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旅游景点

 行摄天下chb 2023-02-17 发布于河南

山西旅游景点

 碛口镇旅游景点

 碛口镇        

 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碛口镇是临县下辖镇,县城南端50公里处,东依吕梁山,西襟黄河水,隔河与陕西省吴堡县相望, 

李家山村  

临县啧口镇李家山村—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位于啧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西湾民居      

位于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

 西湾民居系明清古建筑,为典型的晋系风格四合院,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主体部分位于两座石山之间,中为30度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上,层层叠置,空间和平面布局参差错落,最高处可达六层。整个村落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条石砌街巷将几十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城堡式封闭空间,宅院与宅院之间均以小门相通,进入一院可遍串全村。

西湾村陈家大院

是清代陈姓富商民宅大院,坐落在碛口镇东约一公里的湫水河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如一座阶梯式城堡,院内5条巷道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排列,寓意家庭世代旺盛,其建筑、石雕、砖雕、木雕都很有考究,整个君臣人有典型的吕梁地区风格。最令人稀奇的是,这座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竟然保留至今且基本无损。

冯家会村/  土林  

土林位于临县碛口镇冯家会村村西6公里的一条山沟里。山沟两侧各有一小片山坡上集中矗立着十几根黄土柱。它们高则近十米,低则二、三米;有的粗壮敦实,有的挺拔纤细;尽管形态不同,但却无一例外地头顶一块石块或石板。这些黄土柱主要是长期受雨水或山洪的水蚀形成的,而正是柱顶的石板或石块延迟和保护了下面黄土的流失。这种黄土柱在黄土高原上并不难见,但象冯家会这样集中成林的还真不多见. 冯家会戴石帽土柱林地质是国内外罕见的地质遗迹,其细高如傣女撑伞,低矮如力士托鼎,方正者如文官上朝,肃立一旁,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吴堡县旅游景点

吴堡县

位于陕西省东北,榆林市东南部。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

 吴堡县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

 四座黄河大桥连接秦晋两省,咸宋公路过境。

名胜古迹有黄河二碛——吴堡大同碛、吴堡石城、太平寺、柳青故居、横沟温泉等。

 吴堡古城    

又叫吴堡石城。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北2.5公里黄河西岸山巅。 

吴堡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周长1125米 城墙内为黄土夯筑,外为石砌,条石拉筋。城垣残高1.6—11.2米。城垣设东、南、西、北四门,上均建有门楼,今门楼皆毁。原门上所嵌石刻题额现仅存西门、南门二处三块。城垣西墙、北墙各设马面一处,东北、西北角设有角台。城内原有南北大街一条,店铺数十处及历代衙门、娘娘庙、祖师庙等,现皆残破不堪。 

地址:榆林市吴堡县宋家川镇北黄河西岸山巅

吴堡二碛    

黄河进入陕西吴堡县一段,在穿过秦晋大峡谷后,宽阔舒缓的河面猛然跌入一段约一百五十米长、落差接近十米的狭窄河道,河道底部是起伏的岩石,安静的黄河猛然收缩变窄,像一条巨龙猛烈的翻滚奔腾,百十米宽的河面上黄色浪花此起彼伏的喷溅,澎湃的水声连绵不断的涌入耳朵,观者无不惊叹。因为这一壮美奇景,吴堡县境内的这一段河道获得了“天下黄河第二碛”的美誉。

吴堡大同碛    

 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黄河进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10长3000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雷、声震十里,观者无不惊叹。

位于吴堡县丁家湾乡拐上村,为天下黄河第二碛,又称二碛,仅次于壶口瀑布。黄河从-大峡谷流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十米的倾斜的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无不惊叹。

柳青故居  

位于吴堡县城以北40公里的张家山乡寺沟村是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柳青(1916~1978)现代作家,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出生于张家山乡寺沟村一个农民家庭。柳青一生0版了多部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创业史》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创作的最优秀成果之一,它不但在国内深得读者好评,且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国外享有较高声誉。

