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兵精粮足,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炫叶楓雪 2023-02-17 发布于广东

三国时代,刘备占据的地盘最小,兵力最弱。孙权占据的江南,面积小于曹魏,并且有很多没有开放利用的地带。

最重要的是江南地区,能守不能攻,而且陆战劣势明显。只有曹操领导下的魏国,占据北方的广袤土地,兵力至少有40多万人。

而且曹操还曾经在玄武湖训练水军,积极准备对东吴用兵。

只不过,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大败,此战之后,就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受《三国演义》和众多戏曲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觉得曹操就是一个乱世奸雄的形象。实际上,曹操的形象很复杂,是不能用一张脸谱概括的。

曹操一生经历了很多战争,拥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在文学史上,曹操也留下了一些慷慨激昂的诗篇,其中以《短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最为知名。

从诗人曹操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乱世百姓悲惨境遇的深切体悟。

在政治上,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招揽了荀彧、郭嘉、程昱、贾诩等一大批谋臣,也得到了曹仁、曹洪、张辽、徐晃、张郃等一大批名将的支持。

只是,拥有如此强大阵容的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曹操嗜杀、多疑。《三国演义》描写曹操因为刺杀董卓被通缉,被中牟县令陈宫搭救,后来与陈宫一起留宿在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中,因怀疑吕伯奢家人要去告发他,就将吕伯奢的家人杀死。

稍后曹操虽然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别人的好心,但还是一不做二不休,将吕伯奢也一并杀死。当陈宫指责曹操,不该将错就错,再造杀孽的时候,曹操还为自己强行辩解。

《三国演义》中为了丑化曹操,就把曹操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扩大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自从《三国演义》诞生,曹操就再也摆脱不了白脸奸雄的形象了。

陈宫本来是想跟随曹操,成就一番大事的,但看到曹操这样的做派,只能远离曹操,另寻门路了。后来曹操杀了吕布,在吕布帐下效力的陈宫,又被曹操捉到,陈宫宁死也不肯为曹操效力。

陈宫的选择,足以代表相当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的选择,尽管这些文人士大夫知道,曹操势力强大,但也坚决不会投靠曹操。

曹操的嗜杀还体现在多次的屠城记录中,据史书记载:曹操最少有五次屠城记录。公元194年,屠徐州。195年,屠雍丘。198年,屠彭城;204年屠邺城;207年屠乌丸。

曹操屠徐州,是因为徐州久攻不下,而且曹操的父亲在路过徐州时,被当时徐州牧陶谦的部下给杀了。一心要为父亲报仇的曹操,愤怒之下把徐州杀了个鸡犬不留。

曹操这样做,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但是越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越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反抗曹操到底。

曹操不但对不归附自己的民众进行残酷屠杀,而且还杀死了一些在自己阵营中,却和自己的政治路线不一致的名士:比如坚决不和曹操合作,却又碍于曹操汉丞相的身份,不得不暂时依附曹操的名士孔融、祢衡。

冒犯曹操的权威,并积极参与到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中的杨修等人。

如果说,曹操杀这些人,都还有一定的理由,那么,曹操杀害屡次为他献策献计、服务大半生的荀彧,就显得很不厚道了。

荀彧自少年时就得到了当时人们王佐之才的赞誉,投奔曹操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荀彧是曹操的萧何与张良。

但就是荀彧这样一个人,最后只是因为不愿意让曹操称王,进而废汉自立,就被曹操逼死了。

可见,在曹操这里,只有支持他与不支持他的人,没有中立者,更容不下反对者。

荀彧的死,让很多人看到:曹操不但对别人狠,对曾经的自己人也够狠。

这样,有些人即使逼迫加入他的阵营,也不愿意真正为他效力。失去了一部分士子的心,曹操当然没法统一天下。

其次,曹操在关键时候,反应不够快,对事情的洞察不够敏锐。

曹操曾经说:刘备是他的对手,但是刘备对事情的反应能力,总是要比他慢一些。

其实,曹操自己有时候的反应也不算快。比如:曹操得了汉中以后,司马懿曾经建议他,要抓住时机,尽快攻取蜀地。

当时,曹操因为内有韩遂、马腾这些军阀在后方作乱,没能集中精力,取下蜀地。

不久,刘备攻取了蜀地,又进兵汉中,曹操这时候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趁机取蜀地。

