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河——华夏张氏祖庭

 zsw77792 2023-02-17 发布于陕西

图片

缘起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外张氏宗亲代表团纷纷来清河寻根问祖,引起当时清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县政协牵头,成立“清河县张氏研究会”,研究张姓起源及其历史文化,并与海外寻根团搞好对接。 

图片

2004年3月,依据明代永乐《清河家乘》序言记载:“周末时,讳晃公,字琬采,仕齐国为呈侯;妣齐氏,同葬一穴。生三子,长僎字殿邦;次仪;三有容,仕齐袭父爵。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据该谱另则记载:“限次年清明,要赶立祠,分班祭祀,方知代数昭穆辈,祠塚在河南地方,先年是系齐国县郡,即是清河,遂于此郡定祠,立为后裔传芳。”清河在战国时期,先属齐,后属赵。因为清河自战国时期即有张氏建墓立祠记载,所以规划了张氏祖祠、祖墓建设。2004年3月开始复建成张氏祖墓,并在周围种植20亩侧柏林。
2006年11月末召开的新加坡世张恳亲大会上,确定清河于2009年举办“世界张氏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春节前后,海内外张氏宗亲期望清河建设大祠堂的呼声很高,清河即时响应,准备加大投资力度。此际,世界张氏总会组织控股公司与清河签署投资二千余万元的协议,用于建设“华夏张氏祖庭”,并交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
现在矗立于清河县城西的华夏张氏祖庭,2009年5月完成第一期工程——挥公堂、两个南门阙和部分功德碑柱石以及添加建设的入口处石牌坊,以迎接2009年5月28日“世张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在清河召开。第二期工程始建于2014年4月,包括两个北门阙和三面碑廊,并且加盖了可容纳四千人的世张会展中心(临时聚餐可容纳三千人),于2015年5月完工,以迎接2015年5月28日“世张总会第七届恳亲大会”在清河召开。下面介绍华夏张氏祖庭设计理念、布局及其风格。 
图片构思

祖庭以“挥公堂”作为“华夏张氏祖庭”的主要建筑形象。“挥公堂”的设计构思把张氏五千年历史进行充分展示,而非像国内其他历史纪念建筑那样,只是对两千年来的建筑风格进行模仿,摒弃了仿古大屋顶的常见做法,而是以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酋长金字塔状建筑为原型,又以上古“明堂”的“亚”字形布局为基础,再配以独特的张氏柱石碑林,形成古朴、宏大、庄严、神圣的历史场景和纪念性效果。

 

图片

布局
祖庭演绎上古祭祖建筑的“品”字形古风,为300米×200米南北纵向伸展的序列空间,由北面的200米×200米大庭和南面两个100米×100米的小庭组成“品”字形。南为柱石碑林,南侧入口为古风双阙,大庭北侧有北阙。祖庭四角有望楼。祖庭整体布局气势恢宏、古朴庄重、秩序井然,将远逝的历史记忆与晚近的现代感完美结合,体现了“古韵新风”的寓意。
 

图片

风格
挥公堂:平面呈边长72米的“亚”字形,中央为边长36米的巨台体,取天罡、地煞之数。四面各有18米的厅堂,入口各有七根巨柱的门廊,偶数开间,为上古祭祀建筑特征。方台上部开一圈侧向采光天窗,光线从四面撒向堂中央挥公巨型雕像,祭祀气氛浓烈;采光天窗上部为金字形塔顶;“亚”字形享堂平面四角耸立,构成钟鼓亭。
柱石碑林:两个小庭各有四十九根张氏石柱,取《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九”。柱径1.5米、高4.5米,转角抹成圆弧状,四个平面上刻张氏祖先的史迹或作功德柱石。瞻仰者均可在这两个谱石柱阵中找到属于自己祖先的那根柱子,也可在谱石柱上续写本门谱牒。
阙与望楼:均为古风厚重的矩形合体,为井干式结构,上置平屋顶,为远古堡台的建筑意象。
碑廊:在大庭的周边设碑廊,造型与主体建筑的方台型相呼应,为三角体长廊空间,有多个入口,每个人口设中柱或都柱,为远古祭祀建筑的典型特征。
其他:水体,指“挥公堂”四周环水,象征远古明堂四周的濠堑。绿化,享堂与碑廊间种植低矮灌木及成片绿地;柱阵两侧种植成排松树或银杏。铺地,以青石、花岗岩相间铺设,主轴线上步道采用“弓”形拼镶图案,寓意张姓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