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       

位于临县三交镇的双塔村。 

 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位于临县南25公里的双塔村,东靠吕梁山脉,湫水河绕村而过。这里交通方便,东连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西与陕甘宁边区隔黄河相望,是一处十分理想的屯兵之地和中转站。 

离石市安国寺      

位于离石市西10公里的乌崖山麓的一个石洼之中。原名安吉寺,据碑记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寺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共四处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铜塔楼、钟鼓楼、万佛阁、关帝阁、观音楼、十王殿、洞宾楼,又有于清端公祠、于莱公祠、于成龙读书楼,还有莱公别墅、石牌坊、砖塔等,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汾阳旅游景点 

文峰塔

(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

 该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84.93米,为山西现存砖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平面为八角形,青石须弥座,塔身为砖砌。内为空筒式构造。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13层,外廓每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栱组成的檐相隔。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廓式阶梯塔道相通。

灵石旅游景点

王家大院

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25万平方米。

静升镇 

位于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静升镇,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石膏山

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32米,位于灵石县南关镇峪口村, 

红崖沟

 红崖大峡谷,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位于灵石县马河乡小柏沟村,4A级景区。

资寿寺 

始建于唐代的寺庙,位于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故又名苏溪寺。

夏门古堡

位于灵石县夏门镇汾河岸边,保存着较多的明清时期建筑。

夏门古堡内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为止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现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

古堡内部建筑:

梁氏宗祠——惇叙祠堂遗址一处,

西祠堂及其它家庙遗址8处,“祭祖堂”一处;

关驿、逆旅各一处;

老字号店铺5处,

私塾3处,

“竹林书院”(在县城,已改建)一座;

关帝庙、土地祠各一座,

真武庙、三官庙、河神庙、文昌庙、魁星楼、鬼门关、雁归亭、对碑滩、鲁班缠、文峰塔等遗址各一处;

牌坊遗址5处等。

 孝义中阳楼 

位于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办事处古城大街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之遗存。 中阳楼楼体平面方形,四层四檐,全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

介休市旅游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龙凤乡张壁村,背靠绵山,面对绿野,海拔1040米,周圆1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 古地道

平遥古城景点 

平遥旅游,以平遥古城为主体。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沿此街玩转古城,游城墙、县衙、老街、票号、镖局、庙宇、窄巷……看当地人生活,赏民俗活动,游完古城一天也足够了。周边还有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镇国寺等景点也不要错过。

游走于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中,聆听精彩的民间传说,细细品味这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而放眼整个山西省,其呈平行四边形状,以太原市为中心,有5条高速公路呈“大”字状向四周发散。在往南偏西路线的一段,自北向南有太谷县、祁县、平遥、介休市,分布着曹家大院、渠家大院、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诸大院,以及著名的平遥古城和绵山风景区。

【古市楼】

位于平遥古城南街,这里也是全城的中心。很有代表性的明清街楼,也代表了平遥古城整个的感觉。

【平遥古城墙】

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1988年,平遥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日升昌票号】

日升昌是中国最早的金融机构,代表着晋商曾经的辉煌。

【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

全馆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分前、中、后、楼院四部分,开设6个展室和两个展区,充分而真实地再现清代乾隆以来我国镖局的独特风貌。

【县衙】

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

【听雨楼】

位于古城政府街,是政府街的主要景点。

霍州旅游景点 

霍州鼓楼

霍州鼓楼在山西霍县城内中心,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清代重修。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瓦顶安装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鼓楼总高29米,登楼眺望,山川风光,霍县城景,尽收眼帘 

祝圣寺

地址:霍州市城内前进街

祝圣寺,原名东福昌寺,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后毁,明景泰元年重建,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又重修。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后大殿及东西厢房,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

霍州署

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一起,恰好是中央到地方四级官衙的代表。霍州署的楹联、石碑、匾额,留下许多古人对于官德养成的思考,至今读来仍有启发。                                      

霍州署位于霍州市东大街,始建于隋唐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古代衙署之一。州署的仪门是知州出入的通道,左边的绝门是被处绝的人犯走的通道,署内的下人们平日出入的话都走右边的喜门。

