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没有吴三桂,清军还能入关吗?

 地瓜5gbq29yd5l 2023-02-17 发布于湖北

1644年,山海关之战,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自成的大顺军被击败,爱新觉罗家族从此入主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没有吴三桂,在较为公平的态势下,李自成是否有机会阻止清军入关,他又是否有能力跟清军一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把时间拨回1643年。

01

1643年,对于大明帝国来说是风雨飘摇的一年,明朝的衰亡已经急剧加速,李自成和女真人这两大反明势力的实力却同时迈向了顶峰。

就在前一年,也就是1642年,李自成攻陷襄城,之后接连打败明军,士气正高昂。而清军方面,皇太极发动的松锦之战也落下帷幕,明军不敌清军,松山陷落。1642年年底,三四万清军第五次入塞,这也是清军正式入关前的最后一次入塞。

此时的明军已无与清军进行决战的条件,要想阻挡清军的脚步,需要依靠的更多是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力量。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五次入塞的清军势如破竹,向关内大举进犯,到1643年,其兵锋已到达山东、河南、苏北等地。在一帆风顺的南下过程中,清军只在一支农民军的手里吃了一次大亏,那就是袁时中率领的小袁营,他们把清军杀得躲在海州城不敢出来,还解救了早先被清军俘获的难民。

袁时中的小袁营兴起于1640年的河南大旱。当时袁时中聚集数万饥民起义,成为众多农民军中的一支。这支部队士卒“健壮彪悍”,作战非常勇敢,军纪也特别严明。在其他几支农民军被明军剿杀之后,小袁营与李自成会合,纵横于中原。但在1642年,由于袁时中、李自成不和,两人分道扬镳。1643年正月,在淮北一带活动的小袁营正好与第五次入塞的清军相遇,最终小胜一局。

可见,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中原部队是有一战之力的。

02

但是,要讨论中原部队和清军的战斗力,只用袁时中的例子不是特别恰当。

根据明朝方面战后的汇报,袁时中在海州对战的清军并不是最精锐的满洲八旗,而是蒙古部队。蒙古部队在纪律性和组织程度上来说较八旗军更差。所以,通过这一轮交战,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军中蒙古部队的战斗力要弱于农民军中小袁营的战斗力。

那么,小袁营的战斗力和李自成的直属军队比又如何呢?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于袁时中和他的小袁营,李自成的态度是一直想将其收为己用。在1643年清军出关两个月之后,李自成就派人招降袁时中,结果袁时中直接将人绑了送给明朝御史。以这件事为标志,双方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于是,李自成派部将领千余骑兵和两万余步兵攻击小袁营,小袁营失利,袁时中被俘杀,其部众万余人归降。可见,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是胜过袁时中的。这就意味着,李自成军在战斗力上至少强于清军中的蒙古部队。

那么,如果在1643年清军入关时,正值巅峰的李自成军队与清军精锐相遇,又会是谁胜谁负?

03

先来分析一下清军方面的战斗力。

在兵种配备上,清军作战时常以披坚甲、持长矛大刀等长兵器的士卒为前锋,让披轻甲、善射的士卒在后面掩护。在进攻时,精兵会留在马上接应,重兵发起冲击。

与同时代的军队相比,清军还以严明的纪律著称。作战时军法严厉,死兵披两层铠甲,配备两匹战马冲在最前面,前面战死后面继续冲锋,不许停止观望,弓箭手都被要求在抵近敌人二三十步的距离才能齐射。

在武器装备上,清军也已经实现了对明军的全面超越,松锦之战时,光在锦州就存有西洋炮100门。而且他们还强调精益求精,不断改进技术,这让清军在17世纪能拉起一支“精兵四万,人马披坚甲,马首两旁皆夹长枪对阵冲突”的具装骑兵。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643年的清军几乎点满了所有的技术点,是一支非常强悍的部队。

04

相比起来,李自成的农民军也不逊色。

李自成军队的核心是边民和投降的边军,这些人生长在边地,善骑射,机动能力极强,与当时的清军相差仿佛。

纪律性上呢?李自成在野战时喜欢用“三堵墙”战术,施展这种战术需要前军后军的完美配合,因此李自成部队在战场同样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的。

