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最牛百科全书,再现了(在线了)!

 天地任逍遥耶 2023-02-17 发布于湖北

翻阅古人智慧,触摸华夏文脉

古代类书,更是荟萃中华文明经典

2月8日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正式发布

当它装入方寸屏幕间

原本影像、数字化文本

以及延伸古籍文化知识

结合GIS技术、3D互联技术

开放、可触可感地呈现给每位读者

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字节跳动

跨界合作设计研发

让珍贵古籍里的中华文化根脉“活”起来

文章图片1

如果说承载中华文明的浩瀚典籍是散落于历史汪洋中的一枚枚珍珠,那么古人编纂的类书便是将它们串联起来的一串珍贵项链。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便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这部皇家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年间,全书22937卷,共计11095册,约3.7亿字,收先秦至明初的各类典籍七八千种,大量保存了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和应用科学等方面资料。然而在六百年的波折中,这部典籍渊薮、佚书宝典历经失火、盗卖、兵乱、抢劫、流亡,痕迹斑驳、残缺不全,如今这部类书仅存400余册残本,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

片羽吉光,弥足珍贵。物质形态的古籍通过数字化,将在数字世界得到新生,也将让更多人得以了解接触这部旷世奇珍。

近期,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指导,国家图书馆委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建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立项,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共同设计与研发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第一辑共收录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四十册、七十五卷的内容,共涉及14个韵部、17个韵字、1800部书。

钩沉起悠悠文明与历史时间,《永乐大典》在此慢慢展开。

文章图片2

搜索网址🔍 http://www./

了解“《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




沉入大典文化之旅




初见


微黄的书衣打开

“初见”《永乐大典》

随着指尖开合翻转

珍本古籍如在手中可触可感

文章图片3


流光


清越鸟鸣中的一记钟声敲响

来到“流光”一栏

跟随历史的烟尘

仿佛随这部皇家大典历经

诞生、散佚、合浦珠还的多舛命途

文章图片4


惊鸿


“惊鸿”窥得古人书籍文化的典雅与考究

类书的性质、古籍的体式、装帧细节等知识

随着点触影印版《永乐大典》

天头、版框、界栏、版心

上鱼尾、下对鱼尾……

你将直观地了解古籍常识文化

更多古代典籍的版式类别

静待你的探索了解

文章图片5


珠联


“以韵统字,以字系事”

韵字如同珠玑相缀联

得以如古人般检索翻阅书籍

若对古韵尚不了解

“编韵”中已准备好了相关资料

带你认识古代著名韵书

文章图片6


缀玉


“缀玉”指向大典引述之丰

作为大部头类书

它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文献资料

上千种古籍从中辑出

如今轻轻一点

历经时间沉淀的千余种古书籍

以目录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现

文章图片7


遗编


跟随立体地球模型上的轨迹

滑动指尖,跨越重洋

追寻每一册现存《大典》的

典藏情况、流散与复归

文章图片8

此外,视觉呈现也极为考究,采用《永乐大典》已有的色彩、字体,凸显其历史厚重感下的浓厚文化神韵。

由《永乐大典》走入,仿佛沉入一场呈现古籍文化知识的展览旅程,立体可见地触摸感受古人文化精粹,从内心深处升腾与凝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度自信。




数字化,让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



让公众进行“如何了解一本古籍”之旅,让典籍走进寻常百姓家,正是研发团队的设计理念之一。


我们在设计研发的初始阶段,便明确了目标,这个数据库是面向公众的。因此,在概念设计和功能设计上都考虑了如何让大家读懂古籍,离古籍文化更近。


该项目的产品总监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后位通说。

在古代,作为皇家典籍的《永乐大典》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机会一睹它的尊容。如今,借助更加便捷大众的技术手段,每一位感兴趣的读者都有机会与它在数字世界进行亲密接触。

进入数据库“阅读大典”,影印书页与数字化文本相互对照,数字化文本还可一键进行繁简体转换,既便于阅读,又能直观感受原版形制、佳墨精印的古籍。

文章图片9

古今词汇系统不完全相同,古籍中不少专有名词,研发团队对部分实体词汇进行知识标引,注疏辅助读者阅读理解,延伸背景知识。

《永乐大典》知识之丰,还体现在其中包含许多蕴藏着古代文化内涵信息的图片。研发团队留心于此,以颇具代表性的“门”字卷入手,此卷中,大量的精美绘图展现了一扇扇技艺繁复的古门,团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插图进行文化解读。当点击插图时,便会出现详细说明门的纹样、工艺、艺术价值等的注解。

文章图片10

在研发团队看来,古籍数字化并非机械简单地数字转化,而在于运用数字人文的技术手段,借助融媒体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力,让古籍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从而在普通大众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的面前真正“活”起来,打开一番新的天地。




人文典蕴与数字技术的相遇



此次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是一次发挥多方优势的跨界合作。

2021年11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申报的“《永乐大典》高清数据库”得到立项资助之后,委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承担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发工作。研究中心以“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为基地,调动北京大学和字节跳动双方的力量,组成联合设计与研发团队

文章图片11

不同行业思维的集采众长,不同诉求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将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理念、高校的学术转化和企业的研发和传播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国家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提供数据资源,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负责知识模型、概念原型等总体设计工作和数据编制加工,字节跳动负责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程序开发与运营维护。


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古籍数字化产品的一个范例。


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说。

在《永乐大典》数据库等古籍数字人文建设中,北大师生将自身的专业特长转化为产品实践。团队聘请中国语言文学系刘玉才教授历史学系史睿副研究馆员人工智能研究院杨浩副研究员担任学术顾问;信息管理系博士后位通担任产品总监;博士生王凤翔在概念设计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邓秋怡中文系博士生张鸿鸣高树伟赵之劼等参与了数据编辑。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亦是一次生动的古籍数字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





追寻文化根系脉络



中华文脉未曾断续,记录与书籍正是其载体。从金石铭文到简帛纸张,承接起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纸质书籍极为脆弱,历经时代动荡、战争兵燹、时间腐蚀,即便珍藏于高阁馆楼之中,也有可能在一次触碰后变得脆散。

然而,没有翻阅的书籍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古籍数字化正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一代人有一代人该做的事,将历经数千年存续的中华典籍迁移到数字环境下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王军教授如是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4月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时代知识传播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语境下,古籍数字化工作应当更向深度、向精细度开掘,用数智技术接合中外、化通古今、实现文献信息的零散到聚合,以人文整体性的眼光去俯瞰文明发展之路。

对此,王军教授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人类文明如同一棵生长的树,如果要追溯一枝一叶的起源,就要看到地面下的根系。而古籍数字化工作,正是追溯文明中那些理念产生、演化的线索,将地表上下枝叶与根系之间的联系勾勒展现出来。

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惟其艰辛,更显意义重大。

文章图片12

下一步,研发团队还将继续丰富完善《永乐大典》高清数据库,丰富原始图文数据,将更多的存世卷册数字化;同时,完善知识图谱全系列功能。更长远来看,则是以数字化网络打通古今人类知识信息的脉络根系,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互联与智能应用。

珍贵的古典文献在数字世界“复活”,它们不只是展现过去的文化节点,更是沟通时空的一道道文化桥梁,不同时空汇来的文化水流一经联动,也许会在未来激荡出更优美的涟漪。

文章图片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