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仪门、甬道、牌坊、戒石亭、大堂、二堂、内宅、静怡轩、西科房等。大堂是署衙中最大的建筑,建于元代,是-审案的地方,堂上公案桌、堂鼓、肃静回避牌等一应俱全。最值得一提的是供于殿后的“茹茹木”,这是一根长2米的木棍,颜色暗淡,却是用当地一种生长了千年的古树制成的,也是霍州署的标志。

千佛崖   【选择】

俗称石佛崖,又名佛峡,位于霍州市城南五六公里的郭庄村西。西临汾河,背靠大运路,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千佛崖摩崖造像经唐、宋、元、明历代精雕细刻而成,大小佛像1000余尊。

佛像中,最大一尊大佛高8米,为唐长庆年间雕刻,是千佛崖石刻造像的主佛。另有千手千眼观音像,高为2米;其余小佛多为三躯一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亦有单佛一龛者,仅120平方米内就保存石佛65尊,现石佛铭文雕有“唐长庆二年”、“明正德五年题记”。由此判断,自唐至明历代均有摩崖造像。

洪洞县旅游景点 

关帝楼

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明嘉靖十年(1531),城内人郭钺等筹资创建。建成初,同时供奉真武大帝、二郎神、关帝,因而又称三真阁。楼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北面悬有董寿平先生题写的“飞栋临庐”匾,内供关帝夜读《春秋》木雕像。

大士庵

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文庙街从庵后穿过,北与关帝楼隔街相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建,整个建筑占地近二亩,建筑格局略似民间四合院,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寮房、客堂、斋房等。

千佛寺

位于洪洞县城东门内,创建于明代。共有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代山门,中殿供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殿中供有释迦牟尼佛,两房供有文殊和普贤菩萨,大殿东西两边上供有千座佛像,故称“千佛寺”。1985年8月5日,千佛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寺

位于县城东门口路北,始建于宋代,现存钟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建筑。钟楼座北向南,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瓦覆顶,内悬宋元佑八年(1093)所铸造大铁钟。钟楼寺建筑古朴、雅致,置身其中给人以灵动相融、超凡脱俗之感。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 

苏三监狱

位于洪洞县城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可在文革中全部被毁,现有的建筑是1984年复原重建的。   门 票/开 放 时 间: 30元 

监狱分为普通牢房和死囚牢。在过厅两侧共有12间普通牢,分为男牢和女牢,每个牢房只有4平方米,一般要关押6人左右。这里终年不见阳光,空气污浊不堪,关在这里的犯人往往等不到审结就病死了。死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地方,这里又称为虎头牢,阴森潮湿,低矮非常。  

 广胜寺

位于洪洞县东北17公里处的霍山南麓,建于东汉建和年间,明代时重修,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霍山山顶,下寺在霍山山脚下,两寺相距500多米。

 飞虹塔

位于广胜寺镇广胜寺上寺,屹立于山前的正面,建于明朝(1515——1527),历时十二载。飞虹塔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7米,为锥形,全部砖砌。底层设有回廊,一层一组图案,尤为巍峨壮观,引人注目。其建筑艺术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全国琉璃第一塔,被誉为“国宝”。 

 广胜寺地震纪念亭

位于广胜寺霍山南麓半山腰,2003年9月21日建成,纯木结构四角亭,琉璃瓦覆顶,饰以彩绘。亭中置石碑一通,上刻“地震纪念亭”五个行书大字。该亭为纪念元成宗大德七年(1030)8月6日在洪洞、赵城一带发生的一次八级大地震而立。

临汾旅游景点 

临汾尧庙   【3路 11路 23路】 

尧庙位于侯马北60余公里处,距临汾市南约三公里。尧庙汉魏时代始建于汾西古平阳城,晋惠帝元康年间徙尧庙于汾东原上。唐显庆三年( 658)徙庙于城南今址。历代修葺,屡遭战乱,今存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寝宫等,棂星门、仪门已毁。

