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村民宅(国三),师家沟古建筑群(国六)

 都护在燕然 2023-02-18 发布于北京

     20219月随北京古迹群山西刷保,本篇记录丁村遗址(国一)、丁村民宅(国三)和师家沟古建筑群(国六)。丁村有两项国保,互相借光抱团,遗址虽然是国一,也只有国保牌可寻,专门有一个国保牌的亭子,算是国内待遇最高的第一批国保牌。而丁村民居在山西大院类古建筑群中很普通,甚至是没有任何特色,所以只好把师家沟建筑群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丁村民居代表的是平原地区清代村庄的布局,而师家沟建筑群则代表的是依山而建的浅山区村庄的布局,通过航拍图对比也很有意思。

   1、丁村遗址介绍,丁村遗址是继周口店遗址后,中国发现的又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1955年,科学界把丁村遗址发现的人牙化石命名为"丁村人",出土文化称为"丁村文化" "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较接近于现代黄种人。丁村人所创造出的丁村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丁村文化早段,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晚段的遗存,分布在丁村遗址北部的塌河崖一带,距今约30万年左右;丁村文化中段,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分布在丁村周围及汾河两岸的第三阶地里,距今10万年左右;丁村文化晚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在汾河西岸的"丁家沟口",距今26000多年 。

 2、丁村民宅介绍,丁村民宅,是明清民宅建筑群。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是明清时期丁村的原有布局。丁村民居前后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保存到如今有三个因素:其一,丁村地处汾河河谷,丘陵纵贯,交通不便,较为闭塞,因此兵灾匪祸很少,即使在抗战时期,也没有一座被烧毁。丁氏家族为了维系其封建家族的统治,在财产继承和占居的方法、分配上有一套办法,即"调角分房法"。只能占用,不能拆除。就"土改"时分房也是依照这一传统的分配方法。

丁村民居历史年代跨度大。丁村民宅均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局,包括正厅、厢房、门楼、牌楼、牌坊、观景楼、绣楼等建筑。全部建筑大体包括北院、中院、南院三个建筑群组,其整体布局规划严谨,疏密均匀,错落有致。 丁村民宅,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群,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

3、师家沟古建筑群介绍,师家沟建筑群依山就势,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落。各院落分别设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以及仆人、马厩等用房。院落门前与巷道相连,相互之间又巧妙相通,互相联系。有园门、耳门、偏门、楼门、屏门、暗门,上下左右互相贯通且衔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楼上楼,院中院的奇特格局。

一条用长方石条铺成的人行道长达约一千五百余米,处处与排水道接通,故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说。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互相渗透,充分体现了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平原地区多进四合院的布局风格。村四周有约1500米长的石条人行道,构成环村环行道,环道以外建有酒坊、醋坊、染坊、豆腐坊、油坊、造纸坊、当铺、盐店、药店、学堂、牌楼、祠堂等附属建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