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著名“叛国者”去世,逃亡途中99.9%概率是死,然而他创造了奇迹。

 华人星光 2023-02-17 发布于陕西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叛逃者”,
身份极为特殊,
见过最大的世面:
曾陪同过毛泽东、周恩来,
经历过最大的失败:
才华横溢却被放逐四年,
遭遇过最大的危险:
他的逃亡路上,99.9%的概率是死,
然而他竟能成了那0.1%的幸运。
他的故事震动中国人,
不光因为他曾被打上“叛国”的烙印,
更因为,
他创造了一个中西外交的巨大奇迹!

他,就是关愚谦

曾被视为“叛国者”的他,
却是出生于一个最为爱国的家庭。
他是三国名将关羽后代 ,
祖上是鸦片战争时的民族英雄关天培,

父亲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锋关锡斌,

母亲言忠芸,

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

如此出生背景,

关愚谦的人生应该会没有悬念,

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吧,

然而现实大相径庭。

父亲奔波于革命,母亲带着几个孩子,

在日寇占领下的上海艰难求生,

日本兵烧杀抢掠,

乱放的子弹险些要了他的命,

“丧家辱亡国恨”,聚成心底伤痕。

饿肚子、穿不暖是寻常事,

好不容易熬来了胜利,

谁知取日本而代之的美国人,
同样为非作歹,
一家人在上海的日子依然朝不保夕。
悲凉的少年生活,
在新中国成立后总算戛然而止,
他被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读书,
毕业后分配到财政部,
担任领导人的俄文翻译。

那时他也就20来岁,
年纪轻轻才华横溢,
曾陪同毛泽东、周恩来会见外宾,
还和外交部长一起打桥牌,
被财务部副部长“拜”为俄文老师,
也曾和乌克兰专家热情交谈,
甚至一起游泳,打水仗。
什么样的大人物他没见过,
什么样的大世面他没见过,
真正是意气风发、前途远大。
可是命运早在暗中将一切馈赠标价,
这条风光无限的路途上,
同样暗藏荆棘遍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好像周围一切突然之间就变了模样,
一股他不能理解的“风”,
以雷霆之势裹挟所有人。
他的坦率直言受到多次批评,
一会被发配到青海劳动,
一会被送到更加偏远的山区,
一会又被派去青海湖捕鱼。
因为适逢三年饥荒,
青海那地方环境恶劣又缺吃少穿,
生活艰苦到把一个好好的阳光小伙,
折磨得疲惫不堪不人不鬼。

煎熬了四年,

直到1962年借口 “母亲病危回乡探望”,

他才终于带着浮肿的身躯回京。
多年后,关愚谦回忆起这段往事说:
“当时家人说,哎呦,
你红光满面,胖胖的,太好了,
结果就把那裤子揭开一看,
我整个人是肿起来的,
肿成那个样子,再晚几个月回来,
只怕就要饿死在那里了。”

重新回到知识分子的世界,
他支离的心终于慢慢恢复,
尽心尽力地做翻译,
继续负责对外联络工作。
可惜好景不长,厄运从天而降,
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后,
不善于斗争的他,
莫名其妙成为了风波牺牲品。

他成了重点对象,
几乎每天都被整的生不如死。
更令他绝望的是,
已经和他闹离婚的妻子受到煽动,
检举他的所谓“丑事”。
莫名又残酷的揭发,
令关愚谦意识到了自己危险的处境,
他亲眼目睹过很多人的离去,
“万劫不复”,这令他不寒而栗。
那天被关在办公室写检查,
他只觉得自己快要完蛋了,
学不会复杂,洞不明人心,
难道就注定只有一个结局?
越想越万念俱灰,
他头痛欲裂下意识地拉开抽屉,
想要寻个剃须刀片做个了断。

可是突然间,他看到了一样东西,
那是一本护照,

属于著名的日本友人西园寺一晃,

这些来中国的外宾,

他们的护照一直放在这里保存,

护照上的照片,

越看越和自己长得像,

同护照放一块的,

还有西园寺一晃去埃及和法国的签证。

电石火花的刹那,
他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疯狂想法:
生存还是死亡?

若都是命悬一线,何不放手一搏?

利用这本护照离开吧,

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鬼使神差的,当他离开办公室,

兜里已经揣上了“偷”来的护照和签证。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

开始上演了。

以外宾临时决定离开为由,
他订机票、盖章出境、领取机票,

这中间有无数次被发现端倪的风险,

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将是可怕的,

他为此胆战心惊,

却又十分侥幸的只用不到三个小时,

竟然完成了普通情况下,
三天才能完成的事情。
直到步入机场,他都觉得恍然如梦,
可心却陡然又提到了嗓子眼,
核对护照,这是最最最难过的一关,
尽管他为保万全,
将护照上的照片换上了自己的,
可是他一句日语不会说,
万一遇上盘问,他已经不敢再去想。

就像赌徒孤注一掷赌上了所有,
他向着边防警察走去,
这一脚踏出去,在风声鹤唳之际,
等同于斩断尘世,逼上绝路,
搏一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一切已是骑虎难下,
关愚谦硬着头皮,
把这条选择的不归路走了下去。
短短几十米似如履薄冰,
他身上已经冷汗淋漓,
故作镇定的交给警察护照,
当对方翻看照片的那一页,
他拼尽了身上所有的力气,
控制自己不要颤抖。
只是一呼一吸间,
却漫长的就像一个世纪,
等他从麻木和机械中回过神来,
自己已经拿着护照,走过登机口,
登上了小型客机。