主要景点 

龙凤之脉

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文物雕塑

陈列于尧宫甬道两旁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和700年前我们祖先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礼仪用品和乐器等。这些文物石雕生动地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尧庙更具有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

仪门

“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心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浑润泽四方万民。

五凤楼

“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公元666年),是尧庙宫内历尽沧桑劫难而幸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筑,系明清时其的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有边梯可上。

“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在尧庙筑楼经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唐以后历代筑城建殿时都设“五凤楼”,以示河清海宴,国泰民安。 “五凤楼”下层三孔砖券门洞,直通“广运殿”。古代祭祀帝尧时,君主从中间步入,文武大臣从旁洞通行。

尧井台

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尧宫古柏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

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

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

“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蟠龙图雕

镶在尧殿月台台阶上的这个“蟠龙图雕”,是根据1978年陶寺遗址出土的礼器“彩绘陶盘”上的蟠龙畋象放大制作的,这贴画蟠龙畋是我国最早的龙的图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龙”。龙型简洁古朴,龙嘴衔含稼禾,反映了人类对农业文明的追求与崇尚。

 广运殿

是帝尧召见群臣的殿堂。殿宽9间,进深5间,周设围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高达27米。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故曰“广运殿”。殿前彩楼两旁悬有“民无能名”四个大字,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帝尧功德无量,人民简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他。尧与四位大臣的铜象是2003年元朋18日安放的。威仪祥慈的帝尧坐像高达5米,形象逼真朴实的四大臣圣像高达4.1米。

尧两侧与尧并称为“五凤”的四位大臣是:

四岳:尧时期掌管山岳祭祀的官儿。

后稷:是主掌农业的大臣。

羲和:尧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掌管历法的官儿。

皋陶:尧时期任大理之职,是方管刑律的大臣,他执法如山,公正廉明 

寝宫

尧的寝宫始建于唐麟德年间(公元664年),宫内供奉着帝尧与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传说帝尧定都平阳不久,去仙洞视察民情,巧遇鹿仙女,双方相爱,择日成婚。成婚之处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对面山峰红光照射,状如腊烛。此后,人们把帝尧与夫人分女成婚的山洞称之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所以华夏儿女反成婚之居皆称为“洞房”。

祭祖堂

 尧舜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伟大的先祖。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中华帝尧钟

钟楼内悬挂的在华帝尧钟,重达21吨,喻指铸造于21世纪;高366公分,象征农历一年366天;直径240公分,象征一年24个节令;钟齿为12个,寓意一年12个月;钟面镶铸着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历,皋陶神判,和合议政,藜羹鹿裘,历山访贤,禅让虞舜八幅图案,展示着丰厚了尧文化底蕴,歌颂了“三圣”的业绩功德,赞誉了钟鸣鼎盛的尧天舜日。

尧典壁廊

“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图文并茂,共分为13辑,  

天下第一鼓

中华帝尧鼓”称之为天下第一鼓。迄今为止,天下还没有比它大的鼓。这面鼓直径3.11米,高1.2米,鼓的两面均是整张牛皮而著,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帝尧“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开创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带来了“尧天舜日”之盛世。置鼓于尧庙,就是要弘扬帝尧精神,传承文明,恢弘正气。此鼓是襄汾县红跃鼓厂承制。厂长卫红跃历经半载,寻遍全国十三个省市才觅到了这两张牛皮,制成了这面象征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华表

尧殿两侧木桩,是尧设立的“诽谤木”,亦称华表木。《辞海》记载:“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尧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设立诽谤木正是要博纳众谏,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以便改进朝政。为了打消大家的顾忌,达到言者无罪,畅所欲言,就特意树起了这一诽谤木。可 

千家姓纪念壁

在尧宫门前的广场西侧,有高达6.6米,长达100米的千家姓纪念壁,以长城造型,花岗岩构筑,气势宏伟,可谓天下之最。纪念壁镌刻1566个姓氏,以中国传统书法真、草、隶、篆四种字体雕刻,并镶有“华夏子孙,同根共祖”八个显赫大字。纪念壁前的“叶落归根”大型铜雕,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根深,有着浓厚的血脉联系。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

