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出一篇能登上SCI期刊的论文呢? (二)

 科研E库 2023-02-18 发布于河北

一篇论文怎样才能登上SCI期刊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39条写作策略。(由于篇幅过长,小编将会分为3部分进行分享~)今天分享第二部分↓↓↓

论文主体

17 在写作前准备好一个提纲

对每一节的内容先简要地拟个提纲,然后再填入具体文字,理顺连接。如果不先有一份大致的蓝图,你的论文往往会偏离它原本计划的方向。

有了这样一个蓝图,你偏离主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并且也能有效避免对细节问题探讨过多。这个蓝图也要随着你的写作进程而不断修改。

18 论文在你脑海中完全成形之前就应开始写作

整篇文章从头到尾的精确连接不可能在你的脑海中一气呵成,除了少数像莎士比亚这类的天才以外。

一篇 15 页的论文大约有四到五千字。写论文就像是将珍珠串到一起做成项链。存在一个最佳的顺序来串这些珍珠,有些珍珠最好舍弃。

论文的主体要以实证结果或理论结论开头,然后再写引言和结论部分。

根据需要来加入表格和参考文献。

19 不要读太多文献

在开始写作之前,不应读太多文献。读得太多可能会干扰到你的思路和写作。

试想一下,一位多产的作家会花多少时间来阅读其他人的作品。你不可能把所有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都读一遍。要记住你的目标是撰写并发表一篇论文,而不是阅读所有文献。

如果你已经阅读了同一主题的十多篇论文,你就应该有足够的材料来写一篇文章了。现就在它们的基础上,加上你自己的想法

20 使用一致和简单的符号

投入足够的时间来为你的论文设计有效的符号。不只是对某一篇论文如此,对于你大部分的论文都要这样做。这样可以帮助你在修改论文时记起符号的含义。

如果这些符号令人困惑,这篇论文就不可能非常有启发性。

每篇论文都可能有一些符号是专为其量身定做的。但这些符号理应精心设计并保持一致性,这样你就很容易明白它们代表什么。

21 在理论和应用之间达到平衡

一篇理论文章应该谈些关于政策、应用或实证研究的内容;一篇实证论文应该讨论实证研究所基于的理论基础。了解你拟投期刊的偏好。

22 分拆长段落

如果同一个段落里包含了两个或更多的要点,将它们各自分开成段。·把太长的段落分段,即使它只阐述了一个要点。

读者们倾向于跳过长段落。长段落会降低审稿人和读者的阅读兴致。读者的眼睛会下意识地寻找空白处,这就是为什么重要的公式应特别列出,而不是埋在文本中。

任何一个段落都不应该超过半页。作为基本原则,一个段落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句子

23 每一页应有两个以上的段落

如果一个段落长度超过了一页,表明你缺少写作经验。审稿人和读者会跳过长段落。

当有许多公式时,往往很容易忘记要控制段落的长度

24 以命题形式总结理论发现

如果你不希望审稿人遗漏重要结果,可在命题(propositions)中复述。

审稿人并不会读你写的每一个字,他们更可能读单列醒目的部分。尽量用最简洁的话来陈述一个命题。

25 用表格来总结结果或对比文献

表格是另一种赢取审稿人注意的方式。

避免在一个表格中展示太多的数据。除非是实证研究型的论文,否则文中不应超过三个表格。即使在实证研究论文中,报告的表格也不应超过六个。

26 少用公式

应该要有一些公式。否则,审稿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篇纯描述性的文章。但不要使用太多的公式。一篇论文有超过 30 个公式就会难以阅读。

不用特别列出每一个公式,不太重要的公式可以安插在文本中。不是所有的公式都需要进行编号。

使用质数或其变化形式,如(3')或(7a)、(7b)等将相关的公式分组归类。

如果公式的数量达到了二十多个,可将较长的推导放到附录中去。

27 简化图表

一个恰当的图表胜过千言万语。不要使用太多的曲线、直线或标签。在论文发表十年后,读者也许再也记不起论文的内容,无论是公式或是推导。但他们也许还会记得一张图。

作为基本原则,一篇论文的图不应超过两张,极少超过三张。太多的图会让人感觉这是一篇低技术含量的论文。

结论

28 在结论中简要总结你的贡献

论文需要有一个结论性的评价。短论并不需要结论部分,但它可以有一个总结性评价。说明你的结论的局限性(但不是负面的评价);讨论如何将理论扩展到某些领域中。

审稿人可能会有兴趣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如果他们诚实,他们就需要以你的论文为基础,因此很可能会推荐录用你的论文。如能激发你的读者来延续你的研究,这也是你的贡献。

把你的结果与现有的文献进行比较。如果文献中没有可比的结果,那就论述你的论文如何和现有文献相关。

不要在结论部分重复引言中的一些内容。

29 论述政策含义

解释如何将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例子。例如:在实践中,人们都使用 A,但你更推荐 B 等。不要在你的结论里复述已经在文章主体部分表达过的内容,尤其是不能直接复制粘贴。如果你这样做,审稿人会认定你不善于表达。

陈述最基本的结论。提及这些结论对政策制定者、实业界或研究人员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号所载内容、图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仅交流之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行为。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即刻删除妥善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