当然,农民军在武器的精良程度上不如清军。但农民军也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五覆明师的战绩,频繁的战斗使其迅速成长,冷兵器的装备相较清军并不存在太大的落差。

而在火器方面,有记载称农民军在攻城战时“多以铁骑外围,步兵强弓、鸟枪连发,守者不敢外瞰”。在朱仙镇大战中,也有李自成使用火炮攻击左良玉军的记录,可见李自成的农民军不是火器使用的门外汉,只不过他们在重炮数量和火器存量上明显不能与清军相提并论。

05

从以上对比看来,李自成和清军的战斗力相差不算太大。但如果我们要假设第五次入寇的清军与李自成的农民军相遇,就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因素:兵力。

1643年前后,李自成对军队进行过整编,在中原战场能集结不下十万的精锐战兵,这十万战兵在理论战斗力上强于清军中的外藩蒙古,可能弱于八旗精锐。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是,历史上的清军在攻陷蓟州之后便兵分两路,兵力被削弱。再加上李自成身处河南,拥有内线作战的优势,能快速集结主力进行会战,而清军是深入中原腹地,红衣大炮不能长距离随军深入,一路上与各地反清武装的交手也将造成兵力损耗。所以,如果历史上李自成真的与第五次入寇的清军相遇,清军失利的可能性极高。

即便是在真实历史上,此次清军入寇也并没有表面那么光彩。1643年,入寇大军突然失去了音讯,皇太极急得团团转,派出一拨又一拨的哨探打探消息。

虽然之后清朝官方宣称“敌人惊怖,我军所向,彼莫能支,纵横冲突,如入无人之境”,而作为第三方的朝鲜人却在《沈馆录》中记载:“大概今番之役,得不补失。城门内外,哭声连屋。以此推之,则死亡甚多之说,似非虚语。……(清)军兵久在饥困之时,或得食物水饮,则食必生疾,饮或即死,以此殒命甚多。”

清军若是这个时候与李自成主力进行的会战,只怕损失会远大于此。

李自成在柿园之战胜利后,和罗汝才准备攻击左良玉,但为了确保南下无后顾之忧,李自成挥师北上,仅用两天的时间就击败了保定总督杨文岳。而此时清军刚刚进入山东境内。如果李自成在此时暂缓南下进攻左良玉,很有可能就在河南与清军相遇,真的展开一场大战。

但历史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李自成南下击败左良玉,在襄阳建立政权。接下来在一年之内专注陕西三边,最后在1644年东进,灭了明朝。

清军与李自成到底是没有在1643年相遇,当一年之后两军再相遇时,形势已经全然不同了。

06

历史不能改变,但通过这样的假设分析和对史料的研究,我们能对过往事件的了解会更加深刻。

像这样的工作,“冷兵器研究所”做了不少。

这是一个花费8年时间专注研究军事史的团队,他们整理众多文献史料、考古发现,以军事作为回看历史的切入点,用战略、战术、军制、兵种、装备等军事因素为纽带,以重大战役、历史人物为载体,从一个新的角度探查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经济、政治、地理、气候、科技、文化、民生状态,在其他历史叙事中少见的种种细节里发现历史的发展脉络、社会的变革方向。

他们把8年的研究文章集结成书,就有了“透过军事看历史”系列图书。

图片

这个系列分为三本:《军事里的中国史》和《军事里的中国史2》从君臣、名将、谋略、制度、衣食等方面讲述中国历史上有关军事的内容,展现君臣佳话、名将风采、沙场险恶,也展现不同时代的军事制度、地理形胜、社会民生。《军事里的世界史》则把视野打开,从军事角度讲述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几千年来的变化,它按时间顺序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书中,能看到人类文明在几千年间的发展变化,看到战争是怎么塑造了人类历史。

图片

除了对战争细节的还原、对有争议问题的思考,“冷兵器研究所”在这套书里,还对中外不少战争的对战双方进行了军事技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对比、假设、分析,像之前讲的李自成与清军实力的对比就是其中一例。正是有了这些内容,我在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读史视角,看到与众不同的历史内容。

由于“透过军事看历史”系列是“冷兵器研究所”过往文章的集合,以单篇的研究文章为主,所以在有些时候会显得话题散乱,不成体系。但作为一套能帮助你打开历史视野、让你产生新思考的书,它还是值得一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