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斑驳在明灭的浮光掠影里(中)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2-18 发布于湖北

  

用宜昌石头多年以前的话说:喝着运河的水,吃着鸦鹊岭的米,铺着猇亭的棉絮,尝着西坝的肥头鱼;买着十里红的蔬菜,看着夷陵大道改造刷黑,听着滨江公园跳巴山舞的音乐,说着二马路的话,住着刘家大堰的房子。站在馨岛国际名苑转换层的球场边看风生水起,每天从夷陵广场穿过,经常到伍家岗走亲戚,也会到小溪塔看中华鲟,东山开发区当然也是常来常往……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就是宜昌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宜昌人。

宜昌石头很坦诚的承认:虽然偶尔外出会和西陵峡口的这座城市挥手告别,虽然也经常不喜欢这座城市的土气,可是每一次和这座城市再次重逢的时候,都会充满愉悦和欣慰;虽然也会埋怨这座城市冬天的潮冷和夏日的闷热,虽然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嘲笑宜昌话的三不像,可是坐在自己的家里,敲击电脑键盘的时候,还是会想起这座城市的许许多多的好。

一个地地道道的宜昌人,当然会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眷恋。因为每天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耳边满是这种既不像重庆话、又不是荆州话,更不是襄樊话的本地话,宜昌石头就有一种脚踏实地、心底安静的淡雅,就有一种我行我素、我心飞翔的自由感,就会对这座城市的一景一物、人情世故有些自己的深刻印象,日积月累,自然也就有了把那些过去的宜昌历史写下来的想法,于是就有了2011年17万字、121幅照片的《宜昌印象》。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读者对那部书留有深刻印象,时常和他提起。

有读者给他留言道:十分荣幸地看到了“宜昌石头”那朴实无华,勾起人们温馨回忆的《宜昌印象》。那熟悉的地名,那挥之不去的生活场景,那带有泥土芳香的宜昌语言,都让我对他勤奋努力而跃进自己眼帘的每一个字由然而生敬意。他接着说:人,与生俱来的都是对自己的家乡十分地钟情与热爱的!那脍炙人口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经典老歌,不正是这种情节的完满地表白吗!宜昌市老城区二架牌坊出生的我,和“宜昌石头”一样,与宜昌生生相息。没有不关心,不关注的任何理由! 

宜昌石头感谢三峡广电《宜昌记忆》栏目组刘慧艳老师,正是有了栏目组和与此相关的宜昌文史专家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他才能在十年前把创作的主要精力聚焦在宜昌的大街小巷,才能在以后的文章中对宜昌历史给予更大的关注。正如他在《宜昌印象 后记》中写的那样:“写了一遍《宜昌印象》就记住了宜昌的这百年历史,各位读者将这部《宜昌印象》读完也就和我一样记住了那段难忘的历史,您说是吗?”

因为读过不少宜昌历史资料,听过不少宜昌过去的故事,也经历过不少宜昌的往事,在生活中有了些感触,在磨练中有了些领悟,在写作中有了些冲动,就陆续写了些关于宜昌街头巷尾的历史的回忆文章出来供老宜昌人回味参考。主要有写宜昌的老城区,宜昌的大街小巷、约121万字的《印象宜昌》。

2019年完成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宜昌边边》,主要写的是原四新路人委宿舍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一些故事;2020年完成45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悠悠大公桥》,自然是写大公桥解放前后的风起云涌;而2021年到至今还在创作的《民国宜昌轶闻》已完成69万字,用纪实的手法试图写出曾经发生在宜昌城区、但鲜为人知的人与事,或是一些民国宜昌故事背后的花絮与八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