窗外蓝天白云,
他离脚下土地越来越远,
离自由越来越近。
这场“逃亡”关愚谦后来想起仍心有余悸,
那真是一个纯粹的奇迹,
99.9%的概率是死路一条,
自首是死,被发现是死,
也可能被边防警察开枪打死,
只有0 .1%的可能性侥幸过关。
骗过财务、瞒过民航、蒙过海关,
太多的巧合叠加在一起,
不可思议地促成了这0.1%的奇迹。
这种逢凶化吉的眷顾说不清楚
但他唯一清楚的就是:
不管天翻地覆,我都用心生活。
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
有一样能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
那就是希望。

双脚感受到埃及坚实的土地,
关愚谦这个持日本护照,
却一句日语不会说的冒牌货,
心里踏实了,

可预想中的否极泰来却未如期而至。

自他“逃走”第二天起,

曾经那个外交界神采奕奕的有为青年,

就被打上了“叛国者”的烙印。

他还来不及为此感到悲伤,

假护照就被当地发现,

因非法入境将他关押。

监狱暗无天日,释放遥遥无期,

美国方面曾派人几次前来,

希望他能够移民去往美利坚,

自由,财富,什么都可以给他。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关愚谦做了不得已的行为,

尽管因此背负“叛国”罪名,

可他的心底,仍然爱着那个国度。

他大喊:“我不去美利坚!

朝鲜战争中国人流了多少血,

他们还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

埃及方面对他这种宁陷身于无穷黑暗,

也不要去美国拥抱大好未来的做法,

好大一通讥讽,

他们不能理解华夏儿女根深蒂固的执着,

明明为了自由千辛万苦的逃离,

却又将自由看的事小,

民族大义看的事大。

其实,他叛逃的是黑暗,从不是国家,

纵然背井离乡也不会有反对祖国的举动,

关愚谦的这种执着,

后来让他轰动世界。

而当时埃及想总关着他也不叫个事,

一年多后就将他“丢”到了德国,

关愚谦以无国籍人士的身份,

在德国“流亡”多年,

这条亡命天涯路走得是坎坷跌宕,

自此也算是告一段落。

谁曾想,命运总是不可捉摸,

前半生惊心动魄,

后半生他惊绝天下。

扛钢筋,端盘子,

积攒下的钱他一心求学,
1977年,他迎来人生高光,
得到了汉堡大学终身教职,
从此有了立足之地。
但此时此刻,关愚谦想到的却是,
他终于可以继续年轻时的热血,
终于可以弥补曾经不可挽回的光阴,
为中国好好做点事了。

在德国,
他发现中国文学翻译到德文的书籍,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少之又少,

他下决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多做努力。

为了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
他用德文撰写《中国民间故事集》
《中国文化指南》,
他的纪实文学《浪》,
被德国评为五星级最优秀作品。
他甚至花了足足15年时间,
合编完成德语版的《鲁迅选集》,
这本经典一经面世,
令国内非常震惊,

原来“叛国者”关愚谦,

他其实从未忘记祖国!

1981年,风云变幻,光明崛起,

关愚谦身上强加的罪名被摘去,

他被允许踏上祖国的土地。

那时他与家人阔别13年杳无音讯,

妻子也早已单方面与他离婚,

他和儿子相拥而泣,

为父子团聚,为新的生活。

游子流浪,载誉归来,

四川外语学院聘请他为,

中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
聘请他为国际问题研究顾问。

退休之后,
关愚谦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家,
社会活动家,
1999年获得了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大奖。
他组织成立欧洲华人学会,学术研讨会,
为华人艺术家多次举行过音乐会、
艺术展。
他还主编《欧华学报》、
《德中论坛》杂志,读者遍布全球。
2006年,在汉堡阿尔斯特湖畔,
关老组织了一场“中国时代”活动,
来自北德和丹麦、
瑞典、挪威等国家的二十多万人,
都来参加,
此后“中国时代”活动,
也成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
大型定期文化交流活动。
因他在中德交流中的杰出贡献,
被中国授予“科学与艺术”勋章。
这个曾经在国人眼中,
“叛国逃亡的疯子”,
倾其余生,
创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奇迹!

世上有一种飞鸟,
敢于冲破囚禁的牢笼,
敢于救赎惨淡的人生,
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
都闪烁着自由希望之光,
更具有向死而生的能力,
涅槃重生,再创辉煌。

关愚谦,
他就好像这样的一只鸟儿,
非比寻常的传奇逃亡经历,
是曾经那个时代留下的疤痕,
然而在这样的疤痕之中,
又有熊熊赤子的火焰升腾燃烧,
那是一个中国人,
对祖国最深沉火热的爱。
2018年,关愚谦离世,
今年,是他逝世整5周年祭,
一人只身,承载过往厚重,
缅怀关老,我们正视历史,
为反思,为前进,
我们祝祷未来,
为了爱,为了希望。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