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 

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广运殿亦称尧宫 

是召见众臣共商国事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高二十三米,通进深二十六点三米,通面宽四十三米。殿内有十二米通顶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实为国内罕见。大殿龛内,有高达二米八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尧王,据说姓伊,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 

广运殿后是寝宫,

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宫龛内塑有尧王和其夫人的像。据说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约一亩多大)、梳妆台等。庙内苍劲的古柏,植于晋代,高十数米,直径两米多,十分罕见。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树中间盛开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兴。 

襄汾旅游景点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丁村民宅

位于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 丁村民宅内有明、清两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时代较早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到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丰年间所建,至今还基本上保留明着清时的布局。民居分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个建筑群,有正厅、厢房、观景楼、门楼、绣楼、倒座、牌楼、牌坊等各种建筑共计282间。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部局。

 陵文庙大成殿

 该庙位于襄汾县襄陵镇粮站内,创建于金泰和九年(实为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

现仅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十椽,。歇山顶建筑。前设月台。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前后施乳栿通檐用四柱;山面梁架为十架椽屋分心乳栿用五柱。角柱升起、侧角显著。补间设斗栱一朵,斗栱为五铺作重栱出单杪单下昂里转出两杪计心造。

灵光寺琉璃塔

灵光寺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中重建,平阳府尹杨伯雄撰记,后知县薛所蕴重修,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阁。”杨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阳尹,有政声,《金史》说:“先是,张浩治平阳,有惠政,及伯雄为尹,百姓称之,曰:'前有张,后有杨。’”经过战乱,寺的殿堂毁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仅剩一座砖塔,并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楼

始建于元代。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后人维修时上下檐之间加一腰檐,现为三重檐歇山顶。

楼阁正身面阔4.7米见方,周匝围廊,廊深2.1米。两角柱上横架内额以承围廊屋面。其梁架、斗栱仍系元代原物。

 侯马市旅游景点 

晋博园、台骀庙、彭真故居、隘口战略防空洞、金代砖墓等。

晋博园:

位于侯马市府西路,分两大部分四个展厅,展出文物455件。

 彭真故居:

位于侯马市垤上村,由于年久失修,80年代窑顶曾出现裂缝,部分窑体开始坍塌,下雨漏水,为保护革命文物,侯马市政府对它进行了小规模的加工整修。

隘口战略防空洞:

位于侯马市上马办事处隘口村,紧依铁路线东侧的一个山凹,南北两侧的断崖上共开凿7孔窑洞,因远离村庄,长年处于无人管护的状态下,造成坍塌现象。

 绛县旅游景点

 马儿崖景区

垣址坪是绛县最东,地理位置最高的东部唯一进出绛县的大门。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在酷暑燥们的天气它尤为显得和山外不同。从磨里镇顺东沁线向东在冯家湾开始进入山区,平整的沥青公路在郁郁葱葱的茂密植被快要挤到一起的山间河道边的根处蜿蜒而去,一路的慢上坡,气温岁向前一点点变凉,感觉也开始轻松起来。河道里有潺潺的流水,有时还可听到亮亮的水响,在小北山西河道北山根有人建了个叫“晋堂山庄”的蒙古风格的地方,用铁索做的吊桥和公路相连,站在上面晃晃悠悠很是好玩,从里面传出的马头琴声和蒙古歌曲十分优雅,小憩后继续向前,在小北山有个和公路分岔的河道两道溪水在这里会合

绛县博物馆

绛县博物馆为绛县唯一一座综合性的历史类博物馆,隶属于绛县文物局。本馆始建于1981年,原馆址位于绛县文化馆院内, 

车厢故城址

地址:绛县古绛镇南城村车厢城在绛县城南5公里处,因其形如车厢,故称为车厢城。现存古城墙高约15米,长150米,全部由夯土层构筑。车厢城地处中条山东段北面,被深约30米的东、西两沟夹峙其间。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为5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车厢故城址的保护范围内,留存城墙、烽火台等遗存,全部由夯土构筑,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城址内发现大量灰坑。“车厢古迹”、“晋大夫士蒍故里”、“晋旧都”三块石匾和“绛县师”石像分别存放在南城村和绛县博物馆内。史载车厢城为晋献公尽杀群公子之处。《左传》载:晋庄公二十五年冬,“晋侯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

位于绛县南樊镇西堡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的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牌坊为石质仿木构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高12米,阔8.50米。正门两端各开二合八字门,两面的石条台基各长4.63米,宽2.23米,高1米。牌坊上雕“圣旨”和“旌表”石匾,从基座到顶部均浮雕走兽、花卉、人物。牌坊夹杆石为圆雕石狮,其额枋,斗拱,阑额等部位,有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石雕装饰,基本反映并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石雕工艺。右侧附设石碑楼一座,内有石碑15通,碑文均刻于各

 横水成汤庙

 地址: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东村东北横水成汤庙,创建年代不祥,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十六年(1751)重妆圣母全身,十八年(1753)重修戏楼;清嘉庆十九年(1814)创建文昌阁;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并创建山门、北房、门楼。全庙坐北朝南,现存为两进院落布局,东西宽34米,南北长89.2米,占地面积3033平方米。原平面布局保存不完整,中轴线上现存建筑自南向北有献殿、汤帝殿、圣母殿,圣母殿东、西两侧建有马王庙和财神庙各一座。其中,献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均为清代遗构。另保存有药王庙和孔庙基址。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南柳泰山庙

位于绛县南樊镇南柳村西南约1千米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342.8平方米。庙院始建年代不详,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多次修缮。庙内原有戏台、献殿、正殿、钟鼓楼、廊房、阎王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殿、廊房、娘娘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现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殿、阎王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现存正殿、后土殿及圣母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柱头施三间大通额。其上置柱头与补间铺作,皆为五铺作

景云宫玉皇殿

 位于绛县城西南横水镇东灌底村景云中学校园内。景云宫始建于唐代,原先规模宏大,今日仅存主殿玉皇殿一座,其余建筑均已荡然无存。玉皇殿为元代木构,建在低平的阶基上,五间悬山顶,前檐斗拱五铺作,后檐斗拱四铺作,脊槫上留有清康熙四年(1665)的维修题记;柱础为素平的圆础,时代或许早于元代; 

乔寺碑楼

地址:绛县东山底乡乔寺村乔寺碑楼位于绛县横水镇乔寺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乔寺碑楼坐西朝东,平面长方形,面宽六间,单檐歇山顶,檐下饰砖雕仿木斗栱。石砌台基长17米,宽2.60米,高1.50米。楼身高约15米,正面设五碑室立七通碑,每室之间有通柱石雕对联,上嵌石匾额。楼体上部四面亦饰有各种砖雕勾栏、窗缕、垂花,构图考究,线条细密,雕工精美。乔寺碑楼集建筑、砖雕、石雕、书法艺术于一体,保存状况良好, 

 绛县长春观

 地址: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长春观位于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始建于元延七年(1320年)。庙宇坐北向南,现存一进院落,南北长71米,东西宽24.5米,占地面积1739.5平方米。混元宝殿为元代建筑,东配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建筑。道观由南向北依次为献殿、混元宝殿,两侧保存东廊房和东配殿。混元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耍头斜杀内凹。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除使用瓜棱栌斗外,其余形制同柱头铺作。后檐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昂。当心间补间铺作使用瓜棱形栌斗,次间形制同柱头

董封戏台

绛县安峪镇董封村戏台坐北朝南,砖砌台基,石条压面,高0.9米,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口施用粗大的额枋,五铺作双下昂斗栱,当心间施五铺作双抄斗栱,后檐斗栱五铺作双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结构,四椽栿上施月梁式平梁。

绛县文庙

绛县城内振兴西大街文庙路1号 庙院坐北朝南,南北长95米,东西宽44米,占地面积4180平方米。据清乾隆版《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式屋顶,属厅堂型构架,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的特征。明伦堂,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檐内廊,单檐悬山顶,现为清代遗构。绛县文庙保存完整,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稷山县旅游景点 

