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 第4章|军形篇(全文密集整理与解析)

 专家视点 2023-02-16 发布于浙江

2023-01-31 16:55

“军形”,古本只作“形”,后增为“军形”,指敌我双方的作战态势,主要是指攻守之势。临阵作战当然需要谋略,但是所有的谋略,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战场形势,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所谓“形势比人强”,为将者不能只凭主观的谋略,不顾客观的形势。

孙子论兵,先要做好防守,确保不被敌人打败,然后再等待敌人犯错,趁机战胜之。战场上首先要能自保,然后才能把敌人打败。或者换句话说,纵然不能完胜敌人,至少己方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

《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不被别人战胜。可胜:可以战胜别人。

在己:关键在于自己。在敌:关键在于敌人。

可知:可以预知。不可为:不由自己决定。

孙子说:从前那些擅长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全靠自己的努力;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让自己有机可乘。所以,擅长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定被自己战胜。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不可单凭主观愿望而强求。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可胜:杜牧以为,“未见敌人有可胜之形”,暂时不宜进攻,只宜自守。这种说法明显与前文不符。应解释为:不被敌人打败,靠的是防守。可胜:曹操认为,“敌攻己,乃可胜”,做好防守等着敌人贸然进攻,己方就能趁机取胜。这种说法也不可解。应解释为:己方打败敌人,靠的是进攻。

守则不足:力量不如敌人,就需要自守。攻则有余:力量超过敌人,才可以进攻。

藏于九地之下:依靠地势地形进行防守。藏,隐藏,藏兵。九地,泛指各种地理形态。动于九天之上:利用天气条件发动进攻。动,动兵。九天,代指各种天气变化。善于利用地形进行防守,就能安全自保;善于利用天气发动进攻,就能大获全胜。

当无法战胜敌人时,应该注重防守;当可能战胜敌人时,则应该采取进攻。实行防守,是因为实力不如对方,取胜的条件不充分;采取进攻,是因为实力强大,取胜的条件绰绰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蔽自己就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九霄突然降下,势不可挡。所以,防守时可确保无误,攻击时定可大获全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见胜:预见胜利。众人都能预见胜利之时,你预见胜利,这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能在众人之前预见胜利)。

天下曰善:杀人盈野、血流成河的大胜并非孙子所提倡的,故曰“非善之善”。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的细毛,比喻很轻微的东西。明目:视力很好的眼睛。聪耳:听力很好的耳朵。

胜于易胜:用最简单的方式取胜。

智名:因智谋而扬名。勇功:因勇敢而立功。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有轰轰烈烈的英勇事迹,所以看似无功无名。所谓“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名;曾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杜牧)。

战胜不忒(tè):每战必胜,不会出错。忒,差错。所措必胜:在必胜之时出兵。措,置。胜已败者:战胜已有败相的敌人。敌人出现疏漏,我方乘机进攻,自然能够取胜。

立于不败之地:处在不可战胜的境地。不失敌之败:不错失战胜敌方机会。

胜兵:取胜的军队。先胜:先有必胜的把握。败兵:失败的军队。求胜:寄希望于偶然因素取胜。

修道而保法:丰富战争谋略,严守军事法度。胜败之政:争取胜利,避免失败的措施。将军有谋略,就能争取胜利;军中重法度,就能避免失败。一说推行道义,得人爱戴,就能争胜;严格法令,得人敬畏,就能不败。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而普天之下都说好的,还不是最理想的胜利。这就像能举起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见雷霆的声音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指那些总能战胜容易被打败的敌人的人。因此,这些擅长用兵打仗的人取得了胜利,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也没有背负勇猛善战的称誉。这是因为他们的胜利不是偶然的,绝对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用的作战方针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那些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

所以,擅长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从不放过任何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取得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度,所以能够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度:计算,这里指确定攻守之势,一说考察战场地形。量:考量,这里指对比双方优劣所在。数:计谋。一说敌军人数多寡。称:称量,校验,这里指预测战争结果。胜:夺取最后的胜利。

地生度:双方的地理形势,会决定其攻防角色。度生量:确定了攻守之势,才能分析双方的优劣所在。量生数:分析了双方的优劣所在,才能制定相应的战争方略。数生称:战争方略已定,才能预测战争结果,建立必胜的信心。称生胜:有了必胜的信心,就能争取最后的胜利。也有人认为,“地”指战场,“数”指人数。确定了战场,就可以考察地形;考察了地形,就能确定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敌人有利;了解了各自利弊所在,还要对比双方的军队人数;根据人数的不同,确定对应的作战方针;有了对应的作战方针,才能争取最后的胜利。

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四两,一说二十两。铢(zhū):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合一两。以镒称铢:用己方一镒去称量敌方一铢,说明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决:决堤放水。仞(rèn):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形:战争形势。

兵法中,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的“度”;敌我土地面积的大小,产生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多少的“量”;敌我人口和物质资源的不同,产生双方军队和兵员多少的“数”;敌我军队和兵员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的“称”;敌我军事实力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谁胜谁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于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镒与铢相比较,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打胜仗的一方,指挥士兵作战,就像从万丈高山顶上决开积蓄起来的水流,顺山涧直泻而下,其势锐不可当。这正是强大实力的表现。

新解与点评:

《形篇》的“形”,当谓军事实力。军事实力既然客观存在,其状况就会有所表现,如众寡、强弱等。“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曹操注)“情”,军情,即军事实力状况的计算与对比,从而知战争胜负。

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自保而全胜”;提出了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求取胜利的作战指导原则。

孙子强调要创造条件,寻机胜敌。本篇在开始就明确指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本篇一个重要的主导思想。孙子认为,创造条件,积蓄军队的战斗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去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