等到他亲自帅兵到汉中征讨刘备时,刘备已经初步安顿好了蜀地的民心,并且做好了准备,与曹操对抗。

汉中之战,刘备一方占据地理优势,诸葛亮提供了坚实的粮草供给,法正在前线与刘备一同参与战斗,临阵决策。

此时的汉中对曹操来说,成为了“鸡肋”。最终,曹操只能撤离汉中,听凭刘备坐大。

在关羽水淹七军时,曹操提出迁都,暂时避开关羽的锋芒。

这时候,又是司马懿和蒋济出来进言:说出吴蜀表面亲善,实则互相猜忌,让曹操一面无论如何也要顶住关羽的压力;

一面派使者联络孙权,共同对付关羽。这一招儿不仅让蜀汉损失严重,而且破坏了孙刘联盟。

这种又稳又准又狠的见识,是司马懿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以曹操的见识,他应该也能想到,只是他的反应没那么快。

  1. 曹操没能统一天下,还和他的对手太强大有关。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曹操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个年龄在三国时代,绝对算是老年人了。

而孙刘联盟中的核心成员,除了刘备年龄和曹操差不多之外,诸葛亮、周瑜、鲁肃、孙权都还很年轻。

年轻就意味着可以不按套路出牌,意味着敢于冒险,也不怕承受失败,还意味着无限的活力与创造力。

一个年轻人,也许不能战胜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人,但是一群年轻人,要战胜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还很有一些轻敌、自傲的老人,并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曹操没能统一天下,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才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必然会走上政坛中心,并取得最高权力的人。

从西周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代,真正掌握权力的,大部分都是贵族。西汉时,虽然取得最高权力的刘邦是平民出身,但是刘邦建立的西汉朝廷,还有很多同姓诸侯王。

在自己的封地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就是典型的贵族,我们可以称之为旧贵族。

一些新的权贵,虽然是从底层上升到贵族阶层的,但是他们完成阶层上升以后,也立即演化出了类似贵族的大家族。

这些大家族不像贵族那样,拥有世世代代继承官职和爵位的权力。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联姻,拜师、收徒等多种方式,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完成虽然不世袭,却依然能垄断做官权力的任务,这个阶层就叫做士族阶层。

在贵族和庶族的过渡期,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是士族阶级。而曹操家族,虽然曾经有很大权力,但还不属于士族阶级,只属于发展得很好的庶族。

曹操自己的用人观念,也体现了不分门第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被他所用的超前思想。

这在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方面,当然是好的,但是并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官人制度”才是世家大族们想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曹操对士族的不信任,是因为他要坚持依法治国。曹操的理想也是要尽量建立一个公平、法治、各路人才平等录用的、相对理想化的政治制度,可惜曹操费尽心血要建立的制度,在曹丕的时代完全被抛弃了。

我们可以说,曹丕不理解曹操;也可以说,曹丕没有更深远的见识。但是,曹丕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曹丕只有按照世家大族的愿望,推行“九品官人制度”,才能真正得到当时占有大多数的士族的支持,曹魏政权的统治才能继续维持下去。

只是,背离了曹操立国之意愿的曹魏,被司马懿夺了江山,是迟早的事。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让统一天下的脚步无限期向后延迟。有人认为:是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鲁肃等人对曹操的反抗,让国家陷入了更长久的分裂;

但根据曹操嗜杀的风格来看,如果真的由他来统一天下,那么新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未必会太平。

笔者认为:赤壁之战,是一场孙刘联盟坚持防守的自卫战,这场战争的中的孙刘联盟,虽然主要是出于他们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思,才反抗曹操的,但是仍不失为正义的反击。

总之,曹操没能统一天下,从他自身的缺点来说是因为他的嗜杀;还有在重要关口,没能及时抓住形势发展的症结,错过了重要的机遇。从客观条件上来说,是因为曹操遇到了不止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但最深入的原因,还是历史的必然走向,和曹操理想中要建设的国家制度,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结语:

在历史的大形势方面,一个人的能力在强大,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仍然需要英雄,需要他们留给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与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曹操虽然是个奸雄,在治理北方的过程中,在攻城略地的战争中,犯过不少不能被原谅的错误,但还是有英雄的一面,有很多方面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