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史杂谈——北庭与唐朝的丝绸之路管理(上)

 炫叶楓雪 2023-02-17 发布于广东

丝绸之路北道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利益、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北庭是唐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各国交流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丝绸之路北道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庭与“三边”政策

在唐朝的统治区域内,“北庭”的概念是随着“羁縻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羁縻”指对被征服地域所实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

由于在“羁縻制度”下,唐朝政府在被征服区域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维护其统治秩序。首先是政治方面。北庭是唐王朝中央政权控制区域内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地区。

《资治通鉴》卷四十九《唐纪六十三》记载,贞观九年(635年)六月,唐太宗以突厥可汗入朝,欲为亲礼以礼待之,使之自归中国。

九月,唐太宗又命突厥可汗于庭州即吐谷浑旧地设都督府,置官属,后为安西都护府所据。

其次是军事方面: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二十一日,太宗遣使入居西州、敦煌和伊吾一带,以求西域诸国归顺唐朝王朝。

再次是经济方面: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二十七日太宗遣使入居高昌北庭城,赐以金帛和粮食。

此外还包括文化方面: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二十一日遣来长安接受册封的突厥可汗之女和亲、文成公主出嫁。

安西都护府内设置西域长史和长吏以及吐蕃归附唐朝以及其他民族入居唐朝境内等内容。这就是唐太宗在“三边”政策下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安西都护府的建立

安西都护府建立于贞观十五年(641年),位于今新疆的焉耆和龟兹之间。这里有一条古道,即今天的吐鲁番——鄯善,这是中亚通往中国的重要通道之一。

龟兹是西汉时期龟兹国国王所建,后为安西都护府管辖。唐初,因突厥在葱岭、葱岭以南地区不断侵扰,唐太宗派薛仁贵征讨高昌,收复了龟兹等地。

龟兹古城遗址

唐高宗又命安西四镇节度使李晟为定远节度使,与回纥、薛延陀三部联合讨伐高昌。贞观十二年正月甲子日,唐朝以回纥酋长阿史那贺鲁等人为请降使来朝。

同年十二月甲子日,阿史那贺鲁率部入京朝见唐高宗;十二月乙卯日唐以其国名为“安西”命名其地为安西都护府。

唐、突厥两个政权的管理都不存在明显的行政中心,因此,在北庭地区设立行政机构以作为政治、军事活动的中心,是唐廷解决“两个政权”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自唐朝建立以来,随着唐王朝与突厥之间关系由过去的互相猜忌到友好往来,突厥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地位迅速上升。同时,唐王朝也加强了对突厥汗国内部政治问题的关注。

自北庭地区设立军事机构以来,唐王朝对其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军权:唐王朝对北庭地区有明确军权统制。

民政和司法管辖:唐朝将西域都护府管理的地区纳入管辖范围。行政管理:唐朝在边疆行政机构中设置有一系列行政机构,其中就有安西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

财政:北庭地区有大量赋税收入。监察事务:中央监察机关负责对北方边疆各民族所辖疆域内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和督促实施中央对北庭各民族所辖疆域内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军事监察。

北庭地区军权统制

北庭地区军权统制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的安全,因此,北庭都护府既是朝廷的军事机构,又是中央军事力量在北庭区域进行活动的大本营,因而也就是中国北部边防的最高军事统帅机关。

唐廷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巩固西北边防,对北庭地区建立起严密有效的控制体制,将军权统于中央。

同时,为了解决军权统于中央而不利于西域都护府与朝廷之间关系以及唐王朝与突厥之间关系等问题,唐王朝在北庭地区设立了西陲都护府以管理西域及中亚诸国等西域各民族所辖疆域内行政、军事、司法事务。

西北隅诸胡归化中国后,其政治制度与长安、洛阳相似,但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却明显落后于洛阳。

所以西北隅诸胡归化后成为唐代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因素。唐廷为解决军权问题加强对北庭地区的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在地方实行府兵制;在北庭地区设置了“西路都护府”“东路都护府”和“北路都护西院、东院”以加强对北庭地区的控制。

通过建立军事机构和派驻官员等措施实现唐朝对北庭地区的统治;设立西域都护府以及“西台卿、西台御史大夫、北台侍御史大夫等职”这一军权统制机构。

唐廷通过设置“蕃学”与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对北庭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

北庭都护府是唐朝在北庭地区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其中由北庭都护府管辖的西域都护府也是唐朝最重要的边疆区域。

同时,唐、突厥两个政权在北庭地区都设立有一系列行政机构,这也为唐朝在该地区的行政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北庭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安西四镇、北庭诸郡及葱岭以东、以南之地: 其中安西四镇是指所管辖区域内的西域诸国(包括疏勒、于阗)、安息人(包括高昌)和安息人部落。

北庭二郡指北庭地区内的乌介城、苏子国;北庭六郡分别是乌介城;龟兹城;焉耆,温宿二城。

在这些区域内,唐王朝为保证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能够顺利进行,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管理制度。

首先,唐廷在该地区设立一系列专门监察机构,加强了对北庭地区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监察。

其次,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分别设立专门监察官员,其中,安西都护府主要有安西都护府路总管、安北都护府副将和副使;安南都护府路总管。

安西都护府是唐代在中亚的一个行政机构,其治所在安西都护府,有一都护三镇:西镇都护府在叶尼塞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以东)。

东镇都护府在天山(今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罗布桑湖)、塔什干;北镇大都护府在乌苏里江(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巴尔喀什湖以南。

《旧唐书·百官志》说:“西镇”是负责从西域到中原、长安和洛阳的贸易运输。“东镇”是负责从西域至洛阳的贸易运输,也就是西域的商品到长安,北道的商品到中原。

《新唐书·百官志》又说:“其北道,则以乌孙郡之乌头山及鄯善国之郁郁山为中至”。“中至者,高昌北道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安西都护府是负责从西域经安西到达中原的一个行政机构,而其治所是在安西都护府。

从以上资料可见:唐朝时西域商品主要是来自中亚诸国的粮食、布匹、丝织品、铁器等;而中国则主要进口中亚国家的粮食及日用品。

作者观点:

北庭地处唐朝与中亚诸国联系的中心地带。北庭地区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商品和物资,而且为中国与中西亚各国的交往和贸易提供了重要渠道。

安西都护府所辖的东都(即安西都护府)管辖着唐朝向中亚诸国进行的物资贸易及其商品市场。

首先,唐朝向中亚诸国进行商品供应或贸易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和补充中原内陆的市场需求。

其次,丝绸之路北道是唐朝与中亚诸国交往、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最后,在唐代与中亚国家贸易中有一部分是从东而来、经天山北麓至西域诸道进入长安和洛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