、跳动型织体到歌唱性旋律,均是欣欣向荣之感,好似欢天喜地迎春意的特意安排。弦乐组的颗粒感与木管组的穿透力相碰撞,多次交替模进以此延伸乐句,后进行乐句衔接并形成对话。在长笛的引导与延伸下,钢琴缓缓进入,第一主题由此展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弦乐组与钢琴的多次主题交替,不同乐器主题交替产生的音色对比不仅能通过渲染与烘托形成张力,还能强调主题。演奏员们的热情演绎时刻感染着观众们,作曲家以独到的音色把控能力以及创作平衡手段,使管弦乐与钢琴合二为一,活泼之余不失平衡感。黄若愚的音色颗粒分明,表达松弛有度,节奏上并非一板一眼,而是以独有的诙谐灵巧的方式陈述乐句,使音乐表达气息上留有余地,更加自由。值得注意的是他首次为国内观众们带来这首作品在第一乐章的原创华彩。华彩紧扣主题展开,乐句的衔接恰到好处,延长乐句气息的同时增加了乐句行进的期待感,后弦乐组与木管组同时进入,以此进入和声层,乐句在自由流动中不乏章法,体现出音乐层次的丰富性。

下半场是音乐会的重磅之作,为理查·施特劳斯所作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也是作曲家最后一首音诗。理查·施特劳斯立足于现实世界中的阿尔卑斯山,把自己的内心感受用美学思想及自然情怀加以包装,将视觉和听觉完美融合,以音乐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第一部分“夜”与上半场欢乐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了弱音器的弦乐组以对位的方式连续向下二度级进进行,一片沉寂低吟。巴松管伴随弦乐组一泻而下,暗流涌动,让人倍感期待。乐曲在行进过程的荡气回肠,让笔者不得不对作曲家把控音色的得心应手叫绝。通过不同层次的混合音色,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如“雷雨和暴风”乐段中,作曲家用鼓风机、定音鼓、大鼓、雷片等乐器表现出强有力的声响,犹如雷声震天,给人恐怖之感。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瀑布”的呈现:在吕嘉给出笃定的节拍下,长时间酝酿的情感在这一刻迸发,响彻在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乐曲的辉煌在此刻淋漓尽致地宣泄。三角铁无疑是点睛之笔,在气势恢宏下增添了不少活泼之感,它与小号、钹共同进行的节奏织体语言,加上众多乐器同时的华彩进行,让笔者有身如在气势磅礴的瀑布之前,乐曲的灿烂在此刻绽露。惟一美中不足的是,片段中的密集型织体行进略显拖沓。作曲家用了大量对位手法,音乐动力性也来源于此,因此多声部同时进行时在听感上略显混浊。整首曲目演奏完毕后,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宁波交响乐团作为2015年成立的年轻乐团,经过多年的演出历练及严格考核,已经有成熟的表演风格和卓越的乐曲驾驭能力,近几年来有口皆碑。《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内含复杂的创作技巧及多层次叙事性线条,同时它拓展了管弦乐队中木管、铜管组编制,并且增加了许多非常规乐器,如风音器、鼓风机、牛铃等。全部演奏者超过一百人,乐曲时长长达五十五分钟,是国内音乐会上少见的演出曲目。而此次演出中,铜管组的配合相得益彰,弦乐组与管乐组相辅相成,现场演奏的视听盛宴犹如登上“阿尔卑斯山”俯瞰全景。

音乐会结束后,天空下起绵绵细雨,可谓“东风解冻散为雨,春回大地万物生”。在奏响一片生机勃勃的乐声后,春天如约来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