 稷王庙 

稷山县城步行西街北侧的稷王庙,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八卦亭、姜嫄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栱,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八卦亭为元代遗构,献殿、后稷楼、钟楼、鼓楼为清代建筑。 。

 北阳城砖塔 

地址: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据塔内所嵌石佛题记,该塔由北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塔为七级方形砖塔,高5米。塔基嵌有1尊释迦牟尼石佛像。以上各层皆为叠涩出檐。

 丁庄李家大院

坐南向北,由一条东西巷道把整座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南排由东院基址、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四号院、五号院组成;巷道自东向西设巷门和三道门;北排由六号院、七号院、护院、八号院、九号院、西院组成;整座大院共有十二座独立的四合院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9.4米,南北宽34.5米,占地面积3084平方米。整体布局完整,这是稷山县现存民居中体量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民居建筑群,  

新绛旅游景点

龙兴寺(碧落碑)、文庙、绛守居园池、城隍庙、三楼(鼓、钟、乐楼)、绛州大堂、天主教堂、白台寺、福胜寺、稷益庙。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目前,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2处,春秋战国墓群2处,汉代墓群3处,其他名人墓葬17处,古建筑64处,碑碣刻石32处。革命文物8处,古树6处,化石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 

龙兴寺 

位于新绛县城龙兴路2号。始建于唐, 新绛县博物馆就辟在这里。

 现存正殿为元代建筑,悬山顶。殿内塑有宋金时期彩塑、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殿前左右各有一配殿。 

 龙兴塔

称绛塔。现在的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0米,全部是用磨光的青砖砌制。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仿木结构,制作颇为工细。塔的每级上均有题额,由下到上分别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二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即切题,又有寓意。 

绛州文庙

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105号。坐北向南,南北长146.2米,东西宽50.3米,占地面积7354平方米。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东西配殿、大成殿,其中尤以大成殿为最壮观。

大成殿

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供奉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人的殿堂。始建年代不详,历代均有修复,现存为明代遗构,重檐歇山屋顶,四周有回廊,面宽七间,殿宇巍峨,气势宏伟,为华北地区同类建筑之最。

绛守居园池

绛守居园池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西侧高地之上,面积1464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园林。绛守居园池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西侧高地之上,面积1464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园林。

绛州城隍庙

位于新绛县衙坡上,与绛州三楼、绛州大堂、绛守居园池共同组成绛州衙署文化景区。重建,南北长90米,东西宽45米,总面积4050平方米,有两进院落,依照前朝后寝的形制所建。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牌楼、山门、献殿及正殿、养生池、寝殿。前院有东西配殿、献殿和正殿。后院有东西配殿,娘娘殿,姻缘殿,寝殿,养生池。 

绛州大堂

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据古建专家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现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绛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  

天主教堂 

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在城内西北高地新建哥特式大教堂一座及钟楼、客厅、寓所、小花园等附加设施。大教堂面积600余平方米,尖顶高达40余米,座深10间,无一明柱。不仅在当时名声斐然,当今也为全国现存四大哥特式大教堂之一。 

白台寺

又名普代寺。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光马村西侧。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正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又予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垛楼、释迦殿、后大殿、两厢配殿等。

绛州三楼

钟楼、鼓楼、乐楼。位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 

鼓楼,

 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逐级相应收缩。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了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岚气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 

钟楼,

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两次翻修,使之焕然一新。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 

乐楼。

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为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楼北面有逐阶增高的石砌七星坡, 

运城旅游景点

泛舟禅师塔 

位于运城市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 名塔之一,圆形唐塔的典型实例、孤例。塔的铭文有自己特色,是从左到右排列竖写,在全国属于罕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峡宝轮寺塔

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故城(陕县老城)东南部,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寺已早毁,唯塔独存。宝轮寺塔全称“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俗称“蛤蟆塔”,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因在塔旁击掌有蛤蟆式回音而得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