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保持我们的清静之心

 云鹤20kplskyhs 2023-02-1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实生活中,包括我们的修道过程中,我们往往发觉要保持一颗清静之心,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那么是什么扰了我们的清静之心呢?

说起《清静经》,各位道友都再熟悉不过。这部全名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经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百余字,却是早晚课的重要经典。它教人“如何清静,渐入真道”,教我们认识大道的本质,超脱七情六欲所造成的短视、主观去修学悟道,从而指向无私并且圆满的应对一切人与事的清静境界

为什么要达到清静境界呢?因为清静是道的本性,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所以《道德经》中说:“清静为天下正。”、“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能达到清静境界,那么人就能体悟道的内涵,“与天地合其德”。常守清静,最终就能达到我们修道的目的——与道合一

图片

《清静经》(节选)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神是喜好清虚的,但人心常常骚扰它;人心是喜好安静的,但各种欲念常常去勾引它。如果能把这些欲望都排遣出去,心自然就能安静,心一安静神就能清虚。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与它对外反应作用的心灵原本都是清静的,只因我们受外境的牵动,控制不住心猿意马,而引发七情六欲,使得我们脱离了我们的本性、远离了清静境界。

《清静经》里告诉我们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里所要祛除的“欲”就是人过度膨胀的欲望,只有祛除了那些过度的欲望,人才能通向清静之境。道教提倡道法自然,因此我们不提倡禁欲主义,允许每个人有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和收益供其享受和使用,并以人们满足正当需要,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为理想目标,但这个正当的欲望,是与每个人的综合能力等诸多条件相关联的。

图片

这个欲”的“度”就是要认识自己,提出适合自身条件以及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欲望要求。《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缺少什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正是我们道教人生价值观的体现。道教主张求道悟道、修为自身、济世度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而不是满足各种物质欲望;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图片

人生应该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要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第一要务就是要少私寡欲,遣欲以澄心。最后,祝各位道友信众都“能常清静”,并最终达到“天地